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称现代人类必不可少的聊天工具,无论是工作、交友、宣传等方面都离不开它,而企鹅公司也会为了注重聊天功能的新鲜感而不时地更新一些新花样。
就例如前不久微信更新的动态表情系统,单独发一个微信表情会出现一次性的动态效果,但要说最好玩的莫过于“炸弹”,直接就扔出一颗炸弹震了震界面,好友聊天双方互相发炸弹就可以“疯狂轰炸”,似乎手机都快要被炸出“脑震荡”---
更惊喜的还有“炸一炸”功能,就是“拍一拍”功能的进阶版---直接在“拍一拍”设置那里添加“炸弹”表情,谁敢来拍你的头像,直接送给对方一颗炸弹炸得他满屏震动---
你别说还有点意思,平时好友聊天互相捉弄取乐一下挺好玩的。
不过社死程度也是相当厉害,特别是在工作群里手滑点到老板触发拍一拍,然后一颗炸弹蹦出来,那画面尴尬得无法想象---
另外,也不光只有炸弹才有这样的效果,烟花、礼花等表情也能有类似的效果。
不过这种小花样顶多也就图个新鲜,等新鲜感一过,网友也玩腻了,身边的小伙伴们也基本不去触碰这个功能了。
企鹅大概也是发现了这个现象,想继续在炸弹表情上再接再厉,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就在近日,微信继续推出了“炸shi功能”,算是彻底的将恶趣味拽拉到了究极地位(吔shi啦你~)---
01.聊天不如炸shi
看到如此二字,小伙伴们第一时间的反应是不是有种难以置信的感觉?
但是你没有看错,是真的炸shi,并且炸到满屏飞溅的那种,不信你看↓
发上一坨shi,对方再发上一个炸弹,然后炸弹把shi炸得满屏都是,这画面简直绝了!
跟之前单方面主动的动态炸弹表情和被动的“炸一炸”功能相比较,“炸shi”可谓是结合了两者的特性,既需要主动出击,还需要好友配合才能完美触发,主动被动兼具---
其实微信此次更新的互动功能并不只有这一个,其中另一个是聊天中两个人先后发爱心,然后两个爱心会结合继而触发满屏爱心飘落的特效,适合情侣互动,但就普遍性和画面冲击感来说,远不如这个“炸shi”来得带劲儿!
此功能一出,不少网友都玩疯了,纷纷把自己与朋友的互动行为分享到网上。
这功能给那些特喜欢调戏捉弄别人的小伙伴使用真的是再适合不过了,恶心程度简直一流,尤其是在别人吃饭时间放出来分分钟友尽!
虽然是有些好玩,但毕竟炸这玩意儿也着实是恶心,于是在炸shi潮兴起之后,紧接着便迅速引起了许多用户的疯狂吐槽。
02.没有创意、花里胡哨
不少的用户觉得这个满屏“炸shi”的特效非常恶心,甚至有用户吐槽微信“新功能没有一点新意”。
更让人失望的是,这个炸弹表情互动的功能只有炸shi,炸蛋糕、炸猪头、炸玫瑰、炸太阳、炸月亮、炸礼包、炸飞人,甚至炸企鹅等等效果通通没有,略显单调。
嗯,不知道是负责开发的人还没做好,还是说他就这么恶趣味?
传闻是内人员工的吐槽...
特别是部分喜欢玩过瘾的网友很喜欢在男朋友的聊天界面里刷屏,刚开始还会配合意思一下,但时间长了人家也会腻了,而TA却还在乐此不疲地玩,顿时回想起并夕夕砍价链接刷屏的那种烦人经历---
另外,最最最让人不忍直视的还是对“初心”的违背,“微信之父”张小龙曾在公开课上阐述过微信的“四大价值观”: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让创造发挥价值;
好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的;
让商业化存在于无形之中。
其中第三条的“用完即走”便是微信的核心设计理念---用最高效率帮助用户完成任务,然后尽快离开---
这一点在微信小程序上最能体验出来,当你需要用到它的时候直接点开即可使用,用完了直接退出,不用再去管它,无需下载、随时随地、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节省手机内存。
通俗点来说,就是微信本身的作用是帮助用户在工作和生活上及时地传达信息,同时为用户带来及时又必需的便利服务。
但是自流量时代出现后,以短视频平台为主的软件开始强势占领流量市场,微信的流量地位受到明显打压,也接着上线了“视频号”、“看一看”等新功能。
试图将用户更长时间地绑定在微信上,包括现在的表情互动也是,想让大家即使用完了还能继续留在上面刷刷看---
03.微信也要步入QQ的后尘?
微信作为企鹅公司旗下另一大社交软件,它与QQ既是伙伴也是对手。
张小龙于2010年底提出创立微信的构思,2012年“朋友圈”、“附近的人”、“摇一摇”等人性化功能的加入让微信成功普及大众。
微信的功能特点更适用于移动端平台的界面---简洁方便,加上“用完即走”的优点,使得它成为当今社会大众首选的社交平台软件,尤其受上班族和中老年人的欢迎,这也是诞生之初能够在QQ霸占社交关系网络的时代下依旧能够崛起的根本原因---
可是再看看现在,各种多余的附加功能出现,视频号、看一看、拍一拍、炸一炸,乃至今日的炸shi,微信已然变得越来越臃肿。
而如今花里胡哨的表情包功能也让它在网友心目中变得无比的腻烦,再说表情包什么的网上网友手机里一大堆,微信搞这些除了图一乐尝尝鲜就没多大用处了---
就像星爷所言:你以为它是微信,其实它已经变成了QQ...
说白了,微信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要想继续保持用户群体壮大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延长用户的使用时长。
可惜如今的微信,似乎和张小龙最初强调的“用完即走”理念渐行渐远。
而这或许也是流量时代的悲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