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伊拉克和伊朗,这两个中东地区伊字开头的国家,打了一场持续8年时间的“现代化”战争——两伊战争。
当然,“现代化”单单是指武器的现代化。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上,两家打的还不如40年前的二战。这场战争也被誉为是“先进武器打低水平”的模范案例。双方在战争中动用了除原子弹外的所有先进武器,伊拉克甚至连生化武器都用上了,结果是打完以后,双方边界纹丝不动。8年的时间在战争成果上打了个寂寞,千亿美元打了水漂。
两家都姓伊,国民都是穆斯林,为什么就不能和平共处呢?本期,就带大家了解这场,位列20世纪最长战争之一的——两伊战争。
伊拉克和伊朗
我们先来看一下两国的国情。
伊拉克在二战期间是一个君主制的国家,1958年,卡塞姆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费萨尔王朝,成立了共和国。1963年,共和国又被伊拉克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推翻。经过几次政权更迭,复兴党的二号人物萨达姆·侯赛因,于1979年就任总统,成为了伊拉克的实际领导人。
伊朗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起初,伊朗也是君主制的国家。60年代,为了防止苏联势力南下,美国开始扶植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作为回应,巴列维王朝表现得极端亲美,1963年,在拿到了大量石油收入和美国援助的情况下,巴列维开始推行“白色革命”,即照搬美国的社会模式,在国内推行世俗化和去宗教化。
巴列维的本意可能是想让国家与西方接轨,但改革得一步一步来,步子迈大了,“咔”,容易扯着蛋。巴列维王朝便是“扯蛋”的典型。伊朗90%的人信奉什叶派伊斯兰教,西方化的改革无疑会使政府与宗教阶层的矛盾激化。
当时,已经61岁的伊朗宗教领袖,阿亚图拉·鲁霍拉·穆斯塔法·艾哈迈德·穆萨维·霍梅尼,公开表示反对国王的改革,甚至指责巴列维王朝是美国和以色列的走狗。不久,霍梅尼便遭到逮捕,由于霍梅尼在伊朗的强大影响力,伊朗随即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
巴列维想说服霍梅尼跟他合作,但被后者拒绝。想杀霍梅尼吧又不敢,且不说霍梅尼一死,伊朗必定走向内乱。伊朗首相曼苏尔,只是扇了霍梅尼两个耳光,就被宗教势力暗杀了。有了前车之鉴的国王更不可能这样做,无奈之下,只好派飞机把霍梅尼送到土耳其,想让他老人家自生自灭。
土耳其与美国交好,不可能长期收留霍梅尼,霍梅尼又辗转来到了伊拉克,并在伊拉克待了13年。伊拉克人口的95%也是穆斯林,什叶派占多数,但统治阶级却是逊尼派穆斯林。1978年,时任伊拉克副总统的萨达姆,害怕霍梅尼煽动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叛乱,就要求霍梅尼离开。这一行为,被霍梅尼理解成了伊拉克与巴列维王朝的勾结,为日后两国的嫌隙埋下了伏笔。
1978年年底,应国内形势的变动,流亡法国的霍梅尼回国,受到伊朗人民的夹道欢迎。次年,王者归来的霍梅尼发动伊斯兰革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共和国,霍梅尼成为实际领导人,此时的霍梅尼已经77岁了,可谓是老当益壮,令二三十岁就说自己“老了”的年轻人颜面何存。
民族和宗教
两伊为何会掐起来?
首先是两国有着由来已久的民族矛盾。伊拉克人口以阿拉伯人为主,伊朗则是以波斯人为主。伊拉克所处的两河流域,是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曾盛极一时。但由于没有天险,两河流域一直处在征服与被征服状态之间。
公元226年,波斯人推翻安息王朝,建立了波斯帝国,征服了阿拉伯人。公元651年,阿拉伯人趁着波斯帝国和东罗马帝国鏖战,起兵灭了波斯帝国,又反过来奴役了波斯人。阿拉伯帝国灭亡后,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都成了被征服者。
难兄难弟的遭遇并没有让两个民族握手言和,反而是更加敌视。再加上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十分凶悍、崇尚武力,使得两家很多时候都不考虑后果,一言不合就直接开干,谁也不惯着谁。
由于这些历史渊源,伊拉克和伊朗在开战时,都可以拿对方的领土“自古以来”便是自己的,作为理由。
伊拉克和伊朗不但民族不和,宗教和国家政体也有很大矛盾。
就像上面提到过的,虽同为伊斯兰国家,但两个国家派别不同。伊朗什叶派不但不满伊拉克是逊尼派掌权,还同样不满伊拉克不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受伊斯兰革命胜利的鼓舞,在伊拉克什叶派中具有一定威望的霍梅尼,试图将革命输出到整个伊斯兰世界。首当其冲的便是邻国伊拉克,霍梅尼鼓动伊拉克民众推翻萨达姆,伊拉克什叶派聚居的地区随即发生了武装骚乱,这也让伊拉克对伊朗充满敌视。
巧的是,不光霍梅尼有向外扩大影响力的想法,萨达姆也不是省油的灯。萨达姆在成为伊拉克总统后,一直谋求在海湾地区、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霸权,伊朗就成了最大的绊脚石。因此,两国的冲突似乎是难以避免的。
100块都不给我
干柴有了,就缺一把火。两伊战争爆发的那把火,便是两国由来已久的领土争端问题。
伊朗是产油大国,拥有着漫长的海岸线。
反观伊拉克,虽然石油资源丰富,但非常缺出海口。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汇成了阿拉伯河,注入到波斯湾,这几乎是伊拉克的唯一出海口。难受的是,阿拉伯河还不是伊拉克独自享有的,伊拉克和伊朗围绕着阿拉伯河的归属争执不休。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的调和下,伊拉克和伊朗签订协议,将阿拉伯河作为两国的界河,国界定在了河中央。
但是萨达姆很不服气,他把和伊朗平分阿拉伯河,看作是对伊拉克的不公平。在我们看来,既定的领土事实是不存在争议的,但萨达姆的思维很简单,“你伊朗都有那么多出海口了,还要跟我抢阿拉伯河,一百块钱都不给我,真是大大的坏”。
巴巴罗萨
真正给萨达姆开战勇气的,是两国当时的外交境遇和国力。
在外交上,伊拉克的优势比伊朗多了不只一星半点。伊朗推翻巴列维王朝后,对支持巴列维的美国很是敌视,还制造了“伊朗人质危机”,与美国彻底断交,美国就转而援助伊拉克。阿拉伯世界都希望,伊拉克能挡住伊朗向西扩张的革命,也开始支持伊拉克。比如沙特和科威特就出资几十亿美元,赞助伊拉克买装备,还给伊拉克提供了上百亿美元的贷款。
真正到开战的时候,中东地区支持伊朗的,只有利比亚、叙利亚和以色列。叙利亚和以色列,是秉着“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的原则帮伊朗的,并非是真心支持霍梅尼。而利比亚搅和进来,则是因为萨达姆一副阿拉伯领袖的模样,令卡扎菲看着非常不爽。
国力上,70年代时,伊拉克在复兴党的带领下,走上了一条“发展至上”的道路。良好的政策,使伊拉克改变了经济落后的局面,形成了完备的采矿、石油加工、冶炼等工业体系,并借助世界油价上涨,大量增加了自己的外汇储备,一跃成为了海湾地区的强国。
伊朗这边,霍梅尼上台后,伊朗的资本家大量携款外逃,伊朗经济出现了危机。而且伊朗的军队很多都忠于皇室,霍梅尼党内也好巧不巧地出现了叛乱。为了政权稳固,霍梅尼发动了对军队的大规模清洗。他几个月内便处决了近百名上将,和大量的准将、指挥官,受美式训练的飞行员等高技术兵种,也被大量流放、监禁。到了1980年,伊朗已经有上万名军官被处死,军队逃亡率过半,作战能力和指挥能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苏联慈父见了都忍不住直呼内行。
两国势力此消彼长之下,萨达姆决定,给伊朗来一个中东版的“巴巴罗萨”,以突袭的方式直接摧毁伊朗的武装力量。
两伊战争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以领土争端为借口,出动大量飞机,对伊朗的首都和各大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空袭,两伊战争爆发。
伊拉克飞行员驾驶着米格-21,一轮空袭只炸掉了个位数的伊朗战机,还没能摧毁伊朗的空军基地,而且伊拉克只空袭了一波就停止了,仿佛是有所诉求。果然,萨达姆借机向伊朗暗示,“老哥,咱们打仗归打仗,先说好,不要炸油田好不好”。霍梅尼没吃这一套,伊朗空军缓过劲后,反手就炸了摩苏尔和基尔库克油田,给萨达姆上了一课。直至8年战争结束,伊拉克都没能将油田恢复。
23日,伊拉克出动7万人的地面部队,在1200辆坦克的掩护下,从北、中、南三个方向攻入伊朗境内。战争初期,伊朗不敌伊拉克,节节败退,几天时间伊拉克便占领了伊朗几百平方公里的土地。随后,伊拉克令北、中两路停止进攻,并集中兵力围攻南部的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企图完全控制阿拉伯河。
乍一看像不像小胡子调兵围攻基辅。这还不算完,11月,两城进入雨季,道路泥泞不堪,像“莫斯科寒冬”一样,大大延缓了伊拉克的进攻速度。伊朗领袖霍梅尼发表了红场阅兵式的演讲,号召人民武装起来,抵抗伊拉克的入侵。在宗教和爱国主义双重加持下,伊朗人民战斗意志高涨,挡住了伊拉克的全面进攻,萨达姆速战速决的计划泡汤,战事开始陷入焦灼。
德国没有速胜苏联,伊朗地大人多的优势开始凸显出来。1981年,伊朗组织了几十万军队,开始对伊拉克展开大规模反攻。宗教信仰加持下,伊朗的老人和青少年直接组成“趟雷”部队,以血肉之躯趟过伊拉克雷阵,为后续的伊朗部队开路,伊朗的人民还拿起炸药包,对伊拉克的装甲单位实施自杀式袭击。
伊拉克被这种阵仗打得头皮发麻,1982年6月10日,伊拉克全军撤回到本土,萨达姆单方面停火,并向霍梅尼表示,咱不打了可以吗。
打不过就想跑,那可不行。霍梅尼向萨达姆提出了伊拉克无法接受的停战条件,迫使战争继续。7月13日,伊朗军队反攻到伊拉克境内,企图一举攻占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彻底切断伊拉克的出海口。
不料,伊拉克军队退入本土防御后,由于战线的缩短和战争性质的变化,反而抵御住了伊朗的进攻。萨达姆调集了精锐的“共和国卫队”守卫巴士拉。期间,伊拉克军队还先后组织了7次反击,将战线维持在了边界线一带。
“原始”战争
伊拉克和伊朗武器非常先进,但战术却十分落后。中东地区的人在脱离了战马和弯刀后,就好像变得不会打仗了。两国仗打的十分混乱,被称为“用现代化武器打出了中世纪的战争”。
双方的指挥官都没有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的经验,伊朗这边基本还在玩一战时的人海战术和堑壕战,当然,伊拉克也好不到哪去。伊拉克在战争初期,使用装甲单位大规模突袭,却不配以空军和步兵的掩护,使得装甲部队成了廉价反坦克武器的活靶子。
伊拉克的军队不会打巷战,在攻入霍拉姆沙赫尔的时候,一度被伊朗的民兵打的抱头鼠窜。双方的空军素质也是不敢恭维。伊朗清洗了大批飞行员,然后拿着巴列维王朝遗留下来的美国武器干瞪眼,似乎在考虑请美国人回来教自己怎么用。两国的飞机在天空遭遇后,很多飞行员不会使用空对空导弹,于是拿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玩起了毫无意义的空中追逐。
还有前面提到的伊朗趟地雷,宗教热诚自然是一部分原因,没有足够的、专业的扫雷部队则又是一部分原因。
而且,由于两国都没有完整的军工体系,购买的武器就成了一次性用品。被击伤或者出现故障的坦克、飞机无法得到修理,往往是直接废弃。
旷日持久的战争和装备的低使用率,使得两国对军火的需求激增,恰恰两国又都有钱。全世界的军火商仿佛听到了召唤,争相向伊拉克和伊朗出售武器,有的甚至还出售处在试验阶段的武器。
一时间,T-55,T-72,“奇伏坦”,M48,69式等各国坦克在地面对冲,米格-21,米格-25,图-16,幻影,F-5,F-14,歼-7,轰-6在天上打的不可开交,两伊战场成为了武器的实验场的同时,还养活了大批的军工。
尾声
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升级。伊拉克利用空军优势,对伊朗展开了“袭船战”。无差别打击航行在波斯湾的伊朗油轮。作为报复,伊朗也攻击了为伊拉克提供帮助的科威特油轮,使得科威特一度寻求在邮轮上挂五常国旗。
2月初,伊朗攻占了伊拉克港口——法奥。伊拉克开始对伊朗大规模动用生化武器,曾经饱受其害的欧洲各国,不但对此表现出姑息纵容的态度,有的甚至帮助伊拉克搞生化武器。
此时,伊拉克和伊朗都憋着一股气,以为对方在死撑,只要自己挺过来了,对方就能先投。他们对其他国家,以及联合国安理会的调停置之不理。实际情况是,双方都低估了对手,这场战争打成了“马拉松式”的消耗战。
1988年,双方又发动了“袭城战”,分别使用数百枚导弹攻击对方的城镇。相持中,伊拉克又慢慢占据了上风。4月18日,伊拉克收复了法奥。伊朗见状,觉得自己无法完胜伊拉克,这场仗就是个“鸡肋”,再打下去对伊朗没有一点好处,于是霍梅尼于7月18日,接受了安理会的调停协议。伊拉克若不是接受了大量国家的援助,估计早就被伊朗的人海战术推平了。萨达姆此时也是不想再战,便同意了停火协议。
就这样,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和伊朗共同停火,两伊战争结束。
从1980年起,两国打了8年,实际边境线却没有任何变化,相当于是“打了个寂寞”。不过战争的消耗可一点都不寂寞。伊朗亡35万,伤70万,被俘3万,损失飞机150架,坦克火炮数量各1000多。伊拉克亡18万,伤25万,被俘5万,损失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两国的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也达到了6000亿美元,这是一场交战双方没有赢家的战争,两个国家人力、物力、财力都遭受了巨大损失,国力也被严重削弱。从战前的富裕国家、军事强国变成了负债国。
唯一能从中获利的,可能就是军火商了。世界大国们在两伊战争中大卖军火,在检验了武器效能的同时,还赚足了外汇。有的国家还借这个机会,解决了国内的军工危机。
值得一提的是,萨达姆在两伊战争中没有拿到新的出海口,还欠了一屁股债。而怂恿伊拉克对抗伊朗,把他当枪使得阿拉伯国家,在事后不仅没有给伊拉克减免任何债务,还逼迫穷困潦倒的伊拉克还钱。在这些债主里面,就有伊拉克的邻国科威特。国小、钱多、有出海口,还落井下石,这不是在逼着我搞你吗。
心动不如行动,一个大胆的计划在萨达姆的脑海里逐渐展开。仅仅过了两年,伊拉克就出兵吞并科威特,进而引发了第一次海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