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道的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
85年后,当我们追忆历史,一个问题被提出:红军为何选择陕北作为最终落脚点?陕北又为何能够成为红军重生之地?
危急时刻:一张报纸定乾坤
一切,还要几份报纸说起。
那是1935年9月,长征途中,刚攻破腊子口、翻越岷山的红一方面军一路向北来到甘肃哈达铺附近。为了解外界信息,连长和指导员乔装成国民党军官,在哈达铺邮政所前截获了国民党的物资马队,为毛泽东带回一批报纸。
而正是在一份两个月前的《大公报》上,毛泽东发现这样一条消息:陕北“赤匪”刘志丹(“赤匪”,是南京政府对红军的敌意称呼),正规红军五万人。
虽是几张报纸,但中央领导人却如获至宝,大家知道了陕北还有一块几乎与江西中央苏区面积一样大的根据地,活跃着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
考虑到陕北也是北上抗日的必经之地,中央由此明确了长征的目的地:陕甘革命根据地。
艰苦创业:陕甘地区红星闪
陕甘革命根据地,也称西北革命根据地,是由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组成的。
1927年,中共陕西省委根据八七会议的决定,选派共产党员赴陕甘边和陕北地区开展革命武装工作。数年内,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先后发动两当起义、靖远起义、西华池起义等数十次武装起义,拉起了红军游击队。1934年11月,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习仲勋任政府主席。
此后,随着陕北地区游击力量逐渐壮大,1935年2月,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联席会议决定成立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这也标志着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
顽强斗争:严守秘密战强敌
陕甘根据地在创建过程中,遭遇到敌人多次进攻,尤以1935年春的第二次大规模“围剿”最为凶险。当时,国民党借用了其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的战术,企图彻底消灭陕甘革命根据地及其工农武装力量。
面对敌人的大举进攻,刘志丹亲自起草了《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粉碎敌人二次“围剿”动员令》,详尽部署了红军作战计划,还要求部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不怕牺牲的精神夺取斗争胜利。由于事关军事机密,动员令以西北军委一号绝密文件下发给各师、团党委、各军分会党委和各游击队党委执行,并要求了解任务后自行将文件焚毁,不许保存。
最终,根据地军民众志成城,历尽千辛万苦,粉碎了敌人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进攻,让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的旗帜在西北大地高高飘扬,也让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危难时刻看到了希望。
自哈达铺获知陕北红军的消息,中央坚定了到陕北去的信念,彻底调整了此前“到中苏边界去”的决定,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新的落脚点。
1935年10月,“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中央红军在“屈指行程二万”之后率先抵达陕北。此后,1936年5月,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合的战略决策。10月9日,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和二军团抵达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一杆杆红旗哟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起革命大本营,吹响了全民族抗战的嘹亮号角,也让这片神圣的黄土高原,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新征程的“出发点”,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革命印记。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晓生.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历史地位和历史经验[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9):1~4.
[2]黄会奇.促成长征落脚陕北的报纸因素[J].党的文献,2016(05):39~44.
来源:微信公众号“保密观”
作者:高健
【声明:本号是为服务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的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