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昌城头雄狮怒吼,到井冈山头众志成城;
从大渡河的惊涛激浪,到太行山的巍巍青松;
从三大战役的横扫千军如卷席,到百万雄师过大江驰骋全中国。
这只世界上最伟大的军队,一共诞生了1614名开国将帅。
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大授衔,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军衔等级为6等19级,从元帅到将军,从将军到士兵,授予军衔,佩戴勋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自此开始。
从1955年到1965年间,授予将军军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统称为“开国将军”。
其中,原籍省份人数较多的前10位,我们称之为“十大将军省”;原籍县份人数较多的前10位,我们称之为“十大将军县”。
第一大“将军省”是江西,导师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成立的江西赣南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不管是按照当年的行政区划,还是如今的行政区域来看,包括了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四个省,总共86个县(市、区)的庞大革命根据地。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数江西儿女积极投身革命,全身有名有姓的烈士高达25万人,无名烈士更是难以计数。
新中国成立后,原籍江西的开国将军共计325人,名列全国第一。
走出了萧华、陈奇涵、赖传珠3位开国上将;梁兴初、吴克华、王恩茂等38位开国中将;谢振华、曾克林、丁盛等284位开国少将。
第二大“将军省”是湖北。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腹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诞生了一度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原籍湖北省的开国将军(帅)共有235人,涌现出了一位开国元帅林彪;徐海东、王树声2位开国大将;陈锡联、王平、韩先楚等14位开国上将;秦基伟、聂凤智、王近山等31位开国中将;王诚汉、谭友林、唐金龙等187位开国少将。
第三大“将军省”是湖南。湖南是导师的家乡,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之一,共有202位开国将帅。
湖南省涌现出了彭德怀、贺龙、罗荣桓3位开国元帅;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等6位开国大将;王震、萧克、杨得志等19位开国上将;张震、廖汉生、刘志坚等45位开国中将;段苏权、钟伟、裴周玉等129位开国少将。
第四大“将军省”是安徽,原籍安徽的开国将军共计128人,分别是洪学智、李克农2位开国上将;陶勇、徐立清、皮定均等12位开国中将;肖全夫、宋承志、查玉升等114位开国少将。
第五大“将军省”是河南,原籍河南的开国将军共有108人,从这里走出了许世友1位开国上将;郑维三、钱钧、李雪山等9位开国中将;苏进、曹思明、尤太忠等98位开国少将。
第六大“将军省”是四川(含重庆),共计99位开国将帅。
四川涌现出了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等4位开国元帅,名列全国第一。
从这里还走出了1位开国大将罗瑞卿;张爱萍、陈伯钧、傅钟3位开国上将;毕占云、吴瑞林
第七大“将军省”是山东,从齐鲁大地上走出了89名开国将军,其中有孔庆德、刘兴元、孙继先3位开国中将;李耀文、陈锐霆、赵一萍、王文轩等86位开国少将。由于山东是抗日的主战场之一,所以这些开国将领多数是在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八路”,也因此,山东籍的开国将领以少将为主。
第八大“将军省”是福建,从原籍福建走出来的开国将军有83人,分别是杨成武、叶飞、刘亚楼3位开国上将;郭化若、罗元发、傅连璋等9位开国中将;王集成、孙克骥、叶青山等71位开国少将。
第九大“将军省”是河北,慷慨悲歌的燕赵大地共诞生了80位开国将军,分别是孙毅、韩振纪2位开国中将;王蕴瑞、刘永源、王猛等78位开国少将。
第十大“将军省”是陕西,三秦大地共孕育了63名开国将军,分别是李达、张宗逊、阎红彦3位开国上将;孔从洲、张达志、阎揆等5位开国中将;贺晋年、张松平、王扶之等55位开国少将。
新中国10大“将军县”分别是:
湖北红安,61人。有开国上将王建安、陈锡联等6人;开国中将王近山、秦基伟等11人;开国少将马全忠、王诚汉等44人。
安徽金寨,59人。有上将洪学智1人;中将皮定均、曾绍山等8人;少将丁世方、卜万科等50人。
江西兴国,54人。有上将肖华、陈奇涵2人;中将朱明、邱会作等5人;少将马泽迎、王屏等47人。
湖南平江,52人。有上将苏振华、傅秋涛等3人;中将方强、方正平等11人;少将欧阳文、方正等38人。
江西吉安,46人。被誉为“赣水那边红一角”,有中将余秋里、李作鹏、梁兴初等13人;少将王力生、王茂全、胡云生等33人。
江西永新,41人。导师曾说“看永新一县,要比一国还重要”,有中将王恩茂等4人;少将马辉、王学清等37人。
河南新县,40人。有上将许世友1人;中将吴先恩、张池明、范朝利、郑维山4人;少将王大华、王才贵等35人。
湖北大悟,36人。有大将徐海东1人;中将周志坚、聂凤智、程世才3人;少将方毅、邓少东等32人。
安徽六安,34人。有中将梁从学1人;少将王海清、王德贵等33人。
湖南浏阳,30人。有上将王震、李志民、杨勇、宋任穷、唐亮5人;中将孔石泉、汤平、张藩、张翼翔、饶子健5人;少将石敬平、刘子奇等20人。
从地理划分上看,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这样河南省大多数地方都在秦岭--淮河以北。
但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行政区划“犬牙交错”,充满内涵非常丰富的政治治国理念,特别是河南的南阳、信阳一带,位置很奇特,位于秦岭以南。
而从文化上讲,河南属于南方和北方交融的地带,所以河南又被称之为中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的文化和地理中心。
大家比较熟悉的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有“南方八省红军游击战争”的记述,这里面的“南方八省”包括:
福建、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浙江、江西、广东八省。
也就是说,从我国红色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河南在这里属于南方省份。
那么,我国的“十大将军省”里面,只有山东、河北和陕西属于北方省份。
这样,我国的“十大将军县”里面,全部都是南方省份,北方省份无一上榜。
那么,北方省份里面的第一“将军县”是谁呢?
让我来告诉你吧,她就是山东省的寿光市。
寿光,地处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南畔,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
汉字鼻祖仓颉在这里创造了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农学巨著《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诞生于此;夙沙氏在此开创了“煮海为盐”的先河。因此,寿光被称为是文圣、农圣、盐圣“三圣”故里。
寿光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和奖项。
文章前面谈到过,新中国一共诞生了1614名开国将帅,其中第七大“将军省”的山东有89位,潍坊市共计13位,而寿光一个县(市)就走出了8位开国将军,占了山东全省的9%,占了潍坊市的61.54%。
这8名寿光籍的开国将军,都是诞生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上,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洗礼,赢得了民族的独立解放;之后又投身于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从祖国最北部的白山黑水,一直打到最南端的“天涯海角”海南岛,为建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他们分别是:
1955年授衔的共和国少将王文介、王文轩、赵一萍;
1961年授衔的共和国少将马冠三、朱春和、张钧;
1964年授衔的共和国少将王道全、王淮相。
王文介(1916-1983),寿光台头镇南洋头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动员青年学生和农民举行抗日救国集会,成为农民运动和学生活动的积极分子。
1932年,王文介经褚景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团支部书记,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秋,王文介任中共寿光县第六区区委组织委员,负责发展党的组织。
1938年马保三领导的渤海大平原第一支抗日起义队伍--“八支队”成立后,王文介任三中队指导员。4月,八支队与潍北武装起义的七支队会师,王文介率领三中队参加了袭击昌邑城北敌人据点柳疃镇的战斗,消灭日伪军一部。
随后,八支队挥师胶东,王文介率部参加了收编原龙口公安局和海关的武装,解放了黄县城。八支队在战斗中发展壮大,他改任第五大队政委。
1938年7月,八支队奉省委命令,从胶东返回西征鲁中、清河一带,在掖县北部进行整编,改为三个区队,王文介任一区队五大队教导员。
部队回到清河后,王文介率部参加了焦家桥战斗,恢复了清河区抗日根据地,并在长山、临淄等地打击日伪军。
1939年3月,八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王文介担任了1团1营教导员。5月,部队精简整编。他改任1营1连指导员,7月,他调任支队特务营政委。
1940年9月,罗荣桓率领八路军115师师部进入山东沂蒙山区,王文介所在的第一支队编为八路军115师第一旅,他任三团政委,率团参加了鲁中反“扫荡”和反顽战斗。
1941年2月,王文介调任4旅11团政委,战斗在新泰、蒙阴地区。在远离上级只能靠电台联系的情况下,他不仅率部反对顽军第12师摩擦侵占,还不断打击日军的“蚕食”进攻。
1942年12月,王文介入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参加整风运动。半年后转入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学习结业后,留延安中央党校任六部秘书,不久担任组教科科长。
1945年,王文介被选为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解放战争开始后,王文介任华东局党校党委副书记。
1947年2月,华东野战军成立后,王文介调第3纵队政治部任组织部长。
1949年2月,王文介任第3野战军第7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长,随军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建国后,王文介历任华东军区炮兵第3师政委,高级炮兵学校副政委、政委,西安高级炮兵学校政委,军委第2炮兵副政委兼第2炮兵技术学院政委等。
1955年9月,王文介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7年6月,王文介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王文轩(1913--1996),原名王传武,曾用名王试航,寿光孙集镇丰顺王村人。
他少年时期在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求学,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乡师党支部委员,中共济南市委委员、宣传部长,中共寿光县支部书记。
1937年底,王文轩在家乡寿光牛头镇参加了马保三领导的抗日武装起义,先后任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中队长兼政治指导员,鲁东游击队指挥部大队政委、营教导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团政委、115师教1旅第1团政委、鲁中军区第1团政委、鲁中军区党校副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王文轩历任山东军区第3师政治部主任、鲁中军区第2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兼任中共沂蒙地委副书记、华东野战军8纵22师政委、华东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华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
1950年起,王文轩参加中央军委总干部管理部筹建工作,先后担任总干部军衔处处长、特种兵干部部副部长、部长。
1955年,王文轩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8年,王文轩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驻第七机械工业部监察组组长。
1978年12月至1982年9月。王文轩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赵一萍(1905--1986),原名原名马兰馨,又名马香圃、马秀生,寿光牛头镇人。
赵一萍八岁在本村上私塾,后来到济南正谊中学上初中,毕业后又上了英语专科,1925年回到家乡在本村小学教书,由寿光早期党员张玉山、马保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赵一萍担任寿光县少共分区委书记,后任少共县委书记,是中共寿光县县委委员。1928年,任少共青州地委委员。
1932年7月,寿光县党组织遭到破坏,赵一萍等5人被通缉,在省委的安排下,他到了济南鲁丰纱厂,领导工人运动。
1932年冬,国民党在济南制造白色恐怖,赵一萍再一次奉命撤离,到蓬莱县西北罗家村的共产党员马芝处隐蔽,一边教书,一边做党的秘密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蓬莱的中共地下党员和民先队员,共同在马格庄小学建立了战地服务团,赵一萍参加了这个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冬,赵一萍等人冲破国民党蓬莱县长的重重阻挠,带领同志们转移到栖霞县香夼组建抗日武装,建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3军2路1大队,他任大队长。
1938年,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改编为山东抗日游击队第5支队,赵一萍任61团团长,后任第5支队参谋长。
1940年,山东纵队第5支队改编为山东军区第5旅,他仍任参谋长。期间,他先后参与与组织指挥了大青阳、郭家店等战斗,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
1941年,赵一萍任胶东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率领部队独立坚持在大泽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当年冬天,日军出动万人大扫荡,赵一萍带领的两个连被敌人包围,他指挥干部战士英勇拼杀,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周旋了一天,晚上带领一个排成功地突围脱险。
1943年5月,赵一萍受组织指派赴延安,进入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学习,参加了整风运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赵一萍出任山东滨海军区司令部参谋长,1946年8月,国民党重兵进攻山东,滨海军区主力部队准备南进,军区机关随即撤销,他改任鲁南军区参谋长。
1948年8月,鲁南军区与鲁中军区合并,他继续任参谋长。期间,他参加了解放峄县、枣庄战斗和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后,他调任徐州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同年5月,任第32军司令部参谋长,参与组织指挥解放青岛的战斗。后来32军南下,他因公致残,留任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兼青岛警备区司令员。
全国解放后,赵一萍调到海军工作,历任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海军工程部长、海军副参谋长等,为新中国的海军国防工程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5年9月,赵一萍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马冠三(1913--1991),寿光牛头镇四分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马冠三先后任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副区队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司令部参谋、第一支队一团副团长、支队司令部列科科长、八路军115师教导第一旅作战科科长、鲁南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马冠三担任山东野战军第8师司令部参谋主任,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纵队副参谋长,第3野战军22军64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冠三任军参谋长,华东军区海军参谋长,海军军训部部长,海军副参谋长、代理参谋长,第二海军学校副校长。
1955年,马冠三参加一江山岛战役,人民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对国民党据守的浙江东部一江山岛进行进攻,胜利的解放了一江山岛。
1955年,马冠三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马冠三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朱春和(1917--2007),寿光王高镇巨家庄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抗日宣传队。
1933年考入山东济南第一乡村师范学校读书,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6年秋,朱春和任中共山东省委巡视员,多次返回寿光,帮助恢复和健全地下党组织。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朱春和到山东乡村建设乡农学校训练班学习。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成立后,他帮助筹粮筹款,进行扩军工作。
1938年4月,朱春和加入八支队,任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兼民运队队长。
1939年3月,朱春和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1939年7月,朱春和在支队党的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赴延安出席七大。因大会延期,他进入军政学院学习。
1942年4月,朱春和到中共中央党校一部学习,参加整风运动。
1945年4月至6月,朱春和作为山东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后,朱春和回到山东工作。1946年1月任渤海军区基干团副政治委员、特务团政治委员,后任德州军管会秘书长、渤海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
1946年,朱春和任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渤海军区第四分区政治部主任。
1947年,朱春和任华东军区渤海军区垦利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次年任垦利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朱春和率部参加了解放鲁北重镇德州的歼灭战、恩县战斗、天津南站战斗、胶济线战斗、济南战役等,受到华东军区的通报表扬。
建国后,朱春和任华东防空军兼上海市防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学校政治委员兼华东军区工兵指挥部政治委员。
1955年,朱春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员,同年10月至1964年4月,任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治委员,1960年6月至7月任党委常委,同年7月至1964年4月任党委第一副书记,1962年至1964年任南京军区工程兵党的监察委员会书记,1963年7月至1964年2月,兼任南京军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
1961年,朱春和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张钧(1919--1997),寿光侯镇北仉村人。
1934年,张钧考入济南齐光中学,在那里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赵健民、景晓村、王文轩、朱春和等。
1936年,他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反动当局逮捕,被押送回原籍,后经保释出狱。
1937年,在地下党的安排下,张钧奔赴太原,加入了薄一波领导的太原国民师范民训六队训练。
七七事变爆发后,民训队的学员在8月1日志愿改编成山西新军(青年抗敌决死队),张钧在总一队一中队。同年10月,张钧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担任了决死队一总队二大队政治工作员、一大队政治指导员、大队政治教导员。
1939年春,为反抗日军九路围攻,张钧率领一大队的三个中队夜袭日军据点王河镇,击毙日军300多人,取得重大胜利。张钧作为年轻指挥员,受到部队领导高度赞扬。几十年后,薄一波还提起在王河镇战役中,那个山东大汉张钧打得不错。
1940年初,决死队一总队改编为1纵队38团,张钧任1营教导员,6月任一纵队教导大队教导员。同年冬,调任42团2营任教导员。
1941年秋,张钧率部队参加了粉碎日军对太岳区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的战斗。
1942年1月,他到中共北方局党校学习深造。
1943年4月,他调任太岳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宣教科科长。
1944年7月,张钧再入太岳区党委整风学校,参加整风运动。整风运动结束后,他被提拔为豫北济源独立团政委,担负了独立开辟豫北根据地的新工作。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张钧在任4纵13旅39团政委期间,39团以一个团顶住了敌人两个旅的进攻,保证了主力部队全歼胡宗南所谓“天下第一旅”。
1946年12月,在吕梁战役中,39团在北盘底消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胡宗南61旅181团1营。此战创造了一个团围歼了一个营的范例。陈赓司令员闻讯,立刻下令给予通报表扬,他几次讲,这次战斗打得漂亮,是完全、彻底、干净消灭敌人的典型战例。《吕梁日报》也刊登了《夜袭北盘山》的报道。
1947年8月,陈赓西路大军南渡黄河,39团奉命担任13旅渡河突击部队,配合主力部队占领南阳。此后,张钧奉命带领39团留下,开辟了豫西伏牛山革命根据地,一年间进行了50余次战斗,歼灭了反动武装20余股4000余人,肃清了南阳全区土匪,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所谓的“宛西模范区”。张钧领导参加组建起南阳军分区,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1949年夏,湘赣战役结束后,部队和地方需要大批文化教员和军政干部,13军决定办随营学校,时任13军39师政治部主任的张钧,调往随校任副政委。
在向两广、云南大进军中,边行军扩军,边抓紧培训。
张钧根据不同对象制定了“区别对待,因人施教”的培训方针,对部队干部着重提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对新参军的青年学生着重培训和锻炼,对起义、头程、俘虏的旧军官着重改造思想、转变世界观的教育。
张钧的老首长陈赓大将在提到这段历史时说:“39团在频繁的战斗中,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教育、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和各级党政干部,有的一直在部队,大部分复员转业到地方,这些人中,许多成为军、师级的领导干部。这些成绩,是和张钧同志个人的政治素质、才能以及严以治军的管理教育思想作风分不开的。”
1950年10月,张钧调回13军39师任政委,兼任普洱军分区政治委员、普洱(后改为思茅,现在又改回普洱)地委书记。12月,张钧利用云南少数民族赴京观礼代表团胜利返回的机会,召开了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来自全区15个县的26个少数民族的头人、首领、酋长、代表及党政军领导共300余人共聚一堂。与会代表在宁洱红场举行剽牛建碑仪式,共立“民族团结誓词”碑。
1951年4月,张钧带领20名干部从普洱出发,每天行程30多公里,边调查研究边做群众工作,协同地方干部发动群众,展开大规模的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及镇压反革命运动,全师一年剿匪作战90多次,打退了国民党残敌的进犯。
1952年底,拔掉了国民党残敌在滇南西盟山盘踞的最后一个据点,解放了西盟和阿佤山区。
1956年6月,张钧调任昆明军区公安军第二政委,后又担任云南省军区副政委、昆明军区党委常委。
1958年,张钧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政委,第二年升任政委。国防部五院是刚成立的研制导弹的机构,一分院是研制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核心部门,院长是钱学森。
1960年,研究防制的第一枚1059导弹发射成功,聂荣臻元帅称之为“我军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
1965年,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改为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张钧任党委书记,从这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独立研制的战略火箭一个接一个发射成功。
1977年,张钧分工协助宋任穷、郑天翔负责组织发射远程火箭的后勤科研保障工作。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海域进行远程火箭的全程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82年5月,张钧担任航天工业部部长,直接领导完成潜地固体战略火箭和试验通信卫星的研制发射任务。同年10月,固体战略火箭由潜艇水下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84年4月8日,新型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1985年6月,张钧退居二线,此后担任全国政协第七届常委。
张钧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王淮相(1920--2013),寿光台头镇南台头人。
1937年9月,王淮相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在家乡加入了马保三领导的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历任政治宣传科干事、组织科干事、八支队特务连指导员。
1940年任山东纵队一团政治处组织股长、总支书记。
1942年任山东纵队一旅政治部组织干事。
1943年任山东纵队营教导员。
1945年4月任山东军区组织部副科长,8月任南满军区组织科长。
1948年任第五纵队组织部部长。
1949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25师政治部主任。
1950年,王淮相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副政委、师代政委。
1952年任东北军区(后改沈阳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
1957年任政治部干部管理部副部长。
1960年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
1961年至1963年,任16军副政委、政委。
“文革”期间,王淮相历任沈阳军区副政委、吉林省革委会主任、沈阳军区副政委兼吉林省军区政委、吉林省第一书记。
1955年,王淮相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王道全(1918--1972),寿光孙家集镇后王庄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向南进犯,同年12月,在鲁东工委和寿光县委的领导下,举行了牛头镇起义,成立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
在本村地下党员、八支队领导人之一的王文轩动员下,王道全参加了八路军八支队,被分配到一大队七中队任班长。
1938年4月,王道全参加了袭击昌邑城北的敌人据点柳疃镇,毙伤日伪军一部。后随马保三领导的八支队东进胶东、西征鲁中,参加了几十场对日本侵略者和土顽的战斗。
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正式成立,王道全改任山东纵队一支队三团地方训练队队长,担任训练民兵骨干的任务。
1939年3月,他由王文轩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1月,王道全任一支队后方一连指导员,后改任营长。
1942年,他调到山东抗大一分校学习,参加整风运动,学习结业后,留校任三队队长。
1945年3月,抗大一分校改为山东军区教导团,他担任二大队大队长。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王道全奉命带领两个中队和警卫连配合主力部队参加解放临沂的战斗。
抗战胜利后,王道全奉命进军东北。
1946年1月,他调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通化支队任3团副团长;2月,他带队攻打了国民党安图县公安队,全歼了国民党公安军6个中队;4月,他升任5团团长。
1947年的夏、秋、冬季攻势中,5团攻打沈阳至本溪间歪头山,全歼守军一个加强连,俘虏敌营长以下200余人。他又率领5团攻打了沈阳至吉林间“二合拉”车站,炸毁敌火车一列,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俘虏敌人200余人。
1948年底,他率领5团参加了保卫临江的战役。
在辽沈战役中,王道全率领5团阻击沈阳之敌援锦部队,在赵家窝棚全歼敌人一个搜索营;在辽西会战中,插入敌后毙俘敌1000多人。
东北全境解放后,王道全率领5团跟随主力入关。
1949年1月,全军统一编制及部队番号,王道全任42军125师副师长,参加了平津战役。后42军南下,途径河南,解放安阳,接着奉命去豫西伏牛山区执行剿匪任务。
1950年11月,王道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125师副师长,第二年5月任师长,参加了5次战役。
在第一、二次战役中,125师担任突破宁远清川江的战斗任务;第三次战役,125师担任突破三八线的战斗任务;第四次战役,参加了防御作战解放潢川,保卫铁原战斗;第五次战役担任阻击任务,攻克394.8高地,歼灭美军守军。
1952年回国后,王道全继续担任125师师长。
1955年9月,王道全被授予大校军衔,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同年10月,他任42军副军长。
1964年,王道全晋升为少将军衔,同年5月改任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
1967年王道全任41军军长,第二年调任广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
从这8名寿光籍的开国将军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血性勇武;看到了他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看到了他们“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情怀;看到了他们“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骨气;看到了他们“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壮志。
何其有幸,我们生长在这样的和平国度!
何其有幸,今生能够成为世界羡慕的华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