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运动学习系统理论有三个阶段模型,听着会觉得很复杂,很难,但实际上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人体由很多关节组成,这些关节可以各自运动,都有自己的运动幅度与运动轨迹。
学习新动作或者技能时,身体关节活动幅度与运动轨迹是可以用技术的熟练度来判断的。这便是上面说的运动学习理论。初学者会利用减少关节的活动幅度与运动轨迹(使关节看起来更加僵硬,并且会引导向相反方向运动)来使动作简单化。也就是说,动作越是到了熟练的阶段,关节的活动幅度会越大,运动轨迹会越流畅。活动度的增加的顺序是由远离身体中心(手与脚)的部分开始,并且随着运动的学习更趋于中心化,比如越熟练身体中心的骨盆,肩膀,胸椎的活动度会增加。
中心活动度增加
远端活动度增加
第一幅图是职业选手,第二幅为没有学习过的青少年;
上面两幅图不难看出初学者开始会喜欢用手腕与和手来完成动作,躯干中心(骨盆,胸椎,肩膀)会更加趋向于僵硬,看似没有活动度。当动作越来越熟练了,躯干与四肢协调得越来越好,关节活动度使用也就越来越好了。用手打球的初学者与用身体打球的职业球员的挥杆方式其实显而易见的。但是就是这些显而易见的差别就会让我们的理解误入歧途。职业球员的挥杆其实并不是故意去控制躯干中心的旋转角度,而是因为动作更加熟练以后能更从容,更灵活的自然而然的无意识的控制身体。就像是弹吉他,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和弦一个和弦单独开始练习。熟练了之后就能组织成一首曲子,当越来越熟练以后还能一边弹琴一边唱歌,身体还能做出各种动作而不受影响。身体幅度的增加是为了减少身体的限制,并不是故意的制造控制躯干与四肢。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限制四肢去控制躯干。我们需要真正关心的是手的意图。因为跟外界接触是靠手来完成的。
从身体比例来看,躯干与手的体积大小差异很大。但实际上,大脑对于两者的神经控制却完全不同。大脑对手的神经控制是最大的。
这有两层意思。
1:手可以做到非常精细的动作
2:在某一些技能性动作,如日常生活或有意义的行为上,手与大脑上的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是最紧密的。
躯干与四肢都是由大脑运动皮质支配的,躯干具有反射性,节奏性,交叉性,自动动作发生的特点。躯干需要稳定,只有躯干稳定,四肢才能更加灵活。躯干的深层稳定肌肉不是由大脑控制的,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射结果。手直接从大脑接受做更加精细的动作信号,就像手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躯干得到地方政府的管理,但是它也在中央政府的强烈控制下。由于这个特性,大脑直接控制手与躯干并不容易。比如高尔夫中的“先转髋,再转胸椎,手留住,然后手腕做延迟释放”。而且还是要在下杆那零点几秒的时间内。如果想强调躯干的受控运动,并且抑制手的运动,那么掌握这项技能是非常困难的。
想要像职业选手一样训练躯干与四肢运动,必须以身体特性来诱导躯干与四肢运动。不但不能限制手的意图,而且还要防止干涉手的意图,并且还要更加表现出手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