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将军是一个有着不一般经历的奇男子。
他是中山先生的卫士,也当过蒋介石手中的“五虎上将”中的“虎将”,还是中共领导人的好朋友;
他也曾被通缉“战犯”,最后回大陆的时候,又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最后得以善终。
外国人都瞧不起国民党的时候却对他敬重有加,而在辽沈战役中的表现却因为和蒋介石的龃龉而大失水准。
这样一位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将军,他的一生究竟有哪些曲折故事不为人知呢?作为国民党高层的他,面见毛主席的时候,又有着怎样深刻的印象呢?为什么曾经作为战犯的他,到最后却还能安然回到大陆,安度晚年呢?
有太多的谜题笼罩在这位将军身上了,纵观卫立煌将军的一生,就好像一部民国史的缩影。有的人一开始抱着一颗赤子之心陷在了黑暗中,终其一生渴望摆脱这片黑暗,最终他成功了,他的错误不可消磨,他的成绩不可否认。
这就是他,一个了不起的,迷途知返的“虎将”。
农家少年,投身革命
卫立煌将军小的时候担任清政府田赋官的父亲便因为瘟疫去世了,一家人只能靠着当时已经有了工作的大哥卫立炯生活。卫立炯很关注这个弟弟,尽管当时家里并不充裕,但还是坚持让卫立煌上了私塾。
卫立煌从小在私塾里便是个勤学的孩子,他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找了很多书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在这些书中,他慢慢认识到,世界是如此之大,并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所在的这一方天地,并且意识到中国当时正在遭受的苦难,祖国所受的灾难,他感同身受。
因此在辛亥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后,经受了革命思想熏陶的卫立煌立刻决定剪去辫子,加入军事训练,从此投身革命,那时候,他才十五岁。
由于当时革命的力量还很弱小,随后迎来的便是多次失败,二次革命失败,“讨袁运动”失败,在颠沛流离的革命生涯中,也许是巧合,让他来到了孙中山先生的身边当卫士。
这是他改变命运的第二个机会。
在遇到中山先生之前,他只是一个莽撞的青年,每天都在漫无目的的打仗,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在打仗,也不知道自己距离挽救民族危机到底还有多少的路要走。
在遇到中山先生后,在中山先生的讲解下,他终于明白了到底自己应该为了什么而革命,挽救国家危机的道路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
这样的理想信念教育,为他注入了新的灵魂。他开始明白,自己到底应该为了什么而奋斗。
中山先生也非常赏识这个青年人,在粤军讨伐桂系军阀胜利回师的时候,他找来卫立煌,送给了他一张自己的单人照片,并在后面郑重其事地写上,“立煌同志孙文赠”。
这张珍贵的照片,卫立煌珍藏了一生,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为中国革命而奋斗。
在中山先生去世后,蒋介石借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台后,卫立煌没有看清楚这一国民政府的实质,再加上自己当时刚刚结婚,夫人和宋美龄之间的关系很融洽,卫立煌便一直在为蒋介石卖命。包括那场著名的“中原大战”,包括之后的“围剿”红军,卫立煌都进行了参与。
而在这些战事中,他也一步步成为了蒋介石座下的“五虎上将”。在当时一群酒囊饭袋的国民党高层中,卫立煌的能力,精神,战绩都显得尤为出色,但因为不是黄埔系出身,蒋介石对于他,一直是既用又防,在国民党中,地位虽高,但是却无自己梦想的一展之地。
眼看着在蒋介石的领导下,中国依然是那么的贫穷,还是充满了战火,国民党内部也远不如中山先生那时精诚团结,到处都是腐朽的味道,中国的未来到底在哪里呢?
他又一次迷惘了。
西安事变,思想转变
卫立煌人生的第三个转折点,正是蒋介石一生最不想回忆的西安事变。
在西安事变之前,卫立煌可以说是对共产党是非常不了解,在他心里,共产党就是蒋介石口中所说的“共匪”,是危害中国和平的大患,并且因为这些宣传,他也多次参与了剿匪行动,对于红军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多次的围剿。
真正的思想改变,要从西安事变说起。
卫立煌去西安还是得追溯到张学良和杨虎城,蒋介石看张杨二人围剿红军并不尽力,还多次谏言他放下成见,进行抗日,为了督促他们,蒋介石便派了卫立煌进驻潼关,督促围剿红军这一战略的实行。
围剿红军就得和红军打交道吧,结果长时间的打交道下来,通过和红军高层的一接触,卫立煌慢慢发现,红军好像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十恶不赦,但是因为立场不同,他依然保持了一个军人的职责,直到西安事变发生。
那一天,当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的时候,被抓捕的并不仅仅是蒋介石,还有包括卫立煌在内的二十多名国民党的军政高官。
当张杨二人日夜劝说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的时候,卫立煌等二十多名军政高官也在不经意间得到了南京政府中一些留守官员的态度,他们只想着取而代之,鼓动张学良杀死蒋介石等人。
卫立煌顿时十分绝望,在党国危难的时候,这些官僚依然想着蝇营狗苟的事情,满心只为自己私利,全然不顾当时抗日的大局,这时候,共产党的态度让他眼前一亮。
面对着曾经多次挥出屠刀屠杀共产党人的蒋介石等军政高官,共产党却表现出了难得的宽容,以民族大义为重,以抗日大局为重。
周恩来甚至不惜涉险前去西安斡旋,劝说张杨二人只要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便将此事和平解决。
卫立煌自然也听说了中共代表在这件事上所做出的努力,他也很有感触,在两方的对比下,哪个政党是真真正正为中国好,一目了然。
卫立煌后来在被释放后,变成了中国共产党最友好的盟友。
在一致抗日的旗号下,在他领导下的国民党军队更是完美地执行了这一口号,不仅在军事行动上完全配合共产党军队,在军需物资的给予上,卫立煌将军也是从来都不心疼。在他看来,都是抗日的中国人,又有什么两样呢?这在当时是极为了不起的。
而中国共产党也捕捉到了卫立煌将军的诚意,并为此深深感动。
在抗战初期,在听说卫立煌将军身边缺少有文化,有谋略的干部,中共把当时自己培养的抗大的毕业生直接派去了卫立煌将军身边工作,他们有文化,有素质,甚至在一个小秘书员的口中都能说出“运动战”“分散敌人”这种专业词汇,和他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讨论的头头是道。
卫立煌不禁又好奇了起来,培养他们的延安,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地方呢?教授他们的毛泽东,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呢?
他决定自己亲自去一趟延安,当时无数青年人心中的革命圣城。
认识延安,相谈甚欢
1938年4月,卫立煌访问延安,而在此之前,他刚刚亲自督促办好了一大批给八路军的物资。当他的车队达到延安的时候,热情的陕北人民载歌载舞的欢迎这位坚持抗战的国民党将军。
墙上,树上都贴着他们所写的欢迎标语,而达到沿岸的时候,共产党的许多干部也在城外欢迎他。卫立煌看到这些淳朴灿烂的微笑,这是他许久未能拥有过的。
延安给他展现出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腐败,一切都是新的,领导人和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这里发生的许多事情,在他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
他特意来到了抗大的操场上,想看看延安的年轻人有什么不同。他一进入抗大的会场,一排排挺直的像杨树的学生便热烈地喊起了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共两党团结起来”的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
在学生热情的感染下,卫立煌也感染起来,放弃了自己之前早就拟好了的稿子,开始了和同学们的漫谈,放弃了官话套话,而是真诚的谈起来自己这些年和日本人的作战经验,并且在结束的时候,他也不自知的一起喊起了口号,表达了自己一致抗日的决心。
在自己询问了抗大的学生后,卫立煌终于知道自己那些秘书为什么能如此优秀了。
在抗大,不像其他国民党的任何学校,在这里没有什么少爷,小姐,有的只是同志,给他们上课的也不是国民党军队里早就被腐蚀透烂的军官们,而是中共的领导人。
毛泽东都在百忙之中,给学生们上过好几节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哪里能不优秀呢?
而在兴奋之余,他在心里仍然还有一个疑问准备问毛主席,不过在他看到这些后,他突然对毛主席能解决这个问题充满了信心。
在面见毛主席的时候,卫立煌问出了那个一直困扰在他内心的问题,究竟应该怎么办,才能彻底地把日本人赶出中国?
毛主席听到这个问题,会心一笑,这个问题也是他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并且在心里早就有了腹稿,而他对卫立煌说出来的这一番话,也可以算作后来《论持久战》的雏形。
毛主席首先并没有直接分析国内战场,而是把目光放在了更加宏大的国际反法西斯战场上。
他首先分析了当前的世界局势,指出日本人之所以敢如此肆无忌惮地发起全面侵华,是由于它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是他同时指出,这一条约并不是长久的,是随着欧洲的战事变化而变化的。
接着又谈到国内的投降派上,毛主席则指出,支持投降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要做的关键就是发动群众,让群众自发地起来去抗日,把长时间国民党军队所依赖的军队抗战改为全民抗战,从而将日本拖入持久战的泥淖里。
再具体到卫立煌所负责的山西抗日这一方面,毛主席则指出了双方的必争之地,便是黄河一线,日军如果控制了黄河,则将以此为要道,实现其切割中国东西的目的,而在具体的作战方法上。
毛主席也提出,要在敌后搞游击战,并且劝诫卫立煌将军,没有把握,不要和装备精良的日军打阵地战,要将日军拖住然后缓缓消灭。
毛主席这样抽丝剥茧的分析让卫立煌一下子便打开了思路,他也深深地佩服毛主席在军事上的远见卓识和判断能力。
而在晚上两人散步的时候,毛主席看到远处一位老农正牵着他的毛驴上山,便又想起来自己给卫立煌将军的解答,觉得还缺少一点总结,便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
毛主席开口问道:“卫将军,向您提个问题。这头毛驴上山的时候,它究竟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
这给卫立煌给问懵住了,他也从来没有专注过这一点,还没来得及他反应,毛主席便在一番详细的观察中,得出了结论:“凭借我的观察,他应该是先抬左脚,再抬右脚。”
卫立煌这才盯着那老人和驴观察了一会儿,肯定了毛主席的结论,可是他还是不明白究竟为什么要谈及这个问题,这与他们所谈的并不相关。
毛主席笑着对卫立煌说:“日本军队就像一头驴子,它又是踢又是咬。如果我和日军作战,就会先退避三舍,然后抓住它的尾巴,狠狠地在它屁股上刺一刀!”
直到这时候,卫立煌才明白毛主席的意思。如果不切实了解你的敌人的作战方式,又如何做到有效的打击呢?
而这,也是毛主席从《孙子兵法》中体会来的绝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这次访问结束后,卫立煌一下子明白了自己到底应该如何打仗了,也在参观延安的过程中真切地知道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