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目前大家对于考拉班车停摆或是定制巴士厄运的开始都是颇为感兴趣的,那么今天小编也是在网络上收集了一些关于考拉班车停摆或是定制巴士厄运的开始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解决你的疑问。
目前市面上有几款类似考拉巴士的互联网“定制巴士”。他们之间存在一些竞争,但早退的考拉班车CEO张敏并不认为考拉班车做得不够好,而是因为“投资者普遍陷入恐慌”。她说:“只要有六千万,滴滴就杀不了我。”然而,考拉巴士真的是被滴滴扼杀了,还是“资本寒冬”导致了它的没落?
在我看来,考拉班车这种“定制公交”最后行不通几乎是必然的。即使今天有人愿意在张敏投资6000万元,也只会让考拉大巴多烧几天,多活几天幻想。
应该说“定制公交”的初衷是好的。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白领的通勤体验非常糟糕,公共交通非常拥挤。可以直接停靠,人人有座的班车,无疑是有现实需求的。而且“定制公交”利用了一些闲置的客运公交资源,也提高了这些车辆的效率。虽然很多公司的公交上座率只有一半,但必须承认,“定制公交”还是吸引了一部分用户。
而其他发展到100多条线路的“定制公交”或考拉班车,并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也就是说,我知道会有人愿意坐班车,但是我不知道自己跑班车怎么赚钱。这显然是很大的伤害。比如有一家公司叫“接我云班车”。老板说,他们现在是低价、免费吸引客流,以后可能会通过提供早餐、食品购物等增值服务来获得收益。听起来像个笑话。为什么不直接做早餐卖菜呢?投资人不想投资考拉班车。虽然有“资本寒冬”的因素,但不妨换个思路。如果有人告诉你他的梦想和项目前景,但对盈利模式完全没有概念,你愿意投资他吗?
张敏也低估了“定制公交”的操作难度。互联网“定制公交”看起来并不复杂。选择办公密集区和一些大型住宅区作为设置路线的起止点。用户可以在线预约乘车和购票,也可以投票选择新路线。而“定制公交”为了快速出行,无法在两端多设站点,但其自由报名的乘客比较分散,无法保证自己工作或居住的楼房特别近,从而大大降低了班车的实用价值。比如我看到一家公司的“定制公交”,从我的工作区到我的居住区有一条线路,但是两端的站点都要在步行距离内。如果有单位公交和社区公交,我会选择哪个,不言而喻。
不能不说,曾经在新浪微博、去哪儿做过产品经理的张敏,洞察到了一定的社会需求,具备了一定的运营能力。不然她不可能在半年内把三个人起步的考拉班车发展到130条线。但问题是,如果没有盈利模式,扩大规模的意义何在?张敏说,当她开始创业时,她进行了数千次计算,但她没有想到融资会如此困难。我想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或许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她创业的时候,做了成千上万的计算,却从来没有计算过如何回本,如何赚钱。考拉大巴停下来之前,她希望有6000万,但是假设她真的有6000万,她会用它做什么?也许我们可以将行数扩展到260或更多?然而,我只能说,他们已经结婚了!
勇敢的企业家无疑令人钦佩。但是,在一个喧嚣的“大众创业”时代,创业者不能只有勇气。其实“定制公交”也是可以盈利的,比如公交公司运营的所谓“商务公交”。除了政策优势,它的成功在模式上明显不同于考拉班车。一是线路少,二是票价高。现在的互联网“定制公交”多用于低价抢用户,但公交体验不够舒适的上班族对班车的核心需求绝不是价格低、线路多。你的车舒适度能超过公交吗,价格和线路数量能匹配吗?
我不是移动旅行方面的专家。在这里我不想给出“定制巴士”的具体建议,但是我想提醒一下互联网创业的年轻人,不妨先学着做一个成功的小商人,然后再扩张,少做攻城略地的梦,到时候钱就滚滚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