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中山陵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经历了无数的灾难与屈辱。
1937年8月15日开始,日本战机开始对南京进行野蛮的空袭,一直持续了近四个月,将古城南京的许多地方和著名建筑,炸成一片火海与废墟。日机在中山陵上空肆虐。中山陵职工在中山陵建筑上披上伪装草簾,采取种种措施进行保护。
这时,日本当局却下令日军战机注意避免直接轰炸中山陵、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的办公地址及其他重要遗址。中山陵陵园仅留下日军一大一小两个弹孔,成为当时南京园林中唯一没有遭受日军严重破坏、保存较好的例外。这是由于日本当局中有许多“中国通”,十分熟悉中国的近代历史,深知孙中山在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王专制,建立共和民主制度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及其在中国人民中享有的崇高威望,也了解孙中山在国、共两党中的重要影响,因此他们在侵华战争中,始终十分注意利用孙中山的影响,来营造一种“中日友好”的气氛,以此缓和中国人民的抗日舆论,分化中国的抗日阵营。
11月12日上海失守后,日军兵分三路,迅猛向南京包抄攻击。蒋介石在部署迁都与撤退时,曾想把孙中山的遗体带往陪都重庆,但如这样做,必须要用炸药炸开陵寝,极有可能破坏孙中山遗体,有关方面极力劝阻,墓室才得以保全,移灵之事没能实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撤离南京前,特地到中山陵,对负责留守陵园的卫士说:“总理遗体不能移动,你们要保护好总理陵墓。”80名卫士在“与陵墓共存亡”的誓言书上庄严签字。
1937年12月初,日军向南京猛攻。蒋介石为避免中山陵受到毁坏,下令中国守军从中山陵附近主动撤离,使这一地区没有发生大的战斗。1937年12月12日,日军以炮轰击中山灵堂,炸毁了陵园新村等多处设施。守卫中山陵园的警卫大队与中国守军一道,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有26人战死。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但中国军民没有忘记安眠在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先生。1938年5月7日,是中国人民不能忘记的“五七”国耻日,当天下午,中国空军第三大队第二十五中队的中队长汤卜生,奉命驾驶单翼美式侦察机1架,从汉口机场起飞,飞抵南京,冒险低空绕中山陵盘旋3周,“绕着粉蓝的牌坊、祭坛、灵堂盘旋了三圈,带着举国的沉痛在灵堂上空摇翅致哀,一捧洁白的玉兰自空飘洒而下”,以示谒陵,举行空中祭扫仪式,纪念孙中山。在日军屠刀下的南京人民亲眼看到了祖国的飞机,看到了故国旌旗,不禁热泪盈眶、满腔悲愤。真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汤卜生是黄梅人,3个月后,在衡阳空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6岁。
日军南京时期,因抱有诱降和分化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的目的,没有对中山陵建筑大肆破坏。1940年3月30日,日本当局在扶植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伪“中央政府”后,更同意恢复孙中山的“国父”称谓,同意恢复国民党与国民政府的党旗、国旗、党徽、国歌,同意恢复“总理纪念周”与宣传三民主义等活动。日本当局还鼓吹,他们发动的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他们实施的“东亚联盟”运动、“建设东亚新秩序”与“大东亚圣战”等,乃是与孙中山生前宣传的“大亚洲主义”异曲同工等。汪精卫更把自己打扮成孙中山的真正信徒与忠实学生。1940年3月他到南京组建伪政府,第一件大事就是率领部属前往中山陵谒陵,并在孙中山遗像前痛哭流涕。
1942年4月6日,汪精卫指定褚民谊等组织伪“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不久,任命褚民谊为伪“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主任。1942年11月,在孙中山诞辰76周年纪念日前夕,汪伪政府下令将南京市中心最繁华的新街口广场中心的喷水塔拆除,将原置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由孙中山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在1929年赠送的一尊孙中山演讲姿势的铜像,移置于此。伪南京市市长周学昌特地写了一篇《移奉国父铜像记》,记述这次移奉孙中山铜像的经过与“意义”,铸于一块铜板上,作为孙中山铜像的底座,供人瞻仰,扩大影响。1943年9月,汪精卫又为南京中山门重新题写“中山门”三字石匾,悬挂到城门上。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不久,就派兵占领了上海英、法租界。1942年9月,日军宪兵连续三次搜查上海孙中山故居,搜缴了一些孙中山的重要文稿与遗物。日方当局特将这些物品送至南京日本大使馆,由伪外交、内政两部会同派员前往日大使馆照单如数接受,计有孙中山原著《建国大纲》文稿等,共约22件。汪伪政府接受这批孙中山文物后,保管于鸡鸣寺伪“文物保管委员会”内,曾在伪“博物馆”一度展出。
1942年年初,日军在北京侵入协和医院时,发现该院研究室内存有孙中山肝脏的切片及蜡块标本。日方将上述发现通告汪伪政府。汪精卫即派褚民谊赴北京交涉。褚于3月25日抵达北京。日方交出孙中山的肝脏及切片、蜡块标本,由褚民谊护送,于3月29日回到南京。日伪当局借此大做文章,于1942年4月1日在中山陵举行“国父肝脏安放仪式”,将肝脏恭奉于孙中山灵榇之前。
然而,日本当局企图打起孙中山的旗号以掩盖其侵华战争的本质,最终只能成为历史的笑柄。孙中山生前对日本当局的侵华野心进行过多次严正的揭露与警告,成为历史的预言。
(作者经盛鸿,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