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近附中,附中荣耀。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位于美丽的清华园,西临著名的圆明园,环境优雅、宁静,文化气氛浓厚。前身之一是1915年创办的成志学校。清华附中是教育部直属大学中,北京市重点中学,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试点校、田径试点校),是北京市校园环境示范校,正在建设中的北京高中示范校。
●学校荣誉:北京市重点中学和首批高中示范校,先后荣获全国“德育先进校”、北京市“体育达标模范校”、“校园环境示范校”、“科技示范校”等等。清华附中每年绝大部分毕业生升入全国重点大学,统招生升学率达到100%。在国际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有18人共获奖牌20枚,其中金牌15枚,在国际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获得奖牌70多枚,其中金牌26枚、银牌31枚。
●师资力量: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160名教师中,有特级教师22人,高级教师88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海淀区学科、班主任带头人39人。外籍教师数十人。以此为核心,大批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各科教学骨干,在全国、北京市、海淀区各项教科研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支60多人的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理念先进,全面育人:学校坚持素质教育,落实“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为了每一位学生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坚持课内、课外教育相结合,基本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相结合,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相结合,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面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有学生科技协会、天文学会、文学社、记者团、漫画社等学生社团,民乐团、舞蹈团、合唱团等文艺社团和足球、篮球、乒乓球、游泳、田径等体育团体。
●国际交流,友好互动:为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走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之路,加强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博采众家之长,是清华附中的又一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校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对外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新西兰、英国、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中学建立了友好关系,长期互访、交流和学习。香港李惠利中学师生来校交流 陈红老师赴韩国参加中日韩交流活动
●依托清华,衔接培养:大中学衔接进行多种培养模式的教改试验,为一流高校,特别是清华大学输送各类优秀学生,是清华附中突出的传统特色。早在20世纪60年代,清华大学和清华附中就开始在高中生中试办“大学预科班”。20世纪80年代,为探索理科拔尖人才和优秀田径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途径,受国家教委委托,清华大学和清华附中又试办了“高中理科试验班”和“马约翰体育班”。1998年开始,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一条龙”整体教育改革实验计划开始启动,试办了“一条龙”教改试验班。2000年开始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起试办“高中美术特长班”,2008年开始招收“高中民乐特长班”。
●历史名校,影响广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是1915年创办的成志学校, 著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在此就读。清华附中是教育主管部门直属的大学附中,国家级“德育先进校”、《贯彻体育工作条例》先进校、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北京市重点中学,首批高中示范校、科技示范校、阳光心语示范校、校园环境示范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市“金帆艺术团”,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试点校、绿色学校,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数学培训基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生源基地实验学校,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实验基地,2004年8月清华附中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
●辛勤耕耘,人才辈出:清华附中各个不同时期优秀校友中的杰出代表有: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平、张滂、杨起、杨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鹗鼎,当代著名作家张承志、史铁生,四通集团、中关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段永基,音乐家吴小燕,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张宏民,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杜宪,著名导演陈国星,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李文玲,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常振明,统计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考普斯“总统奖”获得者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刘军、国家会计学院院长陈小悦等等。
●优质教育,硕果累累:改革开放以来,清华附中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1978年以来,每年的大学上线率近100%,其中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优秀毕业生1900余人。1988年以来,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牌26枚,在国际和全国中学生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314枚。培养了112名中学生国家一级运动员,已有21人达到国家运动健将标准,4人达到国际健将标准。先后有114人次获得北京市金帆奖、银帆奖。我校学生多次在北京市和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其中朱若辰同学在2006年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中获一等奖,国际天文联合会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编号为217311的小行星。
二、走进附中,附中感悟。
(一)附中教育文化,博大精深。
清华附中有其得天独厚的“贵族”血统,“王族”之气。学校处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占据在古都文化区——海定区,更有国家最顶级的清华大学作为母体,滋养了清华附中的成长,让清华附中发展已逾百年的老校,清华附中之文化根深叶茂,让我们带着朝拜的心情和无限的景仰走进附中。置身附中让我们顿感附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个回廊,一个花台,一个景观,一个雕塑无不蕴含着附中的文化积淀,无不浸透着附中文化的精粹。学校文化成为了附中人的一种自觉,那份深厚,那份底蕴,形成了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之上的文化厚重的基石,文化立校之范本——清华附中是也,文化感召力和凝聚力之标杆——清华附中是也,文化管理和文化育人之典范——清华附中是也。
清华附中之文化,给人以力量,给人以精神,给人以激奋。仅仅十日,想要解读其中之文化精髓,是不可完成的任务,然而,学校文化的厚积,是学校发展的不断丰富和无数代人的精神汇集。学校发展立足之本,莫过于学校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而学校文化的建设,就是学校人共同的精神向往和追求,就是学校人共同愿景下的精神守候和坚持,就是学校人共同价值的努力和奋斗。
(二)附中教育情怀,宁静高远。
清华附中教育之博大胸怀,宁静致远的办学理想,是学校办学的一种境界,附中真正是一所“教育家办学”的学校。学校秉承清华大学的校训,更是清华大学的“嫡亲”,是与清华大学一脉相承的中学,附中办学的境界和理想,办学思想更是高远的,除了附中文化上的体现外,在学校管理和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中,让人感到一种祥和和一种宁静,学校时时处处都渗透着平实和朴素的风格,给人一种教育的清风拂面之感,尽管是隆冬的季节,但走进附中就是如沐春风。
清华附中之情怀,给人以震撼,给人以魅力,给人以惊醒。仅仅十日,想要感悟其中之教育情怀,实属不易,但附中的办学思想纯正,满足学校教育之规律,更满足学生发展之规律,在当下教育喧嚣尘上,教育浮躁之风盛行,能够守住教育的宁静,沉心静气,返璞归真,紧紧把握教育之基,将教育的情怀和教育的理想紧紧地结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去掉浮华,留下教育最本真的东西,让教育更健康地发展。
(三)附中教育追求,责任担当。
清华附中教育大家之风范,“为培养领袖人才奠基”是学校发展目标,在责任担当上清华附中更是将优质教育辐射更多地区和学生,促进教育公平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学校实行集团化发展,从周边到区县,再到全国边远地区办学,使清华附中得以集团式发展,将教育的担当落到实处,扩大了附中的影响,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清华附中的集团办学最大的特点是文化为本,无论走到哪一所分校,你都感觉不到是分校,任何一所分校的文化都是附中的文化,是文化的一体,正是由附中的文化发展而来,让每一所分校都是在附中的文化影响下办学,这才是真正的集团办学,因为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得以生根发芽,分校产生了教育的极佳效益,附中与各分校整体联动,办学本质一致而又各具特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质教育发展,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惠及民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责任担当。
三、走出附中,附中启迪。
走出附中,让人感动,让人感悟,让人深思。匆匆十日,体悟百年老校,实在是难于落笔,因为附中给人的影响,给我们的感触,我们难以言表,但附中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更多的是给我们精神上的洗涤,一种浸润,一种心灵上播种,有待时日生长,有待我们的不断思考和践行中的领悟,相信为我们未来教育之路一定有清华附中的如影随形。
(一)教育方面。
1、班级管理的申报示范班制度。(先各班申报各个单项的示范班,然后进行综合示范班的申报)
2、因地制宜开发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和基地。
3、给学生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同时,对学生进行详尽的描述性报告。
(二)教学方面。
1、每月读一本书。(家长和孩子共读共赏)
2、“磨题”,要求教研组一人一个模块,进行中、高考试题的研究和命制,同时,要求30%是原创题。
3、学校晨读的“书香阅读宣讲团”巡回各班演讲。
4、教学实践和反思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
5、学校课程建设开发主力军在教师。
(三)学校管理
1、专时研究学术和课程建设。
2、学术委员会评职和学科委员会评聘。
3、戏剧进校园——学校主打一个经典剧目。(作为学校特色)
4、致力于文化管理研究。
5、部分学科走班制的准备。(为新高考和教育未来而未雨绸缪)
在感悟清华附中里前行,教育充满希望,更有几多艰辛,但我们是教育行者,再高的山峰必然会在我们脚下。守望教育,我们必然实现教育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