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
可是,又有谁知道,一代战神刘伯承也曾三顾茅庐,去请一个手下败将呢?
01、南京军事学院
1950年7月,时任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校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为推进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培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指挥员,向军委建议办一群高级军事学校。
10月27日,刘伯承从重庆抵北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的筹建工作。
11月13日,刘伯承又向军委上交《关于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书》,建议将陆军大学更名为军事学院,将校址暂时设在南京。
军委同意了刘伯承的建议,决定在原华北、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的基础上,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并任命刘伯承为军事学院院长。
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故又名南京军事学院),刘伯承任院长兼政委。
刘伯承对创办军事学院并不陌生,红军时期,他就担任过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兼政委。
1950年3月11日,刘伯承又创办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并担任校长。
而南京军事学院包括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兵、情报等系,是一所诸军兵种齐全的军事学院,也是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军队高级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的最高学府。
为了办好这所人民解放军第一个诸军兵种合成的高等学府。
刘伯承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宵衣旰食。
创校初期,刘伯承面临一个很大的困扰——严重缺乏师资力量。
解放军军中不乏骁勇善战的百战名将,可当时包括黄埔军校出生在内的很多将领大多没有经历正规军事理论教育。
他们只是在战斗岁月中,边学边打,通过实战积累战斗经验,锤炼军事水平。
军事理论教育相对来说比较空缺,这显然对于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是很不利的。
刘伯承很早就清醒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
"我们党中的主要力量,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将领干部。这些中流砥柱的人物是我国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安危所系,只有严格把关这HG 些人物,从组织上和训练上造就他们的能力,我军的现代化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可如今的同志大都是工农出身,如果不在文化上进行补充,科技国防很危险啊!”
可是,让这些将领指挥打仗,肯定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可让他们在军事学院任教,则力有不逮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伯承绞尽脑汁,愁眉不展,终于他决定从国民党被俘将领中,选取一些军事理论扎实的人,担任教员。
与解放军将领相比,他们尽管在战场上是手下败将,他们之所以战败,很多时候是大势所趋,非人力可以挽回,在战场上他们也有可取之处,而且他们的军事理论水平确实不错。
由他们出任教员,可以快速补充资源。
当时,刘伯承就看中了一个人,他就是一代传奇将军、整编第70师中将师长陈颐鼎。
02、传奇将军
陈颐鼎,字又新,江苏宿迁人,1906年出生。
1925年,陈颐鼎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分步兵和骑兵两个科,步兵是九个队,骑兵仅有一个队。
7月1日举行开学典礼,1926年1月17日,举行毕业典礼,共计1225人毕业
黄埔军校三期生与一期、二期以及后面的四期相比,名气稍逊一筹,但成才率也非常高。
比如,红一方面军参谋长朱云卿,红3军军长黄公略(与林彪、彭德怀、伍中豪并称毛泽东四骁将),陕北红军创始人刘志丹,开国上将陈奇涵,开国中将倪志亮,开国中将常乾坤,开国中将曾泽生(原滇军60军军长)等人。
国民党方面则有王耀武、戴安澜、方先觉、李天霞、石觉、康泽等人。
陈颐鼎在三期生中,虽然名气不大,但才华非常出众。
陈颐鼎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担任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队第3团(团长张治中)第2营第4连少尉排长。
1926年3月,陈颐鼎升升第1师(师长王柏龄)第3团(团长王禄丰)第1营第3连上尉连长。
不久参加北伐战争,经历过棉湖、南昌等战役,历任第1师(代师长王俊)第1团(团长章烈)第3营少校营长;第2师(师长顾祝同)第5旅(旅长涂思宗)第10团(团长郑洞国)第3营少校营长;第3师(师长毛秉文)第9旅(旅长李思愬)第18团(团长冯剑飞)中校团附;第87师(师长张治中)参谋处(主任张铎)中校参谋;1933年10月升任第87师(师长王敬久)第261旅(旅长刘安祺)第521团上校团长等职。
在北伐战争和中原混战期间,陈颐鼎表现不错,可圈可点,但也不显山不露水,稳步升迁。
1935年10月,陈颐鼎升任第87师(师长沈发藻)第261旅(旅辖两团)少将旅长。
第87师装备精良,战斗力非常强,是三支德械师之一(另外两支是孙元良的88师和宋希濂的36师),也是蒋介石中央军的精锐部队。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升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率领第87、88师率先攻击上海日军,随后教导总队和从西安千里回师的第36师也到达战场,成为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一批与侵华日军交战的中央军。
在淞沪会战战场,陈颐鼎和兄弟部队,顽强作战,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给予日寇沉重打击。
可惜,由于中日双方实力悬殊,中国抗战军队激战三个月,最终以失利告终,被迫撤退,上海沦陷。
退出淞沪战场后,陈颐鼎兼任镇江警备区司令,参加南京保卫战。
陈颐鼎率部血战,部下参谋主任倪国鼎,另有两位营长和三十多名下级干部全部牺牲。
南京卫戍军宪兵副司令、首都宪兵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萧山令少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一旅少将参谋长万全策;预备第10师少将参谋长蓝运东;57军112师少将副师长李兰池;66军160师少将参谋长司徒非;74军58师174旅少将副旅长刘国用;83军156师少将参谋长姚中英;159师少将副师长罗策群;87师第259旅少将旅长易安华;88师262旅少将旅长朱赤;88师264旅少将旅长高致嵩等将级将领壮烈殉国。
南京保卫战是德械师的绝唱,在作战和撤退中两师损失惨重。
71军军长兼87师师长王敬久撤退到江北后也在河南被免职;第72军军长兼88师师长孙元良扔下部队藏匿,逃回武汉后被扣押;唯一幸免的是
36师师长宋希濂,但36师也损伤惨重。
南京保卫战后,87师、88师两个师残部与第36师合编成为第71军,由宋希濂任军长,参加其后的武汉会战。
陈颐鼎任第87师少将副师长兼第261旅旅长(师长向凤武)。
此后抗战时期,陈颐鼎历任第67师少将师长;第86军(军长方日英)少将副军长兼第67师师长;第70军(军长陈孔达)少将副军长。
1945年10月15日,抗战胜利后,陈颐鼎升任第70军中将军长,并率部跨越海峡从日军手中接收台湾,举行受降仪式。
因此,陈颐鼎被誉为“传奇将军”。
毫不夸张地说,陈颐鼎是当之无愧的抗战名将,民族英雄。
03、败军之将
1946年9月,第70军整编为第70师(辖整编第139旅、整编第140旅),陈颐鼎任中将师长,黄国华任副师长,下辖整编第75旅,由罗哲东任旅长;整编第107旅,黄国华任旅长,奉命驻守台湾。
1947年1月,蒋介石为加强华东战场的军事力量,将70师由台湾调至徐州,同时将整编第75旅改番号为第193旅,罗哲东任旅长;第107旅改番号为第140旅,谢懋权任旅长。
此后70师开往山东,先后参加了钜(野)金(乡)鱼(台)战役和鲁西南战役。
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率主力部队南渡黄河,出击外线,进攻山东。
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兼徐州司令部司令顾祝同急令陈颐鼎率部增援鲁西南。
这一次,陈颐鼎面对的是刘伯承指挥的第1纵队(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副司令赵基梅)和第6纵队(司令员王宏坤,政委段君毅,副司令员王近山、韦杰)狂风骤雨般的打击。
7月14日,整编第70师师部和第140旅在突围中被第1纵队全歼。
陈颐鼎和少将副师长罗哲东等人被俘。
陈颐鼎在解放战争战场没怎么上场,就稀里糊涂地沦为解放军的俘虏。
但是,刘伯承深知这位国军名将的军事才华。
因此,先后推荐他出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军事研究员,华东军政大学军事教员。
04、三顾茅庐
刘伯承创办军事学院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请陈颐鼎出山担任教员。
为此,刘伯承亲自来到南京白下路附近陈颐鼎的家中。
一阵寒暄后,刘伯承直奔主题,开门见山地对陈颐鼎说:
“中央任命我担任军事学院院长,但教员严重匮乏,尤其像陈先生这样既有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教员,更是奇缺。我此次登门,就是来请陈先生的,恳请陈先生屈驾本学院就职。”
面对刘伯承的热情相邀,陈颐鼎首先表示感谢,但他没有放下思想包袱,不想为解放军效力。
他婉拒道:
“敝人是解放军的手下败将,没有什么本事。”
刘伯承激动地说:
“陈先生,我们的军队要面向未来,迎接新的军事理论和战争模式的挑战,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教员也有,但不够用,还要充分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才行。”
然而,刘伯承盛情邀请,陈颐鼎却无动于衷,刘伯承只好作罢。
两天后,刘伯承又和秘书第二次登门拜访。
他见陈颐鼎因伤风感冒,正躺在床上,刘伯承便说:
“有病就好好休息,等病好了再去报到吧。”
陈颐鼎连忙答道:
“刘将军,我想过了,南京军事学院是解放军的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关键岗位的指挥员。我理论课讲得再好,毕竟是败军之将,没有号召力。”
刘伯承打断他的话,又说道:
“此话差矣,‘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说,兵学是经验的科学。历史中的事例,在经验学中,可作为最有力的证据。”
可无论刘伯承怎么做思想工作,陈颐鼎就是没有爽快地答应,而是模棱两可,左右推辞。
刘伯承第二次邀请又以失败告终。
不久,刘伯承第三次登门拜访,这一次刘伯承没有立即提到军事学院的事,而是拉着陈颐鼎一同坐车来到光华门,说:
“陈先生,当年你指挥部队在这里打鬼子,当时的情形你还记得吗?”
抗战时期的南京保卫战,陈颐鼎曾率部在光华门与日寇血战。光华门战斗是南京保卫战最激烈的战斗,陈颐鼎有太多的战友、部下在这里壮烈殉国。
此时故地重游,他感慨万千,激动地说:
“那情景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刘伯承趁机又道说:
“古人言:‘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己。’陈先生,回首往事,我们是否可以总结出几点教训呢?”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刘伯承再三邀请下,陈颐鼎最终答应出任南京军事学院教员。
此后,陈颐鼎在南京军事学院尽心尽职,竭尽全力,教导学员,为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其人生价值。
这就是虚怀若谷的刘伯承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伯承是解放军四大野战军司令员,后来在十大开国元帅中位列第四,是解放军最高级的将领之一。
他不计自己的身份,放下尊严,三次邀请一个败军之将执教,其高尚情操由此可见一斑,丝毫不逊色刘备之于诸葛亮。
刘伯承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汇天下英才的魄力,前后共启用了600多名国民党军官担任军事教员。
在刘伯承的领导、邀请下,这些教员在我军军事理论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培育了很多优秀将领,为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