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是毛泽东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抉择。毛泽东卫士长李银桥回忆,毛泽东考虑出不出兵朝鲜,一个星期没刮胡子,连续几昼夜不能入睡,吃三顿安眠药也睡不着。
今天,很多史学家称抗美援朝是“立国之战”,但当时,在接到金日成的求援信后,中央政治局两次开会讨论出兵问题,绝大多数人都不赞成。
可毛泽东最终还是力排众议,决定抗美援朝。
他为什么执意出兵?71年前,跨过鸭绿江的中国志愿军到底为何而战?
广为人知的说法是,美国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把第7舰队开到了台湾海峡,公然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家安全。所以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这个理由足够充分,但未免流于表面。
历史的真相总是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种种难以言说的问题,半个多世纪之后,随着苏联解体和部分档案解密,才浮出水面。
首先要明确一点,抗美援朝和朝鲜战争是两回事。朝鲜战争是在朝鲜半岛爆发的一起民族内战,抗美援朝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之间的战争。
没有朝鲜战争,就没有抗美援朝,知道了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就会明白为什么抗美援朝这一仗,我们当时—
非打不可
朝鲜战争,表面上是内战,其实跟中国和苏联都大有关系,下面我们从中苏,朝苏两条线来捋捋朝鲜战争爆发前究竟发生了什么。
①中苏:出尔反尔的斯大林VS理直气壮的毛泽东
中苏这条线,要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说起。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斯大林和蒋介石签署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名挺好听,内容极其坑爹。主要有这么几条:
1、苏联一切援助只给予蒋介石的国民政府;
2、苏联尊重中国在东三省的完整主权并限期撤出东北;
3、共同经营中长铁路;
4、共享旅顺海军基地;
5、大连为自由港,苏联进出口货物免关税;
6、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
从图上很明显可以看出,中长铁路呈“T”字型贯穿东三省,上连苏联境内,下至旅顺大连;旅大港是不冻港,有了这俩,沙俄可以在东北畅通无阻地运送军队和物资,直接屯兵在旅顺的海军基地,占据全年不冻的太平洋出海口,近可控制中国东北,远可纵横世界。所以条约第2条里尊重“中国在东三省的完整主权”根本就是一纸空文。
签了这个条约,对于中国而言,不但丧失了东三省的主权,最要命的是失去旅大港导致渤海门户大开,侵略者可以长驱直入在大沽口登陆,直逼北京。当年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走的就是这个路线。
蒋介石不傻呀,如此丧权辱国怎么就签了呢?很简单,为了换取苏联支持国民党政府,不支持中共武装革命。为一党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利益,这种事他干得多了,驾轻就熟。
当然,蒋的如意算盘最终还是落了空。
转眼到了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咋站起来?一要当家做主,二要不受欺负。所以,新中国一成立就宣布“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其中,当然包括《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但是对老大哥不能说撕就撕,得协商。于是,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离开北京访问苏联,商谈废除中苏旧约事宜。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可见新中国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因为事先有过沟通,毛泽东此行比较乐观,哪知到了苏联一谈,斯大林却变卦了,以雅尔塔协定为理由,把毛泽东顶了回去,晾在一边。
斯大林坚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根据苏、美、英三国缔结的雅尔塔协定签订的,而苏联是通过雅尔塔协定才在远东得到千岛群岛、南库页岛、中长铁路、旅大港和外蒙古这个战略屏障。如果改动条约,恐怕会给美英撕毁雅尔塔协定的借口,进而威胁到千岛群岛、南库页岛的归属。经过慎重考虑,中苏条约还是不改为好。
斯大林这么做,虽是出尔反尔,却也在意料之中。中长铁路和旅大港,不但是苏联吃到的“二战红利”,更是长久以来俄罗斯人心心念念的梦想。
中长铁路,全称中国长春铁路,却不是中国建的,而是苏联的前身—沙俄修建。1895年,仗着出面阻止日本侵占辽东半岛有功,沙俄逼迫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取得了在中国东北修铁路的权利。1897年8月动工,1903年7月正式通车,那时候叫中东铁路,后来改称中长铁路。从此,沙俄军队全面侵入中国东北。
与此同时,1897年底,俄国舰队又打着保护中国的旗号,闯进旅大港(旅顺港和大连港)。第二年强行向中国政府“租借”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海域,霸占了整个辽东半岛。一举获得了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掌握了远东战略利益的支撑点,实现了自彼得大帝以来就梦寐以求的战略要地。
可惜好景不长,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中长铁路、旅大港,连同朝鲜,都被日本占领。吃到嘴的鸭子,还没咂摸出味儿来就飞了,俄罗斯人只能望洋兴叹。
好不容易到了1945年,二战还没彻底结束,苏、美、英三国就迫不及待坐到一起开始瓜分战争的红利,最终签署了一个《雅尔塔协议》,中长铁路和旅大港又回到了苏联手中。
1945年8月,斯大林在苏军出兵东北的动员会上说:“我们老一辈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40年。”
等了40年,出动百万大军帮助中国收复东北是真的,重新拿回祖上的“特权”更是真的。
如此心心念念,来之不易,岂能拱手相让?但是斯大林忘了,中长铁路和旅大港压根就是沙俄巧取豪夺来的。
所以毛泽东理直气壮,斯大林不理他,他非常生气,索性住在别墅不出门。苏方官员到驻地询问毛泽东休息得怎样,毛泽东说:“我能休息好吗?我来难道就是给斯大林做寿的吗?我来难道就是吃饭、睡觉、拉屎的吗?”
中苏谈判一时间陷入了僵局。好在,搅局的很快出现了。
大洋彼岸,一直伸长了脖子关注毛泽东此行的美国,挥起了橄榄枝。先是杜鲁门公开发表声明,称台湾应归还中国。一个星期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演讲,指责“苏联占据中国北部的四个区域”,公开称国民党不是在战场上被打倒的,而是被中国人民抛弃了,还说远东防御圈不包括朝鲜半岛和台湾,赤裸裸地离间中苏关系。
而随着毛泽东闭门不出,国际社会也对中苏关系议论纷纷,英国通讯社看热闹不嫌事大,索性说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了。
迫于各方压力,斯大林最终让步,请毛泽东出面辟谣,作为交换,同意重新与中国签订新条约。毛泽东立刻致电周恩来,请他来谈判。1950年1月20日,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
没有任何问题难得倒的周总理迅速解决了会谈中所有问题,2月14日,中苏正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约定苏方不迟于1952年末将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及其全部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并从旅顺口撤军。
与此同时,新约还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请一定牢记这条约定,它本是为抵御帝国主义侵略而设,却让斯大林重新燃起了跟祖上沙俄一样的心思……接下来,我们把目光转向朝苏线。
②朝苏:金日成的小心思VS斯大林的如意算盘
朝鲜在历史上一直是个统一的国家,直到二战结束,美苏瓜分日本地盘的时候,画了一条“三八线”,硬生生把朝鲜分成了南北两半。南边是美占区,北边是苏战区。
斯大林看上了东北抗联的朝鲜人金日成,扶持他做了北朝鲜的领导,南边的美国则选中了李承晚。
作为领导人,金日成一直想统一朝鲜,但南边有美国撑腰,凭一己之力压根没希望,便写信给斯大林,请求支持。
对此,直到1950年1月30日前,斯大林都是反对的,因为不想跟美国起正面冲突。
但到了1月30日这天,就在中苏谈判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斯大林突然给驻北朝鲜大使斯蒂科夫发去一封密报:
若金日成想就攻打韩国问题与我会面,我随时准备同他谈。请将我的立场转达给金日成,你要强调我已做好准备帮助他。我们希望每年得到2.5万吨铅。
金日成得到消息后兴奋异常,当即表示会尽快把2.5万吨铅运往苏联。两天后,斯大林再次致电斯蒂科夫,要他提醒金日成,武力统一朝鲜的计划要绝对保密,“无论是朝鲜的其他领导人,还是中国的领导人都不要知道”。
其实不用斯大林叮嘱,金日成也不会说,他有他的打算。早在1949年5月,金日成就曾致信毛泽东,就与南朝鲜开战一事请求支援。作为一个真诚的共产主义者,毛泽东当即决定将解放军中的两个朝鲜师连同装备一起移交朝鲜,并表示,在中国解放大陆并解放台湾后,会大力支持朝鲜的统一计划。
得到毛泽东的答复,金日成对身边的助手说,中国有句话,凡事有一有二不可再三,中国共产党解放大陆,美国不管,解放台湾,美国不管,等我拿走半个朝鲜,美国就该管了。所以我要当二,不能当三,一定要在毛则懂解放台湾前统一朝鲜。
接下来自是一番厉兵秣马,整个4月,金日成几乎都呆在莫斯科,与斯大林商讨武统事宜。最后,斯大林认为“现在可以将这个计划通报给中国方面了”,同时还提醒金日成“不要奢望苏联会派出军队参战,受西方国家钳制,苏联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发动战争的事宜,还要征得毛主席同志的同意,他对亚洲事物了如指掌。”
斯大林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为什么一边与中国谈判,一边改口同意金日成开战?把前前后后发生的事一联系就明白了。
朝鲜战争爆发,无非两种发展:
一是美国干预,朝鲜不敌向中国求援。中国不参战,则美国兵临鸭绿江,战火烧到中朝边界。根据新的中苏条约,“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美国当然是日本的同盟啊,那么苏联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保留在中长铁路使用权、旅大港的驻兵权以及在东北的一系列特权。如果中国参战,以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对上美国,无论是战败还是相持,苏联军队都有理由赖在东北不走。
二是美国不干预,那更好。朝鲜也有不冻港,苏联帮助金日成统一祖国,在那儿建个海军基地不过分吧。
简直就是稳赚不赔。
谁胜谁负不重要,只要一开打,斯大林就拨拉响算盘珠子,坐等收租子了。
而中国,当时还蒙在鼓里,宋时轮的第九兵团正在福建整训,准备解放台湾呢。
1950年5月13日,金日成访问中国,说明即将武力统一朝鲜一事,并征求中方意见……虽说是征求意见,但当时已是箭在弦上,中国还能说什么呢?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从国外报纸上看到了这个消息。美国第二天就采取了军事行动。之后,苏联借故几次三番不出席联合国安理会,导致美国成功纠集联合国军出兵朝鲜,金日成的朝鲜人民军一开始势如破竹,到后来兵败如山倒……
危急时刻,斯大林果然像他事先声明的那样,不出一兵一卒,反而鼓励金日成到东北去组织流亡政府。中国如果也不出兵,朝鲜灭亡就是转眼的事。
之后会发生什么?因为那不是历史,谁也无法确定。但有几点可以肯定,苏联的势力再不会离开东北,美国人会在鸭绿江畔耀武扬威,我们则不得不陈重兵于边界长期备战,东北重工业基地的优势彻底丧失……那中国要面对的,就不是一个战争的损失,而是国家主权和领土沦丧的危险。
对此,毛泽东看得一清二楚,一旦美军打过三八线,朝鲜面临生死存亡,那么中国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出兵参战。不但要参战,还要战胜,要一下子把美国打回三八线,不给任何国家侵犯中国的机会和借口。
但是清楚归清楚,真到了决定出兵的时候,苏联的态度,美国的情况,国内其他领导人的意见,以及种种实际困难,仍然令毛泽东陷入了—
艰难抉择
早在1949年金日成写信求援的时候,毛泽东已经对彻底完成中国统一计划产生了一丝隐忧。一旦朝鲜爆发战争,站在背后的美、苏有所动作,势必引起国际变局,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朝鲜战争爆发第二天,杜鲁门公然违背了几天前刚发表的“台湾应归还中国”的声明,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阻止中国军队进攻台湾。毛泽东的担忧变成了现实。
而金日成虽然抢在毛泽东解放台湾前做“二”,也并未得到美国的“袖手旁观”,反而被联合国军踏上了朝鲜半岛。
虽然开始阶段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中国领导人也并不像苏、朝两国那样乐观。这些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中国军事家们深知,战场上瞬息万变,不到最后一刻,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而中国能做的,就是做好第一个决策:北上备战,还是南下攻台?
如果在东北备战,准备介入朝鲜,用于解放台湾的兵力就得抽出来,解放台湾就得推迟。
如果要尽快解决台湾问题,那就得把军力全集中到东南沿海,一旦朝鲜局势恶化,远水肯定救不了近火。
以新中国当时的条件,两个战略方向只能选择一个,一着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
经过一连8天的激烈讨论,1950年7月6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一举拍板——调整国防战略部署,推迟解放台湾,由周恩来负责,组建东北边防军。
此后三个月,千里铁道线上,兵车开始日夜奔驰,几十万大军从全国各地同时向东北进军。
后来有人诟病,说此举使中国错失了解放台湾的机会。这是典型的一厢情愿。按照当时的局势,美国第七舰队已经进入台湾海峡,中国即使选择南下,解放台湾的机会也很渺茫。
那么北上备战到底对不对呢?一个多月后联合国军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1950年8月27日,朝鲜战争爆发两个月后,十多架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在鸭绿江边的临安、辑安和安东上空侦察扫射,造成平民伤亡23人。中国立即发表强烈抗议,但美国人根本不在乎,两天后,四架美国战斗机再次扫射鸭绿江上悬挂中国国旗的渔船,11名中国渔民血染鸭绿江。
事后,彭德怀在决策是否出兵的政治局会议上说:“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就没法好好建设社会主义。”
1950年10月1日,朝鲜危在旦夕,金日成正式给毛泽东发来信函,请求中国出兵支援朝鲜;同日,斯大林也致电毛泽东请中国出兵。
据中南海的工作人员回忆,决策出兵援朝的那段时间,毛泽东陷入了新中国成立后最痛苦的状态,周恩来则陷入一生中最忙的时期。
这两位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一个在菊香书屋整夜不能入眠,两三个小时就能倒掉满满一缸烟蒂;一个在西花厅整夜没空入眠,每天都要会见上百号人、开十几个会、批阅如山的文件,为万一朝鲜出现最坏情况做极其细致的准备。
最终,两人取得了一致意见:出兵!
但在10月3日和4日两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这个意见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带头表态的是毛泽东想要拜将朝鲜的林彪,以及负责战争后勤保障的高岗。他们两个说得都很客观:解放刚一年,土改尚未完成,匪患猖獗,台湾亟待解放……内忧外患,百废待兴。而我们面对的敌人却是实打实的世界头号强国,国力悬殊,天壤之别。
讨论陷入了僵局。关键时刻,从大西北奉召入京的彭德怀打破了僵局。
彭大将军一开口就语惊四座:“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战争,随时可以找到借口!”
毛泽东趁热打铁:“彭老总说得好,我们出兵参战的困难确实很多,但是,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不能眼看着美国侵略者肆意践踏而置之不理;唇亡齿寒,户破堂危,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一锤定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0月8日,在美军越过三八线的第二天,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彭德怀统率大军入朝作战。当晚,毛泽东设家宴款待彭德怀。吃过饭,彭德怀带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个志愿兵—毛岸英飞赴沈阳。同日,周恩来飞赴莫斯科,根据事先约定好的,商谈苏联对中国军事援助和派空军进驻东北事宜。
周恩来万万没想到,关键时刻,斯大林反悔了。
可能是不想跟美军硬碰硬,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反正斯大林一开口就是,可以援助武器装备,但不能出动空军配合中国地面作战,苏联空军要两个半月以后才能准备好。
消息传回北京,毛泽东眼睛都气红了,当场拍了桌子,“你不出我也不出,叫彭德怀回来!”
当时的中国,空军刚刚组建,还没有作战能力,没有苏联空中火力的掩护,中国几十万陆军就会直接暴露在美军强大的空中火力之下,成了活靶子。爱兵如子的毛泽东怎能不怒?
10月13日,彭德怀、高岗飞回北京,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紧急会议。次日,周恩来在莫斯科等到了毛泽东的电报:即使苏联暂缓出动空军,我们中国人也要克服千难万险,出兵援朝!毛泽东在电报的结尾再次申明自己的观点:“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斯大林得知消息,眼睛顿时湿润了,喃喃说了一句:“中国同志好啊!”
好归好,生意还是要做的。中国出兵朝鲜,没要朝鲜一分钱。但苏联所谓的援助,却是贷款让中国买军火。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为此总共欠下了三十亿人民币军火款。以后在三年困难时期,咬着牙全部还清。
除了卖军火,斯大林还答应提供十六个团的空军,两个月至三个月后参战。
但就在周恩来谈好协议准备启程回国时,斯大林又反悔了,原定两三个月后出战的空军又泡汤了。这次,连站在他旁边的老牌外交家莫洛托夫也觉得不好意思起来。一向以冷静自持著称的周恩来再也按捺不住,拂袖而去。
若是能预知未来,周恩来当时一定不会生气,因为不到一个月后,斯大林就又双叒反悔,把苏联空军派到了朝鲜战场上,中国志愿军震惊世界的战力和战果让他重新鼓起了战胜美国的信心。这是后话。
10月18日,因为斯大林的反复无常,彭德怀不得不再次飞回北京参加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在等来风尘仆仆的周恩来后,一致决定,无论苏联是否出兵,中国坚决出兵,时间就定在第二天—1950年10月19日!
19日晚,数十万志愿军撕掉军装上的标识,从安东、长甸河口和集安跨过了鸭绿江。
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代总长聂荣臻轻轻走进毛泽东的卧室报告:“主席,部队开始入朝。”
已经数天不眠,连吃三次安眠药都不管事的毛泽东闻言,拉开床上的被子,只说了两个字:“睡觉。”那一觉,他睡得很香很香。
战后得失
煽动朝鲜战争爆发在前,旁观美国入侵在后,最后眼睁睁看着志愿军入朝参战……斯大林算中了开头和中间,唯独算错了结局。他怎么也想不到,新生的中国敢跟美国叫板,而且一战得胜。
自此一战,中国在斯大林的眼中不再是社会主义阵营里的小兄弟,而是可以互帮互助的战略伙伴。于是,他不但很快把之前几番推脱的苏联空军派了出来,还于1951年8月,无偿赠送中国372架米格-15飞机,加上之前援助的10个空军师,让中国空军在成立之初,就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战斗力,不到三年时间就飞速发展到28个空军师、3000多架飞机。同样用苏联武器装备一新的还有中国陆军。
1950年2月,中国军队入朝之前,我们和苏联谈判,准备引入50个工程项目,谈的步履维艰。
随着抗美援朝的捷报频传,苏联决定加大援助力度,对中国几乎有求必应。战争结束前,中国从苏联引入“156项工程”,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我国现代化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所有不平等条约都废除了,外国驻军没有了,中国成为了真正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以任何国家都不可轻侮的形象站在了世界舞台上。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70多年过去了,再回顾当年那场战争,所有人都心平气和地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我们应该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危害极大。
伟人之所以成其为伟人,就在于此吧。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