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字节跳动内部公开讨论了八个月后,字节跳动取消了执行超过9年的大小周制度。
昨天下午,字节跳动发布内部邮件,称将从8月1日起取消大小周制度。在做出这个决定后,有人欢喜有人愁。
有字节跳动的员工在朋友圈普天同庆,但也有字节跳动的员工声称:没有大小周的字节,没有灵魂。
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权重。
在字节实行大小周之前,固定的那一天加班字节会给予员工双倍薪酬,按照大小周来算,一年约有24天左右,这就意味着这24天的薪资,都是双倍报酬。
按照4万的月薪来看,实行大小周,预计可为一个月薪4万的字节跳动员工每年多带来七八万的报酬。
而取消大小周工作制,也就意味着,会损失七八万的报酬。
当然了,对那些持赞同意见的员工来说,这往往意味着他们周末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其他社交活动,例如越会、朋友聚餐、搞点自己的小爱好等等。
字节跳动在此时取消大小周,这个决定看起来是偶然,但实际又是必然。
偶然成分,自然指的是近几年的大众思维所发生的转变,以及公众舆论的影响等等;而必然,则意味着互联网公司的打法可能与过去有所不同了。
互联网行业,已经不再是以高投入换取高回报了。
在过去的9年时间里,也就是字节跳动成立以来,大小周工作制的确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字节跳动的指数型增长。
对一家初创型公司来说,在充满竞争的互联网行业,哪怕每周只比别人快0.1%,那也完全可以依靠滚雪球般地在互联网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同样的24个小时中,不仅仅拼的是哪家公司不犯错误,还要比拼的是,哪家公司的员工产出更多。
在2015年,今日头条一个月的产品迭代调整,就可以抵得上其他公司一个季度的产出。
这就是速度带来的优势。
对于员工而言,加班除了累之外,业务进展得迅猛,也能够让员工进入心流体验,获得空前的成就感。
但在今天,字节跳动作为一家拥有着十万人的公司,频繁的加班或许已经不能支撑字节跳动继续增长的势态,反而有可能被削弱。
有时候,不变才是应对局势的最佳策略。
这次改变了维持9年的大小周工作制,是字节良心发现了吗?
这背后的问题,不能仅仅只用良心两个字就可以解答。
过去我们总认为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剥削,是为了压榨劳动者。
但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一直以来所疏忽的,那就是劳动者和资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不同的环境中,劳动者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并不相同。
在今天,字节跳动旗下的两款产品今日头条和抖音都已经非常成熟,且成为了各自领域内的头部存在,过去互联网的打法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了。
依靠员工的高投入换取高回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字节跳动十万员工的加班时长,已经很难对应孵化出新的产品给字节带来新的增长曲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取消大小周工作制就变得非常合理。
除了腾讯旗下的游戏工作室,最早考虑要取消大小周工作制的是字节,但最快采取行动拍板决定的,是快手。
在做任何决策之前,字节跳动一贯秉承的都是数据先行,以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
而在6月份,字节跳动公布的关于是否取消大小周的调查结果来看,才抽样中有三分之一的员工不支持取消大小周,三分之一员工支持取消大小周,还有三分之一没表态。
这件事很快冲上了热搜,快手看到后开始紧急讨论是否也取消大小周,不管是从员工自身的工作与生活,还是快手自身的品牌形象,都让快手迅速做出了这个决定——取消大小周。
这是一个顺应民心的决定。
在字节跳动公布大小周的调研结果仅仅八天后,快手就发邮件宣布取消大小周。
而距快手实行全员大小周这个决定,仅仅过去了半年。
半年前,在快手的年终全员会上,快手高管宣布启动全员大下周;但仅仅半年后,快手就宣布了全员取消大小周。
从快手这两次决策所历经的时间线来看,快手高层内部的决策,显然还不具备更标准更规范的决策模式,倒像是一次临时起意率性而为的“公关大秀”。
不过至少在品牌形象这一块,快手先发制人的确做得不错。
取消大小周对互联网头部公司来说,既是大势所趋,也符合当前的形势。
但对更多的小公司来说,这依然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大公司的想法有很多,品牌形象、对外公关、业务瓶颈等等,这些因素都可以让大公司毅然而然地取消大小周。
但对小公司来说,如何盈利,才是它们所要实现的首要目标。
在这之前,字节跳动的营业收入在2015年仅仅只有16亿元,但在2018年就已经超过了500亿元,实现了年均三倍的增长。
而到了2019年,字节跳动的营业收入更是一举超过了1300亿元;同年,成立18年的百度营业收入只有1074亿元(百度躺枪)。
但增长不可能永续,最终还是会走向熵增。在字节还未找到像今日头条和抖音这样优质的能够为公司带来更多增长的产品之前,字节跳动可能需要在开源的同时,尽可能地节流。
而取消大小周,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根据飞轮效应来看,推动一个飞轮最开始是困难的,但只要突破了某个临界点,那么再让这个飞轮继续保持转动的势能,便不再那么困难了。
而眼下的字节跳动,显然已经是一个高速转动的飞轮了,不再需要用大小周这样的势能为飞轮提供转动的动力。
这是资本发展到一定规模的“网络效应”。
对小公司而言,这条路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
字节创始人张一鸣曾说,让员工强制加班是中策,上策是让员工主动、高效和投入地加班。
根据字节跳动的内部调研来看,字节内部也的的确确至少有一半人愿意主动加班或者说对加班不排斥。
一方面是加班带来的成就感和反馈,另一方面也源自于加班所带来的丰厚的利润回报。
取消大小周是一个很小的缩影,这背后反映的是一家公司整体的企业文化的转变、对待员工的方式和态度,无论是对后续的员工招聘、激励和稳定,还是对外舆论,取消大小周都有一定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宏观环境在改变。
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意识到无休止地为公司加班来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变化,以及是否有助于改善自己当前的现状。
而在去年年末,拼夕夕的一位年近23岁的员工加班猝死,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情绪宣泄口。
变化的也不止是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这背后还有批判思维的崛起,以及对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
当然了,也还有资本的力量。
当一家企业的“网络效应”已经初见规模,业务新的增长点还未找到的时候,这个时候企业内部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就极其重要,企业需要考虑的会更多。
从决策上来看,追求加班和增长,求的是利润回报,这是一个短期的决策目标。而取消大小周工作制,追求的是员工的个人生活、公司对外形象等等,这是一个中长期的决策目标。
而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家企业活得足够久,那么它势必会在两种决策行为中来回切换,以最大程度上让公司保持健康运作。
眼下互联网资本所要面临的问题是,当增长红利消息,高强度的工作和回报已经不再成正比的时候,是否应该考虑停止追求高强度的工作?
这是必然,互联网公司也需要学会慢下来。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