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长沙久雨初晴。
上午8时许,阳光透过云层,播撒在明阳山殡仪馆前的侯照路上。祭奠的队伍徐徐前进,绵延数百米。
一辆辆前来送行的车辆,不得不在东山路口停下。人们下车,汇入侯照路上的人流。
一路上,神情凝重的中年人、结伴而行的青年学生、牵着孩子的父母……手捧鲜花,向殡仪馆走去。
没有约定,也无需约定。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前来,送老人最后一程。
侯照路长约350米,与东山路交界口的左边,支着一个简易布篷,供大家免费饮水。再往前,路的右边停着一辆棕色商务车,里面装着口罩。听到有人问“大哥,我能要个口罩吗”,42岁的水电工郭庆伟从手头整包口罩中抽出一个递上。
上午10时,遗体告别仪式即将举行。殡仪馆内的吊唁队伍像一条环绕着的缓缓流动的黑带。
每隔五步有一位警员站岗,他们身姿笔挺,神情肃穆。人流外围,头戴白色帽子的志愿者帮忙维持秩序。不过,他们很快发现自己无事可做。尽管队伍绵延至殡仪馆外500米,但没有人抱怨,更没有人高声说话。
一切格外安静。
祭奠队伍最终在安放老人遗像的大厅交汇。大厅外,陈列着一排花圈,写着“永远怀念”。人们上台阶,四人一行,停步,向遗像鞠躬,下台阶,献花。
每个人只有短短几秒。在此片刻,人们眼角泛起泪光,不忍离去。
台阶下,一簇簇菊花或黄或白,几乎布满草坪。菊花上的纸条,有的留言“我一定好好吃饭”,有的写着“从此,碗中有米,心中有你”。
鲜花丛中,一个排球特别醒目——老人生前喜欢运动,排球上面写着“天堂好好运动,我们好好吃饭”。
一位54岁的中年男子,手里捧着父亲与老人的合照。他父亲是老人的学生,父亲行动不便,委托他来送老人最后一程。
上海市民马娇,前一天拎着行李箱赶高铁来到长沙,行李箱里有两副画框和剪纸工具。她用了3个小时,剪出一副老人在禾下乘凉拉小提琴的作品。
85岁的苏丙梅,从邵阳乡下乘6个多小时大巴赶到长沙。她种了一辈子水稻,“哪怕走再远也要送一送恩人”。
明黄和雪白的菊花交错,在阳光下流动。多么美好的季节!如果不是在这个悲伤的时刻。
两天前,老人噩耗忽传,长沙城里,菊花瞬间售空。
老人遗体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起灵,灵车所至,路上车辆齐声鸣笛致哀。人们跑着,哭着,追着灵车,呼喊着“一路走好”。
前往殡仪馆途中,灵车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绕行一周,希望老人最后看一眼毕生钟爱的事业。他亲爱的同事和学生等候着,和他泪别。
现在,那里也是一片花海。
走出殡仪馆,阳光依旧。人们啜泣:我们失去了我们的功勋。
撰文|柴归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