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2日,清晨,朝鲜平安北道东昌郡大榆洞。
矿洞、小路、山坡,平台,平台上长着几株大松树,这座平台就是抗美援朝时被美军凝固汽油弹烧毁的那座小木房、也就是当年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的基址——一切与原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参谋赵南起将军给刘松林描述的吻合。
刘松林站在小平台前,望着罩在平台上的那层厚厚的松针,想着松针下那被烧焦了的、浸透了毛岸英鲜血的泥土,仿佛那松针也扎进了自己的心房:岸英,你到底倒在哪里啊?
经中朝双方人员的一致努力查勘并经刘松林同意,毛岸英牺牲的大致地点被确定在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旧址前一片松林下。
为标记并纪念毛岸英牺牲地,刘松林决定要在一棵松树下立一块石碑,碑文是:
毛岸英同志是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长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于1950年11月25日,因美帝飞机轰炸牺牲于此处。
刘思齐,2006年5月12日
刘松林原名刘思齐,再嫁后,为了不让人们以毛岸英遗孀特殊对待而改名,刘松林曾对人解释说,这个名字是随便起的,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是,大榆洞毛岸英牺牲地恰是一片松林。
“岸英,这是家乡的浏阳河酒,喝了好好安息吧。”刘松林将家乡的醇酒缓缓地洒向了这块土地,带着自己的泪水、思念和祝愿。
刘松林也舒了一口气:终于完成了爸爸(注:毛主席)40多年前对自己的嘱托!
箫吹明月在这里将《历史的天空》的一段歌词改动一下,用作文章的转折:恍惚了延河倒影 ,驱临了大榆洞前,心底翻卷着毛岸英鲜活的貌容 ,哭干了鸭绿江水,伤心了古都京城 ,山岳啊,你归藏了岸英驰骋疆场的英灵!
刘松林的母亲张文秋在北伐时期与第11军政治部宣传科社会股股长刘谦初在武汉相识、相恋,并初识毛主席。1927年4月的一天,即将结婚的刘谦初和张文秋去武昌都府堤41号拜访毛主席,一向幽默的毛主席打趣说:“别人会祝你们早生贵子,我则希望你们早生、多生千金,如果你们生了女儿,我们就要‘对亲家’,我有3个儿子呐!”
“对亲家”是一个俗语,“对”就是“结成”的意思。
谁也没想到,毛主席的这句玩笑话后来竟成了事实——不仅刘松林与毛岸英喜结连理,而且刘松林的妹妹邵华与毛岸青也组建了家庭。
张文秋再见毛主席已是1938年的初春,那天晚上,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观看话剧《弃儿》的演出,剧中,衣衫褴褛的刘松林扮演的中共地下党员被捕后弃舍的女儿在寒风中撕心裂肺地呼喊着“妈妈!妈妈!”受剧情感染,演出结束后,毛主席招呼刘松林到自己身边,询问身世,这才见到了台下的张文秋,从而得知,刘松林的经历和《弃儿》相似:在从事革命活动中,张文秋、刘谦初先后入狱,刘谦初在刘松林还没有出生时被国民党杀害。后来,经过党组织营救,张文秋出狱,辗转到了延安,经林伯渠介绍,与抗日军政大学学员陈振亚建立新的家庭。
毛主席当场便认刘松林为干女儿,第二天,派人接张文秋到家中叙谈,张文秋说起当年“对亲家”趣话,毛主席付之一笑。毛主席自己就是反对包办婚姻的主儿,哪能真的“对亲家”?何况,此时毛岸英、毛岸青在经历了母亲杨开慧牺牲、流浪上海后,被党组织安排到苏联学习,在毛主席心中,孩子们的婚事将来由孩子做主。
也许正应了那句话,婚姻命注定,毛主席倡导的“孩子做主”的自由婚姻,还是毛岸英、刘松林两个人“做主”走在了一起。
1946年1月,毛岸英随苏共派往延安的医生一同乘飞机回到阔别19年的父亲身边。而5个月后,在赴苏联治病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关押在新疆监狱4年之久的张文秋、刘松林等人经党组织营救也回到了延安,不幸的是,陈振亚已经被国民党新疆当局害死在医院。
在延安,16岁的刘松林遇到了大自己8岁的毛岸英,从此,刘松林有了“岸英哥”。
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刘松林与毛岸英分开。两个人真正建立恋爱关系是在1948年,这年5月27日,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不久,毛岸英也来到西柏坡,在中央宣传部担任编辑助理,随后,刘松林也因事到了西柏坡。
期间,刘松林再次遇见了毛岸英,接触中,彼此产生了感情。
刘松林晚年回忆:
在那段时间我们双方都是敞开心扉,相互之间谈了许多过去的经历、现在的想法等等,我们之间的这种沟通也就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了爱情。这也算是缘分吧。
1949年10月15日晚,毛主席亲自给刘松林与毛岸英举行了所谓的“最高规格”的婚礼——当时正好有个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都参加了,两个人正式步入婚姻殿堂——社会部部长李克农在北京市东城区朝外大街特意腾出来的一间办公室。
1950年9月30日晚,刘松林突然得了急性阑尾炎只得做手术,第二天下午,也就是国庆节的下午,毛岸英岸英参加完国事活动才赶到医院,为手术时不在刘松林身边而道歉,10月2日下午,毛岸英又来医院一次,从此,一连10多天就没有了踪影,10月14日晚上9点多,毛岸英突然来到医院,似乎有什么话要说而又不知道怎样说,许久,毛岸英才这样对刘松林说:“我明天将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出差,我走了,通信不方便,如果没有接到我的信,千万别着急。”
刘松林问:“你到什么地方去呢?”毛岸英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强调“要到很远的地方去”。
那时,新中国虽然举行了开国大典,但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彻底解放,我军在川、康、黔、滇地区还在进行剿匪作战,早在6月份,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又将战火燃烧到了鸭绿江边,有的炮弹已经落在中朝边境的中方这边。在这样的环境下,刘松林也理解,很多工作因为革命需要保密,因此也就没有继续追问毛岸英具体到哪里“出差”。
晚上11点多钟,毛岸英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刘松林穿上医院的长大衣送到病房大楼的入口处,这时,秋夜的风已经是冷飕飕的了,毛岸英劝刘松林回病房,刘松林则坚持要目送毛岸英走出医院的大门。
毛岸英拗不过,无奈而留恋地向大门的方向走了几步,后又突然转过身来,向着刘松林深深地、深深地弯下腰,鞠了一躬,当时,刘松林吃惊得呆住了。毛岸英慢慢地伸直腰,倒退了几步,几次欲言又止,两眼痴痴地望了刘松林一会儿,然后急切地转过身,匆匆地走出了医院大门,再也没有回头。
晚年的刘松林回忆说:
我当时什么都不知道,木呆呆的,根本不理解他为什么会那么激动。每当回忆起这个情景,我都非常痛心和内疚,他抱着这种心情告别,而我就淡淡的,什么也不懂……其实就算我知道他去打仗,也不能改变什么,留是留不住的,但至少我能对他多表达些,不至于带着如此强烈的内疚生活了。
1950年10月8日,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毛岸英主动请缨入朝参战,10月19日,毛岸英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入朝,担任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11月25日,第二次战役开始,位于朝鲜平安北道大榆洞的志愿军司令部发报频繁,美军据此认为这里有志愿军的重要机关,遂派飞机前往轰炸,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正在作战室的毛岸英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毛岸英的这些情况,因为保密需要,刘松林毫不知情。
箫吹明月和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不仅这样疑问:中国人口那么多,何差毛岸英一人,毛主席为啥一定要让自己的儿子上前线?
1951年3月,毛主席的挚友周世钊当面问及此事,毛主席给出了答案:
当然,你说如果我不派他去朝鲜战场上,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也是不错的。但是你想一想,我是极主张派兵出国的,因为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如果我不派我的儿子去,而别人又人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也不派他去上战场,先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是什么领导人呢?
心底无私,天下为公,这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1951年1月2日,志愿军取得二次战役胜利,周恩来才将彭德怀发来的关于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及自己的一封说明情况的信件让中央机要办公室主任叶子龙送到毛主席手上,毛主席将那份简短的电报埋头看了很长时间,抬起头时,脸色非常难看,面部没有任何表情,向叶子龙摆了摆手说:
战争嘛,总会有牺牲。牺牲者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已过去,精神伟大。
古人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这三条,毛主席几乎都遭遇了:26岁时,父亲毛贻昌病逝;37岁时,妻子杨开慧英勇就义;57岁时,儿子毛岸英牺牲。而且,到毛岸英牺牲,毛主席为中国革命一共牺牲了6位亲人:堂妹毛泽建、妻子杨开慧、弟弟毛泽覃、弟弟毛泽民、侄儿毛楚雄、长子毛岸英。
失去亲人的痛苦,一直伴随着毛主席,尤其毛岸英牺牲,对毛主席的打击更是常人难以想象。即使这样,毛主席仍然为别人着想,为了减轻儿媳刘松林的精神打击,决定封锁消息,待到时机成熟时再告知。张文秋在得知毛岸英牺牲朝鲜后,遵照毛主席嘱咐,也向女儿隐瞒了这件事。
此后,毛主席曾一次次在刘松林面前提起杨开慧的牺牲,历数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的牺牲,提起许许多多牺牲了的烈士,其中也包括刘松林的亲生父亲和继父,一个一个地讲,哪一个人是怎么牺牲的,牺牲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牺牲以后家里怎么样,有一次,竟足足谈了4个小时。总之,毛主席想告诉的就是,干革命就会有牺牲。
其实,毛主席这是在做刘松林的思想工作,做心理铺垫,为的是让刘松林到时候能承受住岸英牺牲的精神打击!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不少志愿军战士陆续回国,而刘松林迟迟不见毛岸英回来及相关消息,一些从朝鲜战场归来的老首长、战斗英雄见了刘松林以后都特别客气,又相当谨慎,经常是谈几句话就赶快躲开,后来刘松林觉得不对劲了,实在忍不住了,就直接到毛主席办公室去问:“爸爸,岸英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来信?”
毛主席一下子怔住了,拿烟的手开始颤抖起来,声音很低:“岸英已经牺牲了!”
怀疑一旦被证实,刘松林一下子就被击倒了。听到毛主席苍老而悲痛的声音传入耳中,刘松林只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心都被击碎了,撕肝裂肺般嚎啕大哭。
接着,毛主席又安慰一般地说:“我也是过了很长时间才知道的。以后,你就是我的亲女儿了。”
不知过了多久,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拍了拍刘松林的肩并劝说别哭了:“你爸爸的手已经冰凉了。”这时,刘松林终于从巨大的悲痛中醒了过来,只见毛主席呆呆地坐在沙发上,两眼直视着前方,双手无力地搭在膝上。
刘松林吃力地站起身来,哽咽着走向毛主席,无言地握住那双大手。
临别时,毛主席估计刘松林这下子一定是睡不好觉了,便拿出3颗自己服用的安眠药,放在一个小瓶子里,嘱咐刘松林,若夜间实在睡不着就吃上一颗。回家后,刘松林就把药片放在枕头底下,但奇怪的是,到睡觉前这安眠药却怎么也找不到了,结果,刘松林彻夜未眠。
第二天,刘松林便问母亲见没见到那小药瓶子。张文秋说,见到了,拿走了,因为听人讲过,年轻人不要轻易服安眠药,服惯了,离开安眠药就不能入眠了。
后来,刘松林曾不无感慨地对人讲,真正能懂自己感情的是毛主席,而不是母亲。
其实,这三颗安眠药见证了三颗心:一是毛主席最懂刘松林的感情——知心。毛主席对毛岸英和刘松林之间的感情非常了解,在得知毛岸英牺牲后,刘松林的心情,和当年自己得知杨开慧就义消息时的心情几乎是一样的,不同的是,那时候没有人给自己做心理铺垫,没有父亲给予安慰。当时,毛主席内心十分悲痛,一连几个晚上都彻夜难眠,每当闭眼时,眼前总浮现出爱妻的身影。那个时候,医药奇缺,毛主席身边没有安眠药,如果有,依照毛主席的性格和对杨开慧的感情,也不会吃。在悲痛欲绝中,毛主席仰天长叹,发出了“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的呐喊。所以,毛主席料到刘松林得知毛岸英牺牲后会失眠,就给了三颗安眠药;二是张文秋最疼女儿的身体——关心。张文秋在得知毛岸英牺牲后,尽管瞒着女儿,却一直观察着刘松林的一举一动,生怕女儿从别的地方得知事情真相,做出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好在一切都没有走漏风声,在刘松林从毛主席那儿得知消息后,张文秋更加谨慎,看到女儿将安眠药放在枕头下,就偷偷藏了起来,生怕女儿身体出问题;三是刘松林最爱毛岸英——爱心。两个有相似经历的人能凑在一起就很难得,又是自由恋爱,又都是出身革命家庭,注定两人感情不一般,也注定刘松林肯定要彻夜难眠,而且不是一天二天。
为了缓解刘松林的悲伤,振作起来,1955年,毛主席决定让刘松林去苏联留学,以改换环境,改变心情。1957年,刘松林回国,转入北京大学攻读俄罗斯语言文学。
时间到了1958年寒冷的冬天,8个年头过去了。一天,毛主席又开导刘松林:
我知道你对岸英感情很深。但望门守节,从一而终,这都是封建的东西,岸英不会赞成,爸爸也不会赞成。你年纪轻轻的,就这样孤苦伶仃地生活,爸爸心里不安,很难过。让爸爸给你找个对象吧!
刘松林哭了,哭得很伤心。后来,让妹妹邵华去对毛主席说:姐姐讲,岸英哥哥死了这么多年,生不见人死不见鬼,她没有尽到妻子的责任,还没给丈夫扫过墓呢。姐姐要去朝鲜给岸英哥哥扫墓,不祭奠岸英哥哥,她是不会改嫁的。
毛主席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并跟刘松林“约法三章”:一、不花国家一分钱,一切费用全从稿费中开销;二、不得惊动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三、所有活动不得见报。
1959年春节后的一天,为了“不得惊动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按照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安排,刘松林、邵华、沈同(中央警卫局工作人员)以烈属身份随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委员任荣赴朝鲜为毛岸英扫墓。
任荣和我驻朝鲜大使乔晓光商量并征得刘松林同意后,由任荣带领前往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任荣指着前面的一座白色圆形墓告诉刘松林:“那就是毛岸英烈士的墓。”墓前竖有墓碑,正面为“毛岸英同志之墓”,背面刻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题写的碑文:
毛岸英烈士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土永垂不朽!
泪水夺眶而出,刘松林快步上前,跪在墓前双手抚着墓碑放声痛哭:“岸英,我来看你来了,代表爸爸来看你来了。这么多年才来看你,来晚了……”刘松林把压抑在心中的痛在这一刻完全释放出来,这是一种积攒了10年的痛,又是一种积攒了10年的情。
由于极度悲伤,刘松林几次差点儿晕倒。离开墓地前,刘松林边抽泣边在毛岸英的墓地里捧起一把土,小心翼翼地用手绢包起来,紧紧地握在手里,再次向毛岸英烈士之墓三鞠躬,作最后告别。在毛岸英的墓前,刘松林献上了写着“妻子刘思齐敬献”的花圈,以表示对丈夫的无限哀思。
管理烈士陵园的朝鲜工作人员从花圈上看出祭奠者是毛岸英的妻子,立即上报,直报到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劳动党中央派人跟中国驻朝大使馆联系,要求隆重接待刘松林一行,被大使馆婉言谢绝。
刘松林在朝鲜病倒了,高烧不退,医生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脑膜炎并发症,这是由长期压在心头的悲痛与郁闷之情引发的。为了不惊动朝方,刘松林执意回北京治疗。这次病魔来势凶猛,刘松林在医院躺了1个多月的时间,几乎断送了性命。毛主席派秘书送来了一封亲笔信,叮嘱刘松林要“意志为主、医药为辅”。
病好后,刘松林向主席汇报了扫墓过程,毛主席问得非常仔细:怎么上去的、有什么建筑、多少台阶、平台上是什么、岸英的墓在什么方位,毛主席听得非常仔细,最后刘松林还画了一个图。
毛主席听完汇报,陷入沉思,随着刘松林讲述的情景,脑子里想象着自己也到了毛岸英墓前,看望儿子。
毛主席又想了想,才说:“思齐,你将来有机会,还是要到岸英牺牲的地方去看一下。”
刘松林含泪答应。
毛主席为什么要刘松林到岸英牺牲的地方去看一下?
箫吹明月猜想有两个原因,一是毛主席听了刘松林扫墓的汇报后,觉得还不是很如意。毛主席当然也听到汇报,知道毛岸英最初是葬在大榆洞,后来迁到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这样就产生了环境差别和距离,这种差别,再上升到怀念之情,在感情上的距离升华了,在感情上接受的不踏实;二是,到岸英牺牲的地方去,和在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在环境感观上、在情感共鸣上,给人的感觉绝对不一样。大榆洞是毛岸英牺牲的现场,鲜血就浸染在那片土地,毛主席小时候跟着母亲拜佛,潜意识里也相信人的灵魂,有道是“入土为安”,毛岸英牺牲在大榆洞,毛主席也就认为毛岸英的英魂留在了大榆洞。只有到大榆洞,才能在思想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只有到大榆洞,才能和毛岸英的英魂共鸣。
但是,刘松林在毛主席生前,却一直没有完成毛主席的这个心愿,没有能给毛主席讲述到大榆洞祭奠毛岸英的情节,没有让毛主席和儿子进行感情上的亲密交流。这不能不算是一个遗憾。
直到2006年5月12日,刘松林才完成了毛主席的这一遗愿,可是,这时毛主席已经逝世30年了!
这次去朝鲜为毛岸英扫墓,刘松林带回了两罐土(分别取自毛岸英墓前与牺牲地)和一颗松塔。
2006年06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栏目曾对刘松林有一次专访。
当主持人问到带回来的那颗松塔和两罐土时,刘思齐回应说:我觉得我带回来的是毛岸英的英灵,我把他带回来了,他就伴在我身边。如果刘松林没有到大榆洞,就没有这种感觉,也不可能这样说。
主持人又问:这次在朝鲜,您觉得所有的心愿都实现了吗?
刘思齐说:没有。我没有满足的心愿就是能让我一个人坐在毛岸英的墓前,坐上一天一夜,三天三夜。
声明:欢迎点赞、评论、赞赏,欢迎大家点击“关注”箫吹明月。本头条账号文章均为箫吹明月原创,受“维权骑士”保护,如对本账号文章有抄袭、洗稿等侵权行为,箫吹明月将依法维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