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不但要学业优秀,还有各种兴趣爱好,成为一个发展全面的人才。
于是,很多父母给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像舞蹈班、美术班、游泳班等等。甚至有的父母每周给孩子报18个兴趣班,一年就花费十几万。
我有个朋友,在孩子三岁多的时候,就开始报兴趣班,直到孩子上了初中,抗议不再上任何兴趣班,才停止报班。虽然。孩子从小到大上了无数个兴趣班,但孩子至今没有一样兴趣培养了起来。
孩子之所以没有培养出兴趣,有这三个原因:
一、父母跟风给孩子报兴趣班。
很多父母,看见自己的朋友、同事,给孩子报兴趣班,就也赶紧给自己孩子报,生怕自己的孩子不学这个兴趣班,就会落后于别人孩子。比如:别人孩子学钢琴,不管自己的孩子喜欢不喜欢,适合不适合,就花钱给孩子买钢琴,请老师、结果,孩子死活不学,几万块的钢琴放在家里当摆设。
二、父母想当然地给报兴趣班。
有的父母认为女孩子应该学舞蹈,培养气质,男孩应该报篮球,多运动,所以,给孩子报兴趣班,强迫孩子去学。
三、孩子不想学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放弃。
有很多孩子,刚开始感兴趣,但学的过程中,由于怕苦或者其他原因,就不学了,父母看见孩子不学了,也不坚持,就任由孩子放弃。
由此可见,很多孩子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是由于父母让孩子学的不是他真正感兴趣的,不是真正的感兴趣,就难以坚持下去。
既然父母想培养孩子的兴趣,那就要从孩子的喜好来考虑给孩子报班,而不是父母想当然地、自作主张地、盲目地报。
所以,培养孩子兴趣的最重要的,是发现孩子的兴趣。
怎样发现孩子的兴趣?从发现孩子的优势开始。
优势是什么?
优势就是孩子表现突出,并且愿意表现的方面,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实现目标,促进个人发展。每个人的优势 是建立在天赋和后天努力的基础上的。
每个人都有优势,都有特长(比如,身体上的、智力上的、社交方面的、技术方面的,或者创造力方面的),也有美好的品质(比如,勇敢、善良、公正),相比之下,有些优势更突出一些。
发现孩子的优势,能让父母更好地认清孩子真正的能力和兴趣,应该把精力投入哪个领域,你可以在这方面给予孩子帮助,但不要替他做选择。
在孩子追求个人喜好的过程中,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孩子,最终,你可以根据孩子在某方面的表现是否满足优势的三要素,来判断某种特质到底是不是孩子的兴趣。
01、优异的表现。
当你的孩子做某件事时,有超出自己年龄的水平的表现,并且对这件事能快速掌握,学习能力快,这就表明孩子在这方面有天赋。
例子:一个小孩子,拿起棒球棍后的一段时间内,击球命中率一直很高;一名学生每天手不释卷,他所使用的语言和句式结构要比同龄人复杂得多;一个青少年在理解感情方面总是比成年人还要成熟。
02、充满激情去做某事。
优势是可以不断强化的,我们用得越多,收获也越多。在孩子做自己有优势的事时,觉得自己充满了干劲和热情,简直是不觉疲劳的,并且乐在其中的。
比如:如果孩子有美术天分,当她画画时,她的精力仿佛是用不完的,一点也不觉得累的。
03、坚持用到(经常愿意做)
父母看孩子是否有第三个要素,可以观察孩子在业余时间愿意做什么?是弹琴?画画?打篮球?
比如:弟弟家的孩子,非常喜欢弹吉他,每次学习累了,或者学了一首新歌,就会拿出吉他弹弹。
如果孩子对某件事,表现出这三点,那父母就可以判断出孩子有这方面的优势,从而可以加强这方面的优势,培养成为孩子真正的爱好。
怎样加强孩子的优势,培养成为孩子的爱好呢?
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模式。
在发现孩子的优势后,发展为孩子的爱好这一过程中,坚持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是否坚持的下去,会受到孩子思维模式的影响。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发现了两种思维模式:成长型和固定型。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所有的品质均可以改变,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认为自己的个性等是固定不变的。
比如:有两个智力水平完全一样的孩子,成长型思维的孩子认为智力是可变的,只要他努力练习,就可以变得更聪明。而固定型思维的这认为智力是没办法改变的,他不可能变聪明。
而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认为优势尽管会受到基因的影响,但只要自己努力和练习,那么自己的优势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因此,发展孩子的优势,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方式很关键,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更易接受父母传达的从优势出发的讯息,更愿意使用自己的优势。有这种思维方式的孩子,会坚持不懈,充满自信,这能让孩子在放弃时,继续坚持下去。
作为父母,你知道了优势既有先天的一面,又有后天的一面,而人的大脑构造让我们可以通过练习培养优势。这意味着你可以自信地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看待优势,如果你这么做,你的孩子也会这么做。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看到可以通过努力进一步发展优势,鼓励孩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看待优势。
父母搭建“脚手架”,帮助孩子发展优势。
”脚手架”指建筑工人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搭的架子。在工程完工后就会撤掉。
父母为孩子搭建‘’脚手架‘’必须达到三个条件:
父母关注孩子的优势:父母有成长型思维,知道自己孩子的优势,并且有信心帮助孩子提高。同事小张看到孩子喜欢唱歌,听一首新歌听一遍,就能准确地唱下来,就准备在音乐方面培养孩子。
了解孩子的能力:小张知道孩子喜欢唱歌,但只是凭感觉在唱,没有技巧。
知道如何帮助孩子:给孩子报班,让专业老师辅导他。
在发展优势,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过程中,父母要不断巩固孩子擅长的事,确保孩子获得需要的资源和支持来发展优势。他们相信孩子的能力,提供一些想法和建议,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发展优势,使孩子自身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父母怎样搭建“脚手架”?
其实,父母在培养孩子兴趣,发展优势的过程中,就是为他们搭建并撤去“脚手架”的过程。
《妈妈是超人》中有一期,嗯哼对妈妈霍思燕提议说:“我们来做个果汁吧,蓝莓汁是我的,樱桃汁是你的。”霍思燕回答说“可以啊,你做吧。”
嗯哼就把蓝莓和樱桃分别放在了两个杯子中,妈妈霍思燕对他说:“但是它没有成为汁啊?你怎么把它弄成汁呢?”“把它们加点水就可以了啊。”
如果是其他父母,这个时候可能会直接制止,水果泡水怎么能成为果汁?
但霍思燕却没有那样做,而是主动帮嗯哼在杯子里面倒上了水,并让他自己尝尝味道怎么样。嗯哼试喝了一下“我觉得还需要搅拌一下。”
在嗯哼做果汁的整个过程中,霍思燕一直在旁边观察着,并且一次次鼓励嗯哼尝试,嗯哼失败后,引导他发现,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就是在给他搭建“脚手架”的过程。
就像小张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有优势,在练习的过程中,会有孩子觉得累、枯燥的时候,这时就需要父母的鼓励,慢慢引导孩子度过这个阶段。
父母在孩子0~6岁敏感期时,可以用敏感期来培养孩子的兴趣。
什么是敏感期?儿童敏感期是指儿童在连续相接短暂的时间里,会有某种强烈的自然行为。
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敏感期来临时,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使得在敏感期的这种能力真正的发展起来。例如:孩子在绘画敏感期到来时,喜欢用铅笔涂涂抹抹,但大多数大人会从干净的角度出发,不允许他们乱涂抹。但如果过了这个时期,让他画也没什么兴趣了。
1、0~2岁的儿童的敏感期:
视听觉敏感期,手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内部秩序敏感期,模仿敏感期
2、2~3岁儿童的敏感期:
语言思维敏感期、外部秩序敏感期、工作的本能、安静练习.
3、3~4岁儿童的敏感期:
词汇爆发期、语言形象化、提问敏感期、绘画敏感期、注意力敏感期
4、4~5岁儿童的敏感期:
书写爆发期、认识数字、感觉数量、学会区分和比较、纪律性敏感期、社会秩序敏感期、控制错误
5、5~6岁儿童敏感期:
阅读敏感期、数学运算练习、意志力敏感期、道德敏感期、文化敏感期。
杰出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在《蒙台梭利儿童敏感期手册》一书中写道:
敏感期是宝宝获得某种能力的最佳时期。但是如果儿童在其敏感期没有按照敏感性的“指挥”行事,他们就会永远失去这种天赋的力量。儿童特殊兴趣的形成源于其在敏感期中敏感性的指向。
所以,孩子错过某一个敏感期,那他学习某种技能和获取某种技能的能力就会延迟,如果孩子想要再去学习这种技能,就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非得让孩子不在其敏感期间,做对应的学习,会发现孩子有抗拒,行为表现也不好!父母要想发展孩子的兴趣,最好在孩子的敏感期内学习对应的能力。
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兴趣须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求多方面的活动。
从这句话里可以知道兴趣培养的重要性,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能够拥有一项或者多项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人生上拥有更多的体验,更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