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来福枪”和“定装弹”合二为一之后,“栓动单发步枪”这种武器基本定型,从当时到二战结束几乎没有变化。例如中国军队非常喜欢的“汉阳造”,就是德国1888年的产品,一直到1945年也没过时。
二战时参战各国的主流步枪都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主要参数相差无几,弹容量也都是5发,士兵们带几十发到上百发不等的子弹,在战场上保持续航。二战各国士兵携带的子弹数量,代表着本国的国力和军队的战术。例如苏联军队的M1937弹药盒携带40发子弹,德国士兵携带60发,美国大兵最富裕,携带80发。
最可怜的是中国军队,中华民国最精锐的“中央军”步枪兵携带30发子弹,其他的部队或者杂牌军携带十几二十发,而游击队可能只有5发。但是跟中国作战的日本军队,单兵携带子弹120发,居然是中国军队的4倍,苏军的3倍,德军的2倍。
众所周知,日本在二战时也不算“家底殷实”,位居世界列强的末位,国力撑死就是个意大利的水平,军队的武器装备都缩水严重。但显然日军并不吝惜子弹,大头兵的待遇比德军,美军还高,这又是为什么呢?日本士兵真的能一天用120发吗?士兵带子弹是否“多多益善”?
一、日本陆军真的带120发子弹吗?
二战时期各国士兵都在“拉大栓”,几十发子弹今天看来很少,其实在当时绰绰有余。
在当时,日军是明确规定士兵带120发子弹的,日军士兵的120发子弹分为两部分,60发是战斗用子弹,是给步兵手里的38大盖使用的,放在腰上的皮质弹夹里,还有60发子弹放在背后的帆布包里,用纸盒子包好。
日军帆布包里的子弹没有“军曹”的命令严禁使用,只有在战斗紧张时才能全部打光。同时,这些子弹还要留着给“挖把子机枪”使用,日军士兵等于是在给机枪背着弹药,这在其他国家军队里从未出现。
比如日军的老师德国陆军,德军步枪兵有60发子弹,这全部由他自己使用的,打光了就发新的,非常自由。德军一个步兵班有三个人伺候机枪,身上背满了子弹,这在很多历史照片里都有记录。但日军机枪手身上空荡荡,子弹都在步兵身上背着。
为什么二战的日军要花那么大力气伺候机枪呢?这跟当时的陆军基础战术有关。
二、机枪成为“班排战斗”核心,为陆军带来变化
二战时正经的班排机枪战术是这样的:一个班10个人,班长和两个机枪手带着一挺机枪,剩下7个步兵围绕机关枪展开。进攻时,机关枪火力全开,将敌方士兵压制在战壕里,或者从掩体里赶出来。然后步兵上去用步枪射击,丢手榴弹,将敌人击倒后占领阵地。
防御时,机枪火力压制敌人的进攻,步兵在掩体后精确射击,将突破火力网的敌人杀死。在敌人溃败后,步兵先上去追击,然后机枪才往前挪阵地,继续射击。
这种战术要求机枪火力够猛,子弹够多,能完成战场压制。德国步兵班的2个机枪手带着500发子弹,还有个弹药手带着600发子弹,一个班就有1100多发机枪弹,简直富得流油。
但是在大陆另一头的日本,日军的班排机枪战术就有点“缩水”。日军把“班”“排”叫做分队和小队,日军的分队也有轻机枪,但是日军觉得纯粹用机枪做火力压制,太浪费子弹。德国mg42打光1000发子弹也就分分钟的事,但日军整个分队才配备1000多发子弹,按德国人的打法,日本早破产了。
于是日军战术是“机枪”和“步枪”一起火力压制,这样节省子弹,能减轻后勤压力。
日军让士兵给机枪带子弹,是让机枪的弹药压力分解在步兵身上,最大化减少浪费。虽然日军和德军一样把机枪当做班排战斗的核心,但是日军“节约”的武器设计理念,让日军的“歪把子”机枪弹夹小,射速慢,比后来的自动步枪还省子弹。
日军的“挖把子”机枪全名是“大正十一式轻机枪”,这种机枪不仅后向右倾斜的枪托很奇葩,而且供弹方式更独树一帜。日本“挖把子”机枪设计时为了方便和步枪弹对接,将供弹方式设计成了“弹斗”。
日军的机枪上方有个小漏斗,容弹量30发,也就是6个步兵用的5发弹夹。弹夹摞在里面后,用上方压杆的压力将其压到枪膛里。日军的机枪每分钟射速150发,是德军mg42机枪的十分之一,在战场上几乎无法火力压制,精确短射才是它真正的用途。所以日军机枪开火时步兵一起射击,没子弹了就让步兵补给。在一些比较激烈的战争中,例如1937年的淞沪会战,日军士兵曾带弹200发,大部分都填到机枪里面了。
因为火力不足,日军步兵分队往往有一到两具“掷弹筒”,用来对敌人的重点目标和掩体进行打击。根据中国战士回忆,日军机枪威力一般,反而是小小的掷弹筒杀伤力很大,让人忌惮。
三、士兵带子弹,是否“多多益善”
二战时的各大参战国里,中国国力最差,士兵分到的资源最少,往往只有30发子弹。但是德国,苏联都不差这点子弹,为什么不给士兵一人100发,200发呢?
按照常人的理解,打仗那么危险的事情,枪弹就是生命,子弹当然是“多多益善”,有备无患。但是真实的战场上要考虑士兵的综合能力,负重太重会影响部队续航,带子弹太多也可能是负收益。
在二战时期,当时的枪支主要是“栓动步枪”,枪支的射速慢,一分钟极限射速在40发左右,平时射击都是按一个弹夹5发计算,士兵带个几十发子弹基本足够使用。
二战的步枪子弹和今天不一样,当时的子弹是“全威力弹”,类似于今天的狙击枪和机枪子弹,更大更重。今天的步枪弹属于“中间威力弹”,是二战时期德国人发明的专门为自动步枪设计的子弹,其长度比起栓动步枪使用的“全威力弹”更短,装药量少,重量也轻。
以国人最熟悉的38大盖为例子,38大盖的子弹一发重量21克,几乎是现代步枪弹的一倍,日军携带120发子弹,带上弹夹的重量超过5斤。
有人觉得5斤不算什么,但是士兵身上可不光带枪弹,一个士兵的军靴,头盔,卧具,防毒面具,军刀,药品,3天的食物,水壶,私人物品加起来10公斤以上。一般人带着10公斤重物走路都吃力,士兵背着这么重的东西摸爬滚打,确实是一种折磨。如果再带上十几斤子弹,透支士兵的体力,那对打仗完全是负收益。
军队后面都背靠着军需部门,前线消耗,后方补充。只有在某些激烈的战斗里,士兵会取用大量子弹,平时则完全不需要这么做,几十发子弹是最平衡的选择。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陆军兵器生产的局限》,马军、张环泽
2、《日军的作战枪支》 ,兵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