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号凌晨4时,朝鲜内阁首相金日成在征得斯大林的同意之后,下令军队越过三八线,由此朝鲜战争爆发。作为二战结束初期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虽仅在朝鲜半岛范围内展开,却牵扯了多个国家参与其中。
1950年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派遣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前往援助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虽然在8月中旬,朝鲜势如破竹,已攻下韩国90%的土地,但美军随后登陆仁川,绕后突袭朝鲜军队,险中制胜,重夺仁川港。麦克阿瑟指挥下的美军作战初露锋芒,并由此开始了联合国军的大规模反攻。
然而,美军等国的参战成为了中国的心头之患。朝鲜半岛紧邻我国,又与我国有1000多公里的接壤境线,朝鲜战争的局势已发生转变,如联合国军与韩军彻底胜利,那么就意味着我国在建国初期就要与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毗邻,无异于是唇亡齿寒。
同时,美国一直试图扰乱我国对台湾发动进攻,甚至美飞机轰炸我国辽宁丹东,对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造成了破坏和威胁。考虑到种种因素,最终在1950年10月,我国决定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介入朝鲜战争,赴朝作战,保家卫国。
然而,抗美援朝的道路是十分艰辛的。我国抗美援朝战争中使用的武器以“杂”为特点,多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留下来的武器或各方缴获的战利品。对于刚结束内忧外患战乱的中国来说,装备完善的新式武器是基本不可能的。反观美国军队,除了原子弹,几乎是用尽其所有,并且有日本作为后援中转站,物资问题根本无需担心。
更重要的是,缺乏现代化空军编制是我军较为致命的弱点,这意味着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整个战线都暴露在美军的空袭范围内,承受着猛烈袭击的同时,在白天极易被侦查行动轨迹,只能采取夜战、伏击的方式,并在夜间抢修道路桥梁,极为艰难。
不过,正是夜战、伏击的方式,甚至给敌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叹服于志愿军的英勇灵活。美国原陆军上将李奇微曾回忆朝鲜战争:“中国军队来了,我们的灾难也降临了....中国军队善于隐蔽,我们搞不清有多少人。”志愿军的灵活机敏、英勇无畏可见一斑。
但伏击作为常用兵法之一,并不是只有中国军队会使用。美军在朝鲜战争中虽给人一种设备先进、正面对抗的刻板印象,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采取伏击战术,反而是经常伏击志愿军的。
那为什么还会留下美军惧怕志愿军、不敢伏击的印象呢?其实是因为,美军即使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情报系统和武器装备,但在面对我军的看家本领时,仍然略逊一筹。毕竟有伏击,便有反伏击;而无论是伏击还是反伏击,除了是对抗战,更是心理战。
伏击战无论于战场形势还是心理作用上,都有“先发制人”的好处。设伏意味着敌方情报的泄漏,亦意味着我方有充足的准备和心理上的优势。而若要对抗伏击,除了扛住压力正面火拼,必不可少的便是反伏击。反伏击顾名思义,便是知晓对方设伏,并利用对方的伏击心理打出漂亮的反击。在结果上,反伏击有后发制人的特点;但在过程中,反伏击方却要比伏击方做到更先一步,而这“先”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先发现”。
先敌发现无疑是离不开情报获取的。在朝鲜战争中,美军、韩军等对我方设伏,情报占了很重要的一环。毕竟,在那时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情报获取实力,光是情报机构就有近20个,情报设备更是首屈一指,十分发达。然而,面对强大的对手,志愿军却能巧妙地扬长避短,炉火纯青地利用传统手段获取情报,以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将自己的看家本领发挥到极致。
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获取情报的方式多为侦察敌情、俘虏口供、破译、侦听等。相比美军运用科技手段侦察,志愿军中的侦察员只能在朝鲜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克服与朝鲜人民语言不通的障碍并在掩护下侦察情报,十分艰难危险。
而俘虏口供则相对容易,也是志愿军情报的重要来源。志愿军24师侦察科参谋张宏献曾回忆,他审问的几十个俘虏中不但有美国人和韩国人,还有联军中其他国家的士兵或情报员。但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俘虏,在审问时大多怕苦怕累、贪生怕死,且我军在俘虏敌方后较为人道宽厚,并同时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因此通常能顺利获得准确情报。相比美军的科技侵略,志愿军的侦察手段大多以人为本,技术与传统并重,令其防不胜防,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反伏击”。
然而,情报侦察不过是伏击战中的一环,真正重要的还是实战环节。
虽然不排除有少数情况,反伏击方会先于设伏方一步到达伏击地点,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设伏方先到达。在面对设伏的美军或韩军时,志愿军只有两条路可走:进攻或退走。当敌我双方实力悬殊时,退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有时,巧妙地利用敌人心理来展开反伏击战斗,反而能大获全胜,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个经典的成功案例。
上浦防东山是朝鲜战争中西线通往汉城的要道,因为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与战双方对此阵地展开了长时间的争夺战,因炮火连天而寸草不生,因此又名老秃山。而在老秃山争夺战中,伏击战是家常便饭。
1952年5月,志愿军343团3连9班在老秃山,西延上准备伏击美军,却侦察到美军一小分队已在主峰峰顶设伏。排长果断选择从南边绕后突袭美军,果然一击将美小分队打得落花流水,还得俘虏一名。当将士们兴高采烈地凯旋向团长报喜,经验丰富的团长却马上反应过来美军可能假装被击溃逃散,趁我方获胜、军心麻痹时悄悄重回峰顶伏击,因此团长立马再派8班、9班前往探查,并准备好预备队和迫击炮,谨慎应敌。
在8班9班重新探查时,每次前进都无比谨慎小心,周密注意着周围的情况,果然在主峰上发现了美军的踪迹。在3个班的互相配合之下,一番激战过后,美军小分队全军覆没,得俘虏11名,彻底消除后患,避免了重大损失。这不仅是依赖于团长的经验老道、料事如神,更是得益于将士们对于战地地形的烂熟于心,能做到最大化利用地形,扬长避短。
因此不难发现,伏击过程中的反伏击不仅是身体上的对抗,更是心理上的博弈。同样的例子还有,在同一时期韩军退过驿谷川,志愿军发现韩军设伏,而韩军亦发现志愿军的踪迹。
在千钧一发的对峙时刻,韩军因发现敌人而没有沉住气,先一步开枪暴露位置。我军权衡实力后决定兵分三路,诱敌误判,利用韩军开枪后自乱阵脚的心理,一面吸引火力,一面迅猛进攻正在向后逃窜的韩军。韩军从先发制人、守株待兔到自乱阵脚、误判敌情,正是因为我军抓住了其心理上的弱点,果断出击。
虽然不乏成功的案例,但战争始终是残酷的,双方的伏击不仅重创了敌人,亦让无数英雄将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的由来便是我军伏击美军未成,又因严酷的寒冷环境而被冻死;大名鼎鼎的英雄邱少云,也是在伏击中为不暴露我军位置,而被美军燃烧弹引燃草丛后活活烧死。
伏击战虽是小战斗,却关系着大胜负。战争本就是你死我活,更何况志愿军的对手是灵活而又强大的美军。然而,这一场场斗智斗勇的小战斗,在英雄们的鲜血的谱写下,最终促成了大胜利。
1951年7月10日,中共、朝鲜与美国代表坐上谈判桌,开始停战谈判。1953年6月8 日,朝鲜停战谈判关于战俘问题达成协议,而谈判各项议程至此已全部达成协议。到了6月中旬,就在这即将签署停战协定的节骨眼上,南朝鲜(韩国)李承晚集团竟出尔反尔,借“就地释放”之名强行扣留朝鲜战俘2.7万名,其中也包括志愿军战俘,甚至单方面拒绝停战。
21日,毛泽东指示“再给南朝鲜军以打击,极为必要”。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城反击战一触即发。
美国原陆军上将李奇微曾回忆:“听到中国军号嘶鸣,我们个个心惊胆战。”典型的例子便是金城反击战中志愿军的传奇伏击。
反击战中,第20兵团潜伏在美军阵地前的一片草地上。借助地利优势,即使这是发生在白天的伏击,并且埋伏人数有三千人之庞大,美军却根本无法想象其真实性:怎么可能光天化日,于眼皮子底下埋伏三千敌军?然而志愿军却做到了。
当冲锋号在美军耳边嘶鸣,三千虎士勇猛现身,美军震惊之余更是自乱阵脚。经过这场传奇战役,美军不得不放弃已经失败的战略而再次回到谈判桌上。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署。
即使面对着强大敌人的灵活伏击和狂轰乱炸,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依旧能沉着冷静,视死如归,以经验和头脑出奇制胜,以无畏的勇气和保家卫国的的决心赢取最终的胜利。正是老一辈的奋斗与精神,换来了全世界的肃然起敬,换来了祖国发展的稳定环境,换来了我们繁荣昌盛的今天,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