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部美国战争片《前哨》,曾经引发了各位看客们的热议。
电影中,美军据点选的可谓是穷山恶水、险象环生 ——四周都是大山,只有一个狭小的颠簸土路连接村落和外界,视野暴露,交通不便,不利于机动与撤离,一旦遭遇围攻,将死无葬身之地。
可以说,此地的美军,就如同塔利班武装的活靶子一般。前两任指挥官,都死在了塔利班的伏击之下,只有第三任黑人上尉,虽然看上去胆小又怂包,上厕所都不敢出门,但他却成了唯一个活着调离岗位的指挥官。
要说美国人为什么选这么一个主动作死的位置当据点,很大程度上,并非是要直接对付塔利班,而是天真的想通过搞“军民关系”来满足“上面”的政治需要。
比如,协助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科普和各种经济补贴,来让当地村民与美军站到一起,以此孤立塔利班。
当然,最终所谓的“军民关系”,基本木有什么成效。
按村子长老自己的话说——我们知道你们终究会走的,但塔利班可不会走,所以我们有时帮塔利班也是为了保命,你们也得理解我们。
这里虽然有稳定的弹药供给,完备的无线电通信和足够数量的装甲车和火炮,但美军们仍然整日活得战战兢兢——伴随他们的日常生活的,是随时会从天而降的子弹和火炮,随便来几个塔利班散兵游勇,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朝底下的哨所来几枪,顺手的话再点缀几个RPG——无论你正干什么,都有可能丢掉小命或者落个缺胳膊少腿的下场。
比如,你正在逗狗呢,突然子弹就落到了身旁;你脱了衣服正准备洗澡,敌人又开始伏击,你只能光着身子迎战。
原本,几年来,塔利班时不时放几个冷枪,开上几炮、打完就闪,让美军吃不好饭、睡不了觉,整天过着命悬一线的日子。结果,这么小打小闹地习惯了后,美军就皮了。
没成想,某个清晨,塔利班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美军在等待空中火力支援的过程中,硬撑了好几个小时,直到下午一点多,空中支援赶到,而他们见着地面的救兵,竟然等到了傍晚时分。
整场战斗,美军战死八人,战伤了近三十人。
结果就有很多观众对这个电影不买账了——美军应该是一群推崇个人主义、作风懒散、贪生怕死之徒,打仗全靠空中火力支援,你看这个《前哨》,美国大兵们打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直到差点被塔利班生擒了,才盼来的空中支援,这不符合事实!
讲真,就好像这大哥亲身上过阿富汗战场一般。
其实,这个前半部分拍得有点像流水账的电影,整个故事情节,基本源于2009年的一起真实事件——基汀前哨战役 ,当年被全球各大媒体专门报道过。
最终,幸存下来的所有官兵都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勋章。其中两人同时获得了由美国总统颁发的美军最高勋章“Medal of Honor”(MOH勋章) ,这也是美国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将MOH勋章颁发给两名尚在世的军人(一般操作都是挂掉后,追授)。
片中哨所里的美军有一些甚至是“本色出演”——他们不是一般的“群演”,而正是当年在基汀前哨战役中死里逃生的美国大兵们。
老实说,当年的实际情况,跟电影中还原的基本一致。
2009年10月3日早晨六点,基廷前哨站的53名美军被约400名塔利班武装分子围攻,和他们一起的阿富汗政府军几乎一枪未放就直接跑路了.....在坚持了近四个小时后,他们才盼来了第一轮空中火力支援,而所有空中支援全部就位,则要等到下午1点多....当地面救援部队赶到的时候,太阳都快下山了......
说了这么多,咱们也可以看出来,虽然美军非常惜命,对空中火力支援很是依赖,但空中火力也并非随叫随到,可不是一般人们印象中,地面部队一“招呼”,不出两分钟,战机夹着导弹就呼啸而来,干净利落的“解决”了敌人的那样“爽快”的操作。
咱们经常说的“空中火力支援”,一般称之为CAS,即, 近地火力支援。
但要注意,并非任何一个美军的“单兵”都可以随时向后方的指挥中心通话呼叫空中支援~一般来讲,每个基层作战单位会由专人负责对接火力指挥中心(FDC)来协调火力。
此人算是团队的“关键人物”,要求头脑冷静,擅长计算、能判断、口齿清楚,并接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一般是副领队担任,呼叫电台系统由他掌管。
毕竟,空中支援相当烧钱,一分钟就是一辆车的价格,这么高的成本,要是跟打出租一般,单兵人人都能叫得到,那不好歹就把美军叫的破了产。
况且,不排除某些心理素质差的士兵,精神一紧张,表达和判断就会出现障碍,连话都说不清楚,无法跟火力指挥中心、战机进行有效沟通,确实耽误事儿,非常容易导致战资源的浪费和人员的无意义牺牲。
另外,也并不是说,只要呼叫了,就一定会有及时的空中支援。
首先,你所在的小队隶属的作战单位必须得配备了相应的“空勤调整小组”,你才有呼叫的对象和资格,你朝别的作战单位去呼叫,人家不一定会搭理你。
典型的,就是美国专业提供“打仗”服务,承接“军事订单”的黑水公司——即便“大家都给美国人干活”,通常他们的雇佣军无权享受美军的空中支援,只能呼叫黑水自己公司的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
如果周边正赶上没有本公司“战备值班”的无人机,就只能靠他们自身的“武艺”来硬扛了。
还有阿富汗政府军,也出现过数次被塔利班武装包围后,向周边美军求救,但被“自动忽略”的事件。
其中的一次战斗,阵亡的军官中还有一位阿富汗高官的长子。他老爸闹到了美军这边,不依不饶,但美军只轻描淡写地用了一个“作战数据链不兼容,没能清晰接收到支援请求”,就把这位阿富汗权贵给打发了。
此外,美军从开始呼叫空中火力,到真正等到战机支援的时间,很多情形下,也非常拼运气。
毕竟,空中支援体系有着一个非常庞大的流程,并非就是电影中展现的那种“打电话”。
收到呼叫后,指挥中心会按照最优路线,进行统一调度,分配任务,实时跟进。
最快的是,周边区域正赶上有战机或者无人机在进行战术巡航值班。这样,在空地及火力指挥中心协调顺利的情形下,十五分钟内,就能赶到事发现场进行支援。
或者近处就有空军基地,像美军前线机场,一般距离战场300~500公里,F-18的时速1.6马赫,路上花个十来分钟,再加上起飞的时间和空地坐标位置矫正,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也差不多就能盼到了。
不过,还有很多相当被动的情形——激战发生地不幸没在美军战机的巡航值班范围内,周边更没有机场。这样的话,还是需要先以血肉之躯硬抗上一段时间的,那么,地面部队的伤亡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种情况下,即便是美军驻地有挂载好导弹,随时待命的战机,但它们从航母船舰或者基地起飞,划过漫长的跑道,再奔袭过来,期间不断进行空地通信,调整确定坐标位置,还是非常花时间的,弄不好,得耗上一个多小时。
而且,如果再遇到比较复杂的战场环境,比如夜间执行任务,还必须在空地协调员的指挥下,用烟雾弹、激光器把敌我的位置区别开,以避免飞行员误伤己方;或者对方的武装力量设置了大量地面防空武器,还得要优先保证战机自身的生存。
这样一来,如果离得远的话,指挥中心调度、挂弹起飞、赶路、调整坐标位置,对目标进行甄别确认,再加上各种前线自保措施等等,花上几个小时,也是有可能的。
很显然,《前哨》的原型,基汀前哨战役就是这般悲催的典型——在漫长的等待中,骂骂咧咧的大兵们就靠着地面力量,也没有什么战术兵种配合,简单的一边攻一边防,从清晨硬扛到了下午。
然而,空中支援到了以后,就万无一失了吗?
这么多年下来,在实战中,美军可是没少搞出过,自己人“互相伤害”的乌龙轰炸事件。
误炸事故原因花样百出,其中,空地协同不紧密是主要原因。
实战中,交战双方往往犬牙交错,还不停变化,空中支援稍有不慎就可能炸到自己人。
同时,竟然也不乏各类低级失误导致的误伤,像忘了坐标位置、对方说话有口音“没听懂,导致错误理解”等等。
比如,2001年12月5日,美空军1架B-52轰炸机将导弹投向了与塔利班作战的美军,造成美军3人死亡、20多人受伤,原因就是忘记设置目标坐标。
同样,算错了的情况,也很常见。
类似的情形,电视剧《反击》( Strike Back)第一季也曾演绎过——塔利班队伍里面的英国IT男在交火现场入侵并篡改了美军空地协调领域的作战数据链。结果,遭遇伏击的美军好不容易盼来增援的F-16战机,盘旋了一阵子后,竟然往美军自己的头顶上扔下了导弹......
所以,有时候,这个“救命稻草”一般的空中支援,一旦造成误炸,也会让美军很受伤。
需要承认的是,咱们经常说的美军全靠空中力量打仗,都是从海湾战争、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战场,这些双方资质不对等的战争中总结出来的。
上述战场上,装备着五位一体作战体系的美军,能掌握到明显的制空权,进而保障了空中火力支援广阔的发挥余地。
试想,如果美军的对手具有完备的战术防空体系,并把握着势均力敌的制空权,那种战场,就又得另当别论了。
更何况,即便像阿富汗战场这般,尤其是《前哨》里的这些基层美军官兵,就看他们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和日常生存考验,即便美军一直掌握着制空权和装备优势,但结局仍然是令人尴尬的。
所以,对于美军而言,从阿富汗撤军,更像是一种解脱,就正如《前哨》中老鸟告诉菜鸟大兵的话:你能活着离开战场,那就是最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