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栖息在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逛吃、北迁,经普洱市墨江县、玉溪市元江县、红河州石屏县后抵达玉溪市峨山县。迁徙近500公里,几乎跨越了半个云南省。29日晚,象群继续北移已进入玉溪市红塔区境内,离昆明城区已不到100公里。40余天里,该象群共肇事400多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初估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5月30日新华网)
亚洲象1972年就被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动物,是我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生态好转,吉象归来。人和象处于“混居”状态,人象冲突的风险也在逐渐加大。云南15头野生亚洲象迁移过程中,在元江县、石屏县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坏农作物842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看着被大象踩坏的包谷地、甘蔗地,各地农民叫苦不迭但又十分无奈。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和经济作物,眼看要收成了,却被野生象破坏掉,心里十分难过。但直到目前,还没看到有关部门拿出一些有效措施阻止这种侵扰。
我国的野生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亚洲象种群数量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100多头,增加到目前的300多头。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西双版纳的亚洲象分布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数量的增加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最突出的就是野象损坏庄稼、伤害人畜的事件频繁发生,人象冲突不断加剧,许多村寨的村民闻象色变。虽然《野生动物保护法》条例规定,野生动物肇事,由当地政府补偿。但多年来的操作表明,通过州县市筹措资金难度很大,百姓拿到的补偿费不足以弥补实际损失。
农地、农田甚至村庄附近已成为野生象觅食地,村庄周边河流成为其嬉戏、活动场所。面对野生象的频频打扰,许多地方的村民不得不自己想办法减少损失。有的村民在高树上搭瞭望哨,用于观察野象出没,并采取敲锣打鼓、放鞭炮等方式驱赶。有的地方挖了“防象沟”;有的还架上电围栏,防止野象进村。但时间长了,野象听惯了锣鼓和鞭炮声,也就不怕了,有时还反过来追村民。有的大象拔棵小树去砸烂围栏,村民不仅白花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反而增加了更多的损失。
不少村民对亚洲象的心理,已从欣喜、好奇、友善逐步转变为厌恶、恐惧,甚至仇恨。如何解决人象冲突,既要保障野生动物的生存,又要防止野生动物对人类的侵害。作为野生动物管理的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保护。对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保护必须要坚持合理开发的原则,在一些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必须要做好防火防盗、防止乱砍滥伐、防止滥捕滥杀工作,形成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楚河汉界”“和平共处互不侵犯”。另一方面要完善野生动物侵害救助具体细则。根据谁所有、谁受益,相应地谁就应该负责的法律基本原则,承担起野生动物致害赔偿、补偿的责任。另外,有关职能部门要在保护区内建立食物源。在保护区边缘地带,人工种植玉米、甘蔗、芭蕉等亚洲象喜食的植物,吸引亚洲象到基地取食,减少对其他村寨农作物的侵害。要寻找合适的安置点,把保护区内部及周边的寨子搬迁出来,尽量扩大野象栖息地的范围,通过建立生态走廊带等措施,来延伸野象的食物源。调整对受野象侵害较重的村寨的种植结构,由原本的种植谷子、玉米、花生等粮食作物为主,转向种植橡胶、茶叶等经济林木为主,减少野象的侵害。既保证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也减少村民到山里打柴与野生动物遭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