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新中国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第一次元帅授衔仪式,吸引了众多的目光。根据各位将领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的贡献,解放军总部评选出了十大元帅,并由毛主席亲自为他们授衔。
无论是对国家和军队,还是对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但让人感到疑惑的事情是,如此重大的仪式却只有7位元帅出席,那么,另外三位元帅去哪了呢?
其实,在这次授衔仪式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官都是没有军衔的。虽然军衔制世界各国早就开始实行,在建国前我军也有两次实行军衔制的计划,但因为各种因素都没能实施成功。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与美军进行了多次谈判,中朝军队都会派代表出席。但朝方代表是有军衔的,我方代表却没有,虽然两人职务一样,但没有军衔却显得很不正式,也会给人一种身份不对等的感觉,给工作带来障碍。
于是,我方只能在谈判前临时给谈判代表一个“上将”、“上校”之类的头衔,来表示我方对谈判很重视。
而1955年之后,这种情况再也不会发生了,这一年,我军评定出了十大元帅、十大上将,开始有了自己的军衔制,军队开始走向了正规化。
虽然授衔仪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但它之前的准备工作却足足进行了五年。1950年,罗荣桓第一次提出要为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做了突出贡献的将领授衔,朱德也表示对这一想法的赞同,然后搁置了数年的军衔制重新提上日程。
早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军队已经开始实行军衔制了,为了抗战需要,我军众多高级将领都曾接受国军授予的将官军衔。
为什么我军一定要实行军衔制呢?它到底有什么好处?首先,军衔可以确定军人在军队中的地位,便于指挥;其次,军衔是一种荣誉,可以鼓励士兵为军衔而努力。再者,就是要在对外交往时身份对等。
因此,为了军队的良好发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实行军衔制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给各级将领一个公平合理的军衔,解放军总部安排了大量人手对他们的功绩、品性做了详细的调查,并对他们做了评级。
因为需要评级的将领人数众多,评级工作直到1952年下半年才基本完成。朝鲜战争后,又开始了对参战将领的重新评级。
一切准备完成后,授衔名单初步确定了下来。在最初的名单中,有大元帅一衔,这是参照苏联设立的,这一军衔的最佳人选自然是毛主席。
毛主席是我国元首,又是党一直以来的主要领导人,他的这一头衔是众望所归,贺龙就曾说毛主席是解放军中唯一的大帅。
但毛主席坚决不接受,众人为了劝他还专门讲了苏联授予斯大林大元帅衔的情况,毛主席却说,苏联有的,我们也不一定要照搬嘛。众人见他态度坚决就不再劝了。
一次,彭德怀、罗荣桓等人到中南海向毛主席汇报评衔工作进展情况,听完了他们的汇报,毛主席再次强调说,不要这个大元帅。
他说大元帅的衣服不舒服,到群众中开展工作也不方便,还提议,在地方上工作的都不评军衔。
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本来被评为元帅的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都主动放弃了元帅衔,还有不少到地方上工作的同志也放弃了他们的军衔。
看到毛主席他们这么大的功劳连军衔都放弃了,有很多本来对自己的军衔不满意的将领也都接受了这个安排。
由于毛泽东坚决不授大元帅衔,早早为他定制好的大元帅服也派不上用场了,只能是在博物馆中当个纪念,这样人们在看到它的时候可以想起毛主席的身影。
在刘少奇三人放弃元帅衔后,原先议定的13位元帅人选也减到了10位,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共和国十大元帅。
本来已经在上海工作的陈毅元帅也拒绝接受授衔,但元帅中应有新四军的代表,而粟裕又以资历尚浅为由坚决辞帅不做,因此陈毅也成为授衔仪式中唯一在地方任职的元帅。
但让人感到可惜的事情是,十大元帅的授衔仪式上,有三位元帅因故不能到场,他们是林彪元帅、刘伯承元帅、叶剑英元帅。
虽然党中央专门安排人去为他们拍照,但对这一次授衔仪式来说总归是一次遗憾。那么,他们三人当时到底在干什么呢?为什么如此重要的仪式都不参加?
第一位是,“红军灵鹰”林彪元帅。不少人对林彪能够位列十大元帅第三位抱有质疑的态度,毕竟他的年纪在十大元帅里面是最小的,甚至有些上将资历都比他老。
但他虽然资历浅,功绩可不逊色于其他任何元帅,他用三年的时间平定了东北,把东北变成了我军的重要基地,在东北发展了百万能征善战的大军,对解放战争的胜利有重要贡献。
此时,他由于伤病正在青岛疗养,因此他向党中央申请不参加授衔仪式,党中央立刻就同意了。
第二位是,“儒帅”刘伯承。刘伯承被称为军神,可见他的军事水平之高,据说他的手下走出过11个军区的司令。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把实战经验总结为军事理论,受他理论的启发,我军涌现出了大量的军事人才。
除了军事水平高之外,他还特别会用人、敢用人。在他部下有一位出了名的“王疯子”——王近山,他的疯劲让很多人敬而远之。但刘伯承鼓励王近山向吕蒙学习,在他的指点下,王近山终成一代智勇双全的大将。
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入了敌人心脏,彻底改变了我军战略防御的局面,吹起了反攻的号角。建国后,鉴于我军大多数将领都是“野路子”,缺乏系统的军事理论,他就提出建设南京军事学院,并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由于军事学院的老师人选不足,他大胆启用国军俘虏来从事军事理论的教学工作,这引来了很大的争议。一来,国共对立已久,让敌人来教我们难保他们不会在其中惹出什么事端。二来,他们都曾败在我军手下,败军之将能讲出什么有用的东西。
但刘伯承力排众议,他很清楚地认识到,国民党的失败不是军事理论的落后,相反,他们将领的理论知识特别扎实,他们失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军队素质以及民心所向。
当时有这么一个说法,国军的命令都是由天才下达的,却是由蠢材来执行的。
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很多国民党军官都经过系统的学习,虽然他们没有我军将领那么丰富的实战经验,但他们身上也有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而且,让国军将领来讲理论,他们一定会把与解放军的作战当成案例来讲,这样可以对战役进行一次复盘。虽然有些是我们胜了,但也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经验。
在刘伯承的大力促成下,很多国军将领都成了教官。经过他们的指导,本来对他们不服的众将也慢慢收起了内心的自负,并从中发现了很多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我军的整体的军事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授衔之时,刘伯承正在南京为学院的事宜忙得不可开交,而且他眼睛有伤无法出席,所以他也缺席了这次仪式。
第三位是“叶参座”叶剑英元帅。早年间,叶剑英自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便追随孙中山驱逐桂系军阀,正式加入革命,开始了军旅生涯。数年后,在任海军陆战队营长时,及时救孙中山于困境中,并在雁岭关一战中大胜,成为一位英雄。
1926年,叶剑英攻打南昌,被任命为新编第二师代理师长,随后在国共关系破裂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后,潜伏于香港,于次年赴苏联进修。1930年,叶剑英回国,回归江西根据地,参加多次反围剿战争,于危难之中不断前行。
4年后,又参加长征,在途中,不幸遭遇前线火力轰炸,身负重伤。但这些并不能摧毁他坚定的革命信念。红一红四方面军胜利汇合后,被任命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
后来,张国焘意图分裂党组织,在红军内部拉帮结派,是叶剑英元帅及时告知毛主席,避免了一场大的冲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开始了长征之旅,红四方面军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完成会师。
中共中央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但张国焘不同意,他极力反对北上,还破坏红军内部的团结。叶剑英了解情况后,直接通知毛主席,毛主席做了紧急部署,才避免了这一次危机。
事后,毛主席这样评价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软禁,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同周恩来奔赴西安前线,在多次的谈判后,终于达成了一致的协议,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自此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的共同合作,全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可以说,国共合作抗日的大局之所以能顺利形成,叶剑英功不可没!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新四军把敌后格局地建设地井井有条,国民党军队却节节败退,这引起了国民党军队的不满,多次主动挑衅,我军为了大局步步忍让。但蒋介石却在这时召开各战区参谋长会议,想在国民党内部掀起反共浪潮,破坏双方合作。
叶剑英知道此事后,带病出席了此次会议。在会上,面对蒋介石对我军抗日不积极的污蔑,叶剑英据理力争,还拿出不少国民党与日寇勾结的证据,说得在场的国民党众将哑口无言。事后,毛主席说他为党立下了大功。
抗战胜利后不久,这场维持了不久的合作关系发生了裂痕。叶剑英参加重庆谈判,但此时两党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了不可修补的地步,内战爆发了。
1949年,50多岁的叶剑英赴北平,同聂荣臻和彭真一起,争取到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林彪和刘伯承是因病无法参加授衔仪式,叶剑英则是有更重要的任务了。此时,叶剑英正在大连进行辽东半岛军事演习的准备工作。
这次演习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演习活动,党中央高度重视。叶剑英正是这次演习的总指挥,现场大大小小的事都离不开他,所以党中央特批他不参加授衔仪式。
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十大元帅早已成为历史,为他们授衔的毛主席也没能抵住岁月的流逝,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
我们会传承他们的精神,把新中国建设得越来越好。遗憾的是,后来新中国也进行了多次授衔,但均没有人获元帅衔,十大元帅或许会成为一个绝唱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