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接档《跨过鸭绿江》正在CCTV-1黄金时间热播,该剧以具有年代感的逼真生活场景、视角开阔的多维全景式刻画以及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再现出百年前中国历史新纪元开创时刻的生动画卷。
这些艺术形象此前已经在《开天辟地》《建党伟业》《我的1919》等影片以及《恰同学少年》《开天辟地》等电视剧中,程度不同地得到过一些刻画,但像在《觉醒年代》中这样,紧密依托《新青年》杂志的传播轨迹,将多种多样的人物和事件共同组合成一幅完整而又多元、多元而又归一群像的作品还是第一次见到,称得上是一次带有集成式意义的美学突破。
叙事结构
三大历史事件相互贯通而又主旨突出
在实施这一重要的美学突破过程中,这部电视剧在叙事结构上体现出一个鲜明特点:将百年前相继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建立中国共产党等三大历史性事件相互贯通,对建党这一历史性巨变事件进行多维度全景式描绘,由此而产生的一种美学效果在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先后成为通向建党的两大必然而又重要的历史性步骤。
如果说,从李大钊和陈独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首次会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消息传来,叙述的中心事件是新文化运动,那么,从青岛问题凸显至陈独秀被营救出狱,主要叙述重点在“五四”运动;而从李大钊和陈独秀在长城谈话中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及道路选择到剧终,则主要叙述建党前夕的诸多人和事,风起云涌而又纷纭繁复的线索九九归一地共同指向一个中心——建党伟业的成就。
从这个结构设置可知,全剧叙事的重心看起来在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进程,而对建党过程主要采取侧写、渗透或贯穿于前两场运动的方式,但其实后者才真正是前者的叙事主旨。这种结构设计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方面突出建党这一开天辟地事件作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内含的成果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展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作为先导性事件而成为建党运动的铺路石同样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人物塑造
历史辩证地重绘多元归一群像
电视剧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作为建党大业的先导性事件加以叙述,因而两大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就必然被赋予中国历史新纪元开创者的正面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陈独秀被视为与李大钊一样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而又作用有别的人物加以叙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在“五四”时期的作用得以突出,胡适、蔡元培、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易白沙、辜鸿铭等曾经发挥的正面作用得到直接描写,现代文学首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和发表被浓墨重彩地渲染等,共同构成《觉醒年代》创作中的一次具有集成式意义的美学收获。
该剧在创作理念上实现了新突破:建党不是突然发生的或偶然的历史结果,而是中国历史新纪元开创过程中业已存在的多元选择中的一项必然选择。为了突出这种多元归一的必然性,全剧体现出一种历史人物评价上的辩证法:多元道路选项中的任何一道选项,在当时无法未卜先知的有限条件下,都是一种道路选择的艰苦探索过程,在电视剧中,这种探索本身被赋予一定的必然性和正面性。
《觉醒年代》精心重绘出这场中国历史新纪元开创者的多元归一的群像。
多元,是指在当时中国社会中存在着多种道路选项,主要有军阀专制、保皇派、文化复古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以及社会主义。
归一,是指在已有的多元选择困窘中,后起的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后来居上的优势,是因为它在与已有的多种道路选项的比较中最具比较优势和吸引力,从而成为现代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当然选项。
群像,代表着谁也不可或缺的新纪元开创者的集束式肖像:代表军阀专制的北洋军政府徐世昌总统等,代表保皇派的张勋,代表复古派的林纾、辜鸿铭、刘师培等,代表自由主义的胡适,代表无政府主义的吴稚晖,以及代表社会主义的陈独秀、李大钊等,在这里展开了相互较量,共同构成相互异质、交融而又多元共生的关系。而最终给予年轻一代如毛泽东、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等以最深刻历史性影响的,则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选项。
值得注意的是,陈独秀、胡适、蔡元培、林纾、辜鸿铭等具有复杂性的历史人物,没有被简单化处理,而是得到同样严肃而公正的对待。有关胡适和辜鸿铭演讲场面的戏剧化深描,令人印象深刻地分别展现出他们作为上述群像中无可替代的一员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