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国之脊梁
巨星陨落
天地呜咽
短短三天竟痛失四位
国之栋梁
国士无双 夏老千古
沉痛缅怀夏老
2021年5月20日,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夏德昭逝世,享年104岁
夏德昭被誉为“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他创建了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学专业,创办了《中国实用眼科杂志》,创立了中国角膜移植术。夏德昭1918年1月15日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夏家村,1941年毕业于原满洲医科大学专门部,开始行医执教生涯。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夏德昭留在中国医科大学工作。1957年,夏德昭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是农工党辽宁省委首届主委和沈阳市委首届主委,担任过农工党中央常委,为农工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中国医科大学官网介绍,夏德昭毕生矢志不渝地追求眼科学事业,在角膜移植、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角膜炎和视神经疾病领域造诣颇深,培养了国内外眼科界的多位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百岁高龄仍工作在眼科临床第一线。
他曾说:“百岁只是起点,我是一个典型的‘00后’,要把自己的从医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承给年轻一代医生。”
国士无双 杨老千古
沉痛缅怀杨老
2021年5月21日,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文博专家杨伯达去世,享年94岁
杨伯达先生,祖籍山东蓬莱,1927年12月出生于辽宁旅顺。194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师从黎冰鸿、王式廓、罗工柳、彦涵习画,后从事中西美术史和博物馆学研究。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美术系。同年,任北平华北大学美术系助理员、干事及北平艺专辅导科干事、代理科主任。1952年至1956年,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展览工作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1956年至1984年,先后担任故宫博物院陈列部副主任、美术史部副主任、业务部副主任、陈列部主任。1984年10月至1987年6月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1997年离休。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杨伯达先生学识渊博,将工艺美术史与艺术史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理论相结合,撰写专著50多部、论文480余篇。
杨伯达先生曾多次牵头组织海内外知名学者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他主编的《中国金银器、玻璃器、珐琅器全集》《中国玉器全集补遗》《中国玉学玉文化论丛》等学术著作成为相关学科领域内集大成之作。
他首先提出“玉学”“玉文化”“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玉石之路”等新论点,为古玉研究开创了崭新途径,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杨伯达先生, 不幸于2021年5月21日12时40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
国士无双 吴老千古
沉痛缅怀吴老
2021年5月22日,“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逝世,享年99岁。
吴孟超院士从医70年,救治16000多名肝胆病人,自主创新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创建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使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更加难得的是如今全国肝胆外科的专家和医生中,八成以上都是吴孟超的学生。
在吴孟超的带领下,中国肝脏外科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1993年成立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更是凝结了他的一生心血。在2019年,97高龄的他依然坚持每周门诊,甚至手术,所有流程都严格遵循着半个多世纪的固定标准,绝无松懈。
全球每年新发的肝癌患者有近70万,其中1/2以上都来自于中国。然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并没有肝脏外科手术。
肝外科大约已有100年的历史,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就曾有人做过肝切除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肝外伤病例增多,人们才开始深入研究肝脏解剖、细致的肝内解剖及生理的基础,积累了经验。随着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及五十年代经济、工业、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国际上在肝外科方面做了许多动物实验,进行了生化、免疫等方面的大量基础研究。
1956年,来沪访问的一位外国肝脏外科专家说:“中国的肝外科要达到我们的水平,起码要二三十年。”
当时,吴孟超听到这句话,拍案而起,“我就不信”。于是,吴孟超启动了从肝脏解剖的基础研究。
在长达75年的从医生涯里,吴孟超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为此,他也拥有了一双特殊的手:吴孟超的右手拇指和食指长有老茧,并和中指一起相向弯曲靠拢。这是一辈子用力捏手术钳所致。
国士无双 袁老千古
沉痛缅怀袁老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接连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又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袁隆平院士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20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誉满全球的大师,一直以来坚持亲自带博士,坚持定期组织课题组研讨和会议,坚持亲自给研究员、普通学生等讲解最新的前沿科技。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如今,在他的身后,几代年轻的科学家,已经逐渐担当起振兴中国种业的重担。
缅怀!国之脊梁
巨星陨落,山河垂泪。
短短三天时间,我们就痛失了四位国之栋梁,他们用一生的造福国民,乃至人类。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他们的事迹和贡献我们永远会铭记于心。除此之外,还有我们所不熟知的、在背后默默无闻奉献自己的科学家们,他们才是我们应当追寻与敬慕的“偶像”。
来源/新华网澎湃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