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队队的年轻人们唱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的歌声,踏上了异国他乡的战场,他们中的很多人再也没有回来。
今天,我们都知道当年的这场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也知道当年志愿军将士们是如何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浴血奋战的。
但是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或多或少都对当时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不太了解。
而如果对这个问题理解得不够,我们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1950年毛主席他们做出抗美援朝的决定非常困难,也就很难理解抗美援朝对于今天的我们到底有什么意义?
1950年的中国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1950年,我们会发现当时的中国太难了。
到底有多难?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困难
1950年,虽然新中国已经成立了,但是依旧有些地方并不太平。
台湾等地还没解放,西南地区则匪患猖獗。这一年的3月15日,西南地区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
近一个时期以来,西南川、康、云、贵各省,连续有土匪在各地发动大规模武装暴乱……包围、袭击我军队和地方各级政权,杀害我地方干部、工作人员、征粮工作队人员及解放军干部、战士,焚毁、抢劫仓库、监狱,阻塞车船交通,建立所谓"大陆游击区",企图达到长期与我相对抗之目的,气焰十分嚣张。
而在台湾的国民党利用海军和空军优势,时常骚扰我沿海地区。单单1950年1月份,蒋军就轰炸上海3次。而2月6日,蒋军出动大批军机轰炸上海,此次空袭共造成了1148人伤亡和1180间房屋损坏,导致上海市区停电停水,工厂也被迫停产,造成经济损失达500万美元。
这是我们的第一个难处:国内的形势还没有完全稳定,土匪和国民党反动派还在尝试发起反扑。
1950年我们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约574亿人民币,钢产量大约是60万吨,原油产量只有约20万吨,汽车产量则是0。
这一年我们的财政收入是62.17亿元,而支出则是68.05亿元(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就陷入了长期动乱之中,原本就脆弱的国民经济遭受多年的战火更是形同崩溃。新中国成立伊始,就面临着一穷二白的严峻形式,可以说很多行业都是从0开始。用毛主席的话来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难处:太穷了,急需发展经济。
既然要准备打仗,我们必然要去看看当时军队的情况。
这个时候的人民军队刚刚付出了巨大牺牲,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军所用的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缴获的,国产的、日式的、美式的,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型号的枪支弹药都有,典型的“万国造”,而且数量严重不足。1950年的解放军还没有正规的海军和空军部队,防空火力也很奇缺,更不要提有一个正规的后勤部门了。
在1950年初,为了全力投入经济建设,中央还裁减了军队,动员了大批军人复员投入到地方的经济建设之中。毛主席曾说:
我们还有很大的困难,在我们身上负担有几百万军队、几百万政府工作人员,我们把国民党的烂摊子收起来了,这么多人要吃饭,今年要提出把这个负担逐渐减轻,以使我们能够投资于经济建设
有的老兵已经习惯了部队的生活,他们并不想离开这个为之征战多年的光荣集体;当然也有的战士们是希望复员的,他们征战多年,也希望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样质朴又美好的生活。
为了经济建设,军队花了很大的精力,做通老兵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解甲归田去建设祖国。
而仅仅几个月之后,这些工作都要停止,而且还要再做相反的工作,动员复员的战士们留队。而留下来意味着可能的牺牲,这些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除了裁减军队之外,有些部队的任务也从作战转变为生产。比如38军和39军就在驻地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运动。
这就是1950年的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难处:军队急需要完成现代化,同时还要尽快将军队扭转回战时状态。
1950年的美国
看完了1950年的中国,我们再看看我们的对手。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的对手是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美国的小弟我们就不看了。
我们就看美国。
1950年二战结束没几年,这个时候的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先的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被打残了,国力一落千丈。日本德国成为战败国,日本成为美国的附庸,德国更被一分为二。美国和苏联成了这个世界的两极,但是苏德大战让苏联也元气大伤,在和美国的竞争中还是有些腰杆不够硬。
相对来说,美国的本土并没有遭受太多战火的摧残,使得美国在二战之后成为新兴的超级大国,在当时美国是科技最发达,人才最多,工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在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1950年的美国钢铁产量大约在8785万吨,原油产量在2.6亿吨,发电量大约3880亿度,汽车产量600万辆(又有数据为800万辆),全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大约在1500多亿美元,每一项指标都是我们的数倍。
二战胜利之后,至少在纸面上美军是全世界最强的军队,完整的空军、海军、陆军,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后勤体系,尽管此时苏联也有了原子弹,但是只有美国在实战中使用过核武器。美国的核威慑是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国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巨大压力。
而这也就是我们的第四个难处:我们面对的敌人不管在经济还是军事上都远强于我们,而我们则百废待兴,和美国有着巨大的差距。
盟友的情况
1950年初,我们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如果要说盟友,那个时候我们最重要的盟友就是苏联。
而就是这个“老大哥”不断地催促我们出兵帮助朝鲜,却在出动空军援助上三番两次食言,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最开始的时候,斯大林明确表示如果我们中国出兵,苏联愿意提供军事援助和空军。但是就在我们基本同意出兵之后,苏联变卦了。
斯大林担心自己卷入得太深了,在空军援助之上变卦,以空军没有准备好为由,拒绝出动空军支援。
而当时我们还没有自己的正规空军,防空火力也不足,就相当于让我们在毫无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去独自面对美军强大的空军。
而苏联还有自己的小算盘。不论是沙俄时期还是苏联时期,他们对我国东北一直都抱有野心,都想不同程度地染指或是控制我国东北。在斯大林的计划里,如果美军占领了整个朝鲜半岛,就让朝鲜到东北组建流亡政府。这样一来,战火就会被引到我们境内,而苏联还有机会再次出兵东北。
虽然不可否认抗美援朝时期,苏联的确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但是在入朝之初他们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出动空军参战等事情上不断食言,对志愿军入朝作战还是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而朝鲜呢?
也许会有人问,我们去帮助朝鲜,他们怎么也给帮着解决一些后勤上的困难吧。但是此时的朝鲜兵败如山倒,不仅不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在后勤保障上也没有能力给即将入朝的志愿军提供什么帮助。
这也就是1950年的中国面临的又一个困难:苏联拒绝提供空军掩护,而朝鲜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在后勤保障上给到应有的帮助。
为什么还要抗美援朝?
上述情况也就是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而这些困难当年的领导层看得同样清楚。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大部分人是反对出兵的原因,某个高级将领甚至还托病不愿出任志愿军的司令员。
这么多的困难摆在面前,毛主席又为何还要做出出兵援朝的决定呢?
查阅史料,我们会发现毛主席做出这个决策其实是依据了这三个原则:长远利益大于眼前利益;国际形势和国家利益相互协调;以斗争促和平。
首先,长远利益大于眼前利益。
如果只看眼前利益,1950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力疲弱,很明显这场战争不该打。
但毛主席他看的是长远利益,中朝两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朝鲜和我国东北接壤,可以说“唇亡齿寒”的关系也不为过。而当时的东北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安全直接影响到我们全军的发展。如果我们当时选择“作壁上观”,置身事外,放任朝鲜半岛完全被美军占领。那么美军下一个威胁的目标就是我们。用主席的话来说就是“整个东北边防军将会被吸住,南满电力将会受控制”。
实际上还没等到全面占领朝鲜,美军的炸弹就丢到了我们境内,炸死炸伤人民群众多人。美军飞机还袭扰青岛、烟台等地,战争扩大的风险是存在的。
如果放任美军占领朝鲜,即使一时半会美军没有打过来,但是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就在家门口,你还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打过来?怎么能安心从事生产,怎么能安心搞经济建设呢?
彭德怀就曾经说:“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岸边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而如果把视线放到整个亚洲,还会发现如果我们不打,问题更为严重。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上战火响起,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就进入台湾,公然干涉我国内政。而如果把这些事情联系起来,我们不得不怀疑美国是想把台湾、印度支那和朝鲜连在一起,从地缘上形成对新中国的包围圈。
这样一来,我们就得在多个方向面对咄咄逼人的美军,我们就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国防上,此消彼长,当时有限的物资和资源就很难投入到经济建设领域了。
其次,国际形势和国家利益相协调。
在长远国家利益之外,毛主席还有一层考虑:那就是如何在国际形势和国家利益之间保持平衡。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之下,新生的共和国不得不选边站,也就是站在苏联阵营这一边。
苏联人自然不希望美军占领朝鲜半岛,但是斯大林又担心直接下场可能和美国发生正面冲突。所以他们就鼓动我们出兵。
我们刚刚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这个时候苏联对新中国还不是很信任。如果我们不出兵,有可能导致朝鲜被美军占领,我们前有美军虎视眈眈;而身后的苏联则对我们产生敌意,我们的身后也不安全的局面。毛主席就曾经说过
斯大林是什么时候对我们比较放心呢?那是我们在派志愿军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之后。他放心了,觉得我们不是半个铁托,是国际主义者....
前文也说到了,一旦战火烧到东北,我们很难保证苏联人不趁火打劫,出兵东北,那么我们将再次失去对大连、旅顺、中长铁路的完全自主权。
而出兵朝鲜,不仅可以强化中苏同盟,还可以攻为守,御敌于国门之外(这个敌不单单指美国,还包括潜在的敌人),稳定东亚局势,巩固社会主义阵营。毛主席在10月12日拟给斯大林的电报中这样说
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第三,以斗争促和平
和平是谈出来的吗?不,和平是打出来的。
事实上,在正式出兵之前,中国多次试图通过外交努力来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1950年8月下旬到9月中旬,我国多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要求联合国发挥作用,制裁美军侵入中国领空的行为,赔偿损失,要求美国从台湾等地撤出部队,以免事态扩大。
可是联合国和美国并没有理会。
骄傲自大的美国人大概认为当时的疲弱的中国没有资格和自己谈条件,没有资格和自己谈和平。和平只能由美国人恩赐。
美军无视我们的警告,骄横地越过了三八线。
而在毛主席看来,如果现在不打,那么再过几年,中美之间的国力对比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晚打不如早打,不打则已,要打就要打出威风和气势,给美国一个深刻的教训,让他们不敢再小觑中国。
和平不是他人恩赐,而是我们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而当时毛主席在多次考虑之后,认为中国军队和美国军队的较量之中,并非毫无胜算。
首先,毛主席认为虽然我们没有空军和海军,不过抗美援朝的主战场还是陆地战场,也就是意味最后还是要陆军来决胜负。而毛主席对我们的人民军队有着充分的信心,认为在陆军的比拼上,志愿军并不是完全处于下风;
其次毛主席认为我们可以集中规模优势,加上灵活的战略战术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装备上的劣势。
再次中国和朝鲜相邻,战场和国土相邻,我们人口众多,可以不断提供补充兵员,这是中国的一个优势。
毛主席他们也对战争做了最坏的打算,“对战争打起来的时候,不是小打而是大打,不是短打而是长打,不是普通的打而是打原子弹,我们要有充分准备”
而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在面临这么多困难情况之下,仍然顶住压力,做出了抗美援朝的英明决定。
全文完
参考资料
王树增《朝鲜战争》
《影响毛泽东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主要因素分析》
《试析毛泽东在出兵朝鲜问题上的决策和外交影响》
《也谈影响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