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市场深度融合的支撑,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基础。回望历史,我国在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同时,培育和形成了全球少有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是增长潜力大、供求多元、开放度高、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统一大市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超大规模市场具有的经济稳定优势、自立优势、对外黏合力优势、竞争力优势和活力优势,对于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其一,超大规模市场具有经济稳定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规模性和多样性是我国宏观经济稳定性的重要来源。一方面,超大规模市场的规模性意味着更强的抗外部冲击能力。规模庞大的国内市场有能力通过成本或损失分摊的方式,化大为小,降低冲击强度。与小规模经济体相比,超大规模经济体在全球经济运行中通常发挥着“锚”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中美经贸摩擦以及世纪疫情等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就得益于超大规模市场所内含的经济稳定优势。另一方面,超大规模市场的多样性意味着更强的内部稳定性。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少冲击影响的效果,局部的内部冲击不易在全国形成共振效应;部分行业、部分区域发展面临困境,并不对宏观经济总体稳定产生巨大冲击。
其二,超大规模市场具有经济自立优势。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国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规模。一方面,超大规模市场有利于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既有赖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取得突破,也需要大规模市场需求的涵养,即通过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为“卡脖子”攻关类新产品、新技术提供大规模应用场景和持续迭代机会,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技术企业提供成长空间和竞争机会,从而在科技创新领域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另一方面,超大规模市场内部也更容易形成和维持产业配套以及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利于确保产业生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
其三,超大规模市场具有对外黏合力优势。我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已与全球经济深度交融,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同时,跨国企业对我国市场的依赖度也很高,中国市场已经成为相当数量世界500强企业营收和利润来源的第一大海外市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有效需求长期不足、全球复苏不稳定,市场特别是超大规模市场是宝贵的稀缺资源。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引力场效应将进一步凸显,对全球可持续、包容性增长也将发挥更大作用。
其四,超大规模市场更易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现代经济越来越具有规模报酬递增型特征,超大规模市场与现代经济的技术经济范式的适配性更强。一是有利于在新工业革命中赢得先发优势。超大规模经济体既可以更好分摊新型基础设施和战略性前瞻性技术投入成本,也可以同时试错多种技术路线,从而使新技术更易实现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回顾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历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几乎都是同时代的超大规模经济体。二是有利于更好依托规模效应形成竞争优势。超大规模市场所带来的规模经济、网络经济效应,可以使相关企业、行业拥有经济规模带来的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从而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
其五,超大规模市场具有经济活力优势。经济的发展力和持续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活力,取决于经济体的市场规模。一是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更强的纵向流动性和更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所谓纵向流动性,是指小企业或新创企业成长为大企业或取代现有大企业的能力。市场规模越大,现有大企业就越难以垄断市场,新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拥有的成长空间和市场机会也就越大,企业格局、产业生态和经济结构就越难以固化,企业纵向流动性和创新创业活力就越强。二是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更多的创新场景、更低的创新成本和更高的创新收益。我国拥有超过4亿且规模仍在快速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拥有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这为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理想试验场,能让新技术、新产品迅速产业化和规模化,使边际成本被快速摊薄,使创新创业者获得更多收益。
总之,作为一个大国,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超大规模市场对于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和发挥好这一优势,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市场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推进更深层次改革,破除制约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好超大规模市场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撑作用,还要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引力场效应和黏合力作用;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活力,还要着力打破包括行政垄断在内的各种垄断,不断改善营商环境,维持企业纵向流动性和打造创新友好型的市场环境,从而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毛有佳 赵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