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总决赛如火如荼,这个夏日的篮球热潮还未过去,但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再一次闯进了关注篮球的人们视线中。
家住杭州的小刘今年13岁,6月1日晚上他出门去离家不远的篮球场打球。当时他来到一处户外篮球场,此场地具备灯光照明条件,可供夜间使用。此时,场地一边球筐下正有两队进行半场比赛,而另一边球筐下则有十余名大妈正在跳广场舞。小刘没有加入球场上正在进行的篮球比赛那一组人,而是选择到另外一边的篮筐自己练习投篮,这就与正在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发生了用地冲突。
据其中的一位沈大妈称,广场舞队每晚都会在这片球场跳舞,当晚跳了三支舞后小刘来到场地进行投篮,双方交涉无果,小刘的投篮影响了大家跳舞,并且自己还在篮下被球砸中。而小刘则表示,自己没有将球砸到别人身上,系沈大妈先动手击打自己的背部,而他想要离开球场时还遭到了其余广场舞大妈的群殴,并被抓伤了面部和上肢。同时小刘也坦言自己当时还了手,抓住沈大妈“往死里打”。
这样的事情,早已经并不新鲜,早在去年,河南洛阳就曾经发生过一起篮球少年与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发生冲突的事件。虽然后来该球场遭到关闭,但类似的事情却依然再周而复始地不断上演。这是偶然当中的必然。打篮球是年轻人热衷的锻炼方式,广场舞则是更为适合中老年人的锻炼方式,可仅有的场地,却让二者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弄清主要责任在谁当然重要,但这并不能避免这样的恶性事件再度发生。
当下的中国,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文体活动也更加热衷。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的体育用地与器材极度稀缺,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约有5000万人喜欢打篮球,有3亿以上的人打过篮球,而且这个数字一直在不断增长。根据2014年的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相较于上一次2003年的普查,11年间全国体育场地有了大幅增加,从85万个增加到了169.46万个,增幅达到99.34%。以2013年末总人口13.61亿(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在这些场地中,篮球场地无论是数量还是面积都高居前列。10年间,篮球场地增加了47.69万个,增幅达到了4倍多。
但即便如此,以我国目前现有的设施和场地,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很多朋友想必都遇到过这样的经历——室内的场地价格高昂,并且经常很早就被预约一空;很多外场,例如工厂、学校、机关的篮球场,都并不对外开放;而那些为数不多的对外开放的球场,通常在周末都会人满为患。
稀缺的体育资源,让中国的体育文化缺乏生长的土壤和温床,而中国体育文化的缺失,也显现在各个方面。最近一段时间以来,NBA总决赛勇士队和骑士队激战征战,残酷而激烈的比赛也充满了争议。但令人惊讶的是,在距离NBA总决赛万里之遥的中国,却是口水不断、谩骂连篇。有一些球迷甚至建立了“勇士骑士对骂群”这样的微信群,双方争论的早已不是篮球与比赛,而是喋喋不休地对喷脏话,内容目不忍视、戾气丛生。
长期以来,中国都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体育文化,体育在很多人心中,仅仅是一个发泄愤怒、用极端方式宣泄负面情况的窗口,而这已经远远背离了体育精神的初衷。很多人从小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育训练,他们难以理解体育精神,他们无法用体育的方式去理解体育,用体育的方式去解读体育。运动员们在场上针锋相对的竞争,却常常演变为场下的人身攻击和地域攻击,这是我们国家体育领域最丑陋的一面。
要想培养真正的体育文化,让它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扎实的物质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当孩子们连找一块球场打球都成为奢望的时候,又凭什么要求他们能够真正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
前葡萄牙国家足球队主帅阿格斯蒂尼奥曾说:“世界上最好的训练营不是拉玛西亚,而是家庭。”作为全世界当之无愧的体育强国,美国生机勃勃的群众体育催生出了庞大的体育人口。在美国,社区中心是青少年体育启蒙、居民业余锻炼、专业或半专业俱乐部训练活动的主战场。有数据显示,在5到18岁这个年龄段,每年全美有3500万孩子会通过学校、社区、俱乐部参与到有组织的体育运动中去。另一项近期以美国五大城市中老年体育锻炼者为基础的调查发现,85%的人在过去的12个月里曾到本地公园或社区中心进行锻炼,而每10人中有4人每周会去使用公园或社区中心的休闲体育设施至少一次,这些或许才是铸就美国体育强国地位的根本。
如今的中国,早已是奥运会上的金牌大国,却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相去甚远。有朝一日,在我们的城市、乡镇、街道,都能有足够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供人们使用,当体育运动成为全民性的一种生活方式,到了那个时候,那些围绕在体育周遭的刺耳骂声,才真的有可能偃旗息鼓。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