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语句的结构形式上,歇后语和谚语明显不同
歇后语的语句结构形式比较独特。如:
1、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2、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3、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4、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它们的结构形式是一句话的意思,分作两句表达。前一句描述具体形象,后一句表达事情的结果。所谓“歇后语”,即前句讲完以后,后句要歇一歇,甚至后句不讲出来,人们也能意会其意思。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只要讲出前一句,后一句的意思,人们也会明白。
同时,歇后语还常常运用谐音修辞手法,表达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如以下几例:
1、头发里找粉刺 —— ——吹毛求疵(刺)。
2、耗子啃皮球 —— ——客(嗑)气。
3、狗吃豆腐脑 —— ——闲(衔)不住。
4、和尚的房子 —— ——庙(妙)。
5、老公拍扇 —— ——凄(妻)凉。
6、 蛤蟆跳井 —— ——不懂(噗咚)。
7、发霉的花生 ———— 不是好人(仁)。
这种运用谐音修辞的歇后语,很有谜语的味道。前一句像谜面,后一句像谜底,让人猜想,让人回味。
而谚语则不一样。谚语的结构形式虽然也是一二个短句,但它是一次性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存在歇一歇的停顿或猜想。如: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一理通,百理融。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人怕理,马怕鞭。
◆一夜不宿,十夜不足。
◆一有百有,一穷百穷。
它们在结构上自然、完整,没有停顿、起落。像“人怕理,马怕鞭”、“一夜不宿,十夜不足”等句子,语义表达一次性到位,语气连贯,意思清楚明白。
这是谚语与歇后语之间,区别最明显的地方。
二、在内容表现的范围上,歇后语与谚语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或许正是由于歇后语独特的歇后语言结构形式,相对来说,它在表现内容上,远远低于谚语的表现力。
歇后语的表现内容,主要集中描述日常生活上。如:
1、豆腐佬摔担子 —— ——倾家荡产。
2、安伯伯遇到安伯娘 —— ——安安合适。
3、挂羊头卖狗肉 —— ——虚情假意。
4、高山上滚马桶 —— ——臭气远扬。
5、管鲍之交 —— ——各为其主。
6、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7、二大妈的针线篮儿 —— ——杂七杂八。
8、罐里逮王八 —— ——十拿九稳。
9、汉高祖斩白蛇 —— ——一刀两断。
10、小葱拌豆腐 —— 一——清二白。
以上十则歇后语的内容,像“高山上滚马桶”、“挂羊头卖狗肉”等,几乎都是描述日常生活的,内容上比较单一,范围也比较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