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台湾老兵备受关注,他们戎马一生,最终的心愿不过是落叶归根,却并未人人如愿。
台湾老兵邓雪桂,离家70余载,96岁盼望回到家乡湖南。
脆弱不堪的他失去了所有信心,小心翼翼地询问自己的亲人:我没钱,你还会养我吗?
时代虽变,老兵不老
2019年,湖南省常宁市的村民邓友爱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自己在台湾定居的大伯邓雪桂。
两个人寒暄一番,大伯邓雪桂用谨慎的语气问道:“友爱,你可以来接我吗?我想回去养老!”
邓友爱疑惑不已,在此之前,大伯邓雪桂一个人在台湾居住,他放心不下,曾经多次劝告他返乡,均被邓雪桂委婉拒绝。思考片刻,邓友爱回答:“没问题。大伯,我去接你!”
邓雪桂在电话那头迟疑一番,小心问道:“我没有钱了,你愿意养我吗?”邓雪桂此话一出,邓友爱便更加疑惑,记忆中的邓雪桂,似乎是一个十分富足的人。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邓雪桂的家乡湖南发展落后,乡亲们的生活困苦不堪。
在台湾奋斗多年的邓雪桂有了一些积蓄,他思虑良久,决定将这些钱捐出去,用于家乡的建设。
邓雪桂为当地的贫困人家送去资金,宴请全村人。少年邓雪桂因为家中贫穷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于是自费为村中建设学校,希望孩子们能够有书读、有学上。
与此同时,邓雪桂还极力丰富乡亲们的生活,他邀请专门的戏班子来到村子里唱戏、放电影。
邓雪桂将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家乡和村民,众人皆认为邓雪桂是他们的贵人,条件优越。
自1988年开始,邓雪桂每隔四年便会回家乡一次。台湾与中国大陆恢复联系后,邓雪桂一共四次回到家乡。
乡亲们纷纷劝告邓雪桂回乡发展,邓雪桂每次都委婉拒绝。最后一次回乡旅程结束后,邓雪桂时隔20年再未踏足大陆。
乡亲们眼中的邓雪桂生活体面,然而邓雪桂生活的艰难,却从未在人前显露。这通电话让邓友爱意识到,作为战败的士兵,邓雪桂在台湾的生活,远远比人们想象得更加艰难。
逆天改命,身不由己
邓雪桂,1926年生于湖南常宁,是家中长子。不久后,父母生下了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一家6口人,过着拮据的生活。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作为家中的顶梁柱,邓雪桂早早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他包揽了所有的家务,照顾弟弟妹妹,将好的吃穿用相让,也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
20世纪30、40年代,华夏大地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纵使邓雪桂已经拼尽了全力,却依旧无法维系一家人的生活。
1945年,国民党大肆征兵,按照当时的政策,邓雪桂家必须有一个人服兵役。作为家中长子,邓雪桂别无选择,22岁的那一年,他误打误撞,加入国民党军队。
1947年,邓雪桂服兵役两年,利用短暂的探亲假,回乡探望父母。3天之后,邓雪桂不得不再次离家,临走之前,他同家人们承诺,自己一定会飞黄腾达,让他们过上好的生活。
遗憾的是,一年之后,邓雪桂的处境已然是另一片光景。
1948年,国民党在各大战场上节节败退,邓雪桂便跟随着大部队,前往台湾定居。
曾经的邓雪桂从未想过离开家乡,却因为参军入伍迎来了第一个意外。战场上的邓雪桂想过失败,却并未想到离开大陆。
跟随蒋介石前往台湾,邓雪桂始终是手足无措的状态,那时的他并没有想到,离开大陆轻而易举,回归大陆却是难如登天。
邓雪桂前往台湾,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生活和心理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一方面,邓雪桂的生活十分拮据。
蒋介石口中的台湾繁荣,人民生活富足,邓雪桂亲身经历后才发现,这只不过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邓雪桂每个月的军饷只有几十元钱,而台湾物价飞涨,工资应付日常生活已经捉襟见肘。
另一方面,生活上的困难尚能克服,心理上的思念却始终折磨着邓雪桂。自台湾与中国大陆隔绝后,邓雪桂未曾有一刻放下对亲人、故乡的思念。母亲只知道邓雪桂离开大陆,却并不知道邓雪桂是死是活。
1949年,村口多了一个等待的妇人。村民们曾经回忆:邓雪桂的母亲每天都会在村头的大树下徘徊,时不时地眺望远方。
没有人忍心提醒,邓雪桂不会回来了。母亲一等,就是整整40年的时间。台湾的邓雪桂心急如焚,他迫切想知道家中的状况,却因为台湾与大陆的紧张关系,失去了与亲人的所有联系。
尽管如此,邓雪桂却没有放弃任何机会。最终,邓雪桂还是等来了两岸恢复交流的时刻。
邓雪桂通过各种渠道,终于联系上自己在大陆的弟弟,他小心询问:“母亲是否安好?”弟弟告诉邓雪桂,母亲尚在人世,最大的心愿便是见他一面。知道母亲安好,邓雪桂松了一口气。
多年来,邓雪桂回归大陆的愿望始终未变。他曾经无数次在梦中踏上自己魂牵梦绕的土地,醒来后却满目荒凉。邓雪桂一直等待着,终于迎来了转机。
1987年,蒋经国宣布: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已经在台湾停留几十年的邓雪桂,终于等到了回家的机会。11月,台湾公布了大陆探亲名单,邓雪桂是千人中的一个。
得知自己即将回程的消息,邓雪桂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省吃俭用,同时做了几份兼职,希望能够多攒一些钱,带回大陆孝敬母亲。邓雪桂希望母亲能够宽心,让她看到,自己在台湾也过了40年的好日子。
1988年,台湾与内地通行,滞留台湾的老兵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乡,他们中的幸运者找回了自己的亲人,而那些不幸的人,却永远变成了孤家寡人。
遗憾的是,邓雪桂永远失去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回到家乡的邓雪桂才知晓,母亲早已经离世。弟弟害怕邓雪桂担心,谎称母亲健在。知道这一消息的邓雪桂悲痛欲绝,他来到母亲的坟前,早已经泣不成声。
邓雪桂多方忏悔,却终究无法弥补40年来的遗憾,“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邓雪桂,如今已经成为无依无靠的老兵。
真挚情谊,肆意鲜活
尽管母亲已经离世,邓雪桂还是选择在家中小住。邓雪桂为乡亲们慷慨解囊,赢得了一众人羡慕的眼光,可只有他自己的知道,所谓的繁荣,只不过是假象。
邓雪桂在台湾的生活,不仅限于生活窘迫,也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台湾当地群众,对移居的国民党士兵存在着天生的排斥感。
随着时间的流逝,邓雪桂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台湾开销大,邓雪桂没有足够的钱成立自己的家庭,也没有后代,只能与老兵相依为伴。
他们曾经约定,如果谁回到大陆,晚死的人就负责将先死人的骨灰带回大陆。战友们相继离世,邓雪桂落叶归根的愿望也更加强烈。
人到暮年,邓雪桂的生活几乎举步维艰,90多岁的高龄,邓雪桂依旧需要自己洗衣做饭,他行动不便,鲜少出门,几乎不与他人交流。
邓雪桂想回大陆的愿望十分迫切,然而如今的他已经不复从前的风光。邓雪桂担心自己给别人添麻烦,于是小心翼翼地提出回家的要求。
邓雪桂原本认为自己身无分文,一定会遭到拒绝,却没有想到侄子思虑片刻,满口答应。
早在邓友爱10几岁的时候,弟弟得知邓雪桂在台湾没有自己的孩子,便悄悄将其过继给邓雪桂。而邓雪桂当年对乡亲们的情谊,邓友爱也始终未曾忘怀。
听到邓雪桂“你还会养我”的询问,邓友爱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的房子很大,只要大伯你肯回来,家里面的房子,你随便挑。”
邓友爱承诺,如果邓雪桂回到大陆,自己将在他的房间里安装一个空调,亲自照顾他。
正如邓友爱所说的那样:“大伯曾经对亲人无私奉献,现在他深陷困境,正是我回报的时候。”不论是出于亲情还是感恩考虑,邓友爱都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只要你回来,我一定养你。”96岁的邓雪桂在得知侄子态度的那一刻,感动得泣不成声。
如今邓雪桂和邓友爱都在着手准备回大陆的相关事宜,在外漂泊70载,邓雪桂终于看到了回乡的希望。
岁月无情,越来越多的台湾老兵被疾病夺去生命,那些尚在人世的,依旧对回乡之事颇有执念。
代表老兵的时代虽然已经成为历史,时代依旧可以开启属于他们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