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季度性上新到几乎每天一上新,球鞋市场的白热化程度已经来到令人咂舌的地步。
现在一双 Sneaker 想从市场中脱颖而出,联名噱头、设计师光环或者炒卖价值总得要占一样,满足受众所需的群体认同感,不然就只能佛系坐等有缘人捎回家。
可能不少人都有此感受:鞋款倒是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让大家感受到新鲜感的却是屈指可数(当然埋单的还是不少)。
所以我们会一直期待,品牌在纷纷扩充自家设计师和代言明星阵营的同时,究竟还有什么花样足够吸引呢?
答案就是科技。
当然了,乏味设计是消费者审美疲劳还是品牌特意收割智商税,大家自有定论。但我们明白,款式什么的都是软实力,而科技的创新与运用才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系带系统
说到科技,可能你会第一时间想到缓震中底,确实,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双球鞋的脚感如何。
不过从发现款式到真正入脚的一刹那,还有一样东西能够率先带给你这双球鞋的初印象,那就是系带系统。
从上世纪由 Converse 开始推进的篮球鞋款就已经用全手动系带系统,迫使我们学习绑鞋带之余,还要担心鞋结松动令自己被绊倒的风险。
自动系带的出现,一方面是以便捷性为出发点,既满足了想解放双手的懒癌患者,也切切实实为一些系带不便的人士提供了解决方案。
再者,系带系统对于外貌协会会员来说也是举足轻重的判断依据。
因为根据不同系带系统的配置,整个鞋面的外观都可能相差甚远。是让外观变得简洁的一体式设计,符合鞋款风格调性,还是画蛇添足、略显累赘的设定,无疑会动摇他们对鞋款的购买欲。
那么究竟各大品牌在鞋面曾玩过什么花样系统呢?这次就以半自动和全自动的分类,扒一扒经典的系带系统。
半自动系带系统
我之所以不选择一刀切归为自动,是因为有些系统就是这么尴尬的存在:看上去的确免了系结的烦恼,但松紧调节还是要依靠手动控制。
例如绳索栓扣,你会觉得是全自动系统吗?相比纯手绑,它只不过是一种更方便简单的解决方式,利用栓扣锁牢符合松紧条件的鞋带长度。
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并不算十分牢靠。时间长了,脚部运动的幅度和频率大一点就有可能出现松动,也跟带扣、魔术贴和拉链一样,算不上是什么科技系统。
像之前 Kendrick Lamar 跟 Nike 合作推出的 Cortex Basic Slip,以家居鞋为灵感对 阿甘鞋改造了一番。
鞋身就是以一体式魔术贴鞋舌加后跟栓扣的固定系统,而这里的栓扣顶多也就是辅助调节性质,比较鸡肋,作为装饰点缀的意味更浓厚。
这个不多说,很多品牌都有采用这种简易系统。
另外一种则是非运动品牌自创,但又经常出现在 Nike 、Adidas 等各大运动巨头旗下鞋款中的半自动系带系统 —— BOA(BOA Lacing Boot System),无疑更值得一说。
BOA 诞生于2001年,由同名公司研发,整个系统囊括了系带轴承、钢化线圈和系带导槽三个结构,是 Sneaker 上最为常见的自动系带系统之一。
最初 BOA 倒不是为这些休闲鞋款服务,而是适用于滑雪靴、登山靴和骑行鞋之类的专业户外机能鞋款,以实现快速反应的松绑带效果。
像 Burton、The North Face 这些专业户外品牌就有长期跟 BOA 打交道,久而久之也通过Adidas、Asics、Saucony 等大众运动品牌从专业领域的鞋品渗透到休闲鞋中。
不过品牌想在自家鞋款上搭载 BOA 系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你必须得获得 BOA 的授权,而且每次设计出的鞋款都要给 BOA 公司过目,最后让他们来判断搭载 BOA 的可行性和适用类型(BOA 有 H/M/S/L 四个系列)。
达成合作后,他们会提供鞋款上的 BOA 系统以及后续的技术支持,享受永久保修服务。
在90年代初面世的 Puma DISC System “飞盘”也是异曲同工之妙,穿着者同样可以单手操作旋扣让内部钢化线缆实现松紧调节。
DISC 系统对脚背面的压力均匀,尤其像高脚背的穿着者穿着后也没有明显的不适感。即使放到现在来看,飞盘设计的未来感仍然毫不逊色。
再来就是 Fidlock 磁扣,在刚刮起机能风不久的时候 NikeLab 07 ACG KMTR 就一度成为众多城市忍者的心仪鞋履。
作为机能风的代表人物,复兴了ACG系列的 Errolson Hugh 将 Komyuter 适时带回到大众眼前。
实用性的抗水可延展鞋面注入鞋款中,通过带条系统强化对脚部的包裹性,最后加上 Fidlock 磁扣 稳定前掌(尽管也是发挥比较次要的固定作用)。
使用方式就是先滑开磁扣松开鞋帮,在入脚后拉紧脚跟后抽绳并闭合磁扣即可,虽然看上去步骤不算少,但至少舒适度和机能感满分,没有ACG加持的原款性价比也高。
而 Air Jordan 33 所搭载的快速系带 Fastfit 系统也是出于这个目的打造,拉起鞋面扣环就能完成系带过程,包裹性不俗。
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 Adidas 的情怀之作 T-MAC 4 & 4.5。
尽管它们并没有被麦迪宠幸太久,外观也较前作逊色,但无可否认在当时确实率先为球鞋注入了独到的机械美感。
其搭载的 HUG 系统 通过三维环抱的特殊设计,确保双脚在运动鞋内部的固定,并提供优越的舒适性和合脚性。
概念来自滑雪板的闭锁系统(Closure System)并且为了保持美观将调节旋钮安置在后跟部位,通过后跟的杠杆和滑块带动内部钢化线缆,从而拉动鞋面调节松紧。
最后莫过于 PUMA 引以为傲的 PUMP 技术,别说表现如何,独特的气囊鞋面造型和过百款配色足以获得颜控们的青睐。
原理其实就是通过鞋舌上的控制按钮来调动内藏于鞋面气囊的气体。随着按动充气按钮,用气囊实现鞋面对脚部的包裹。
全自动系带系统
顾名思义,是能够自动调节鞋款松紧的系统。
无论是篮球鞋款还是跑步鞋款,鞋面的韧性所带来的包裹性能都是品牌所追求的目标,正如 Nike 和 Adidas 近年所作出的尝试一样,通过全新的鞋面材质和系带系统将整个鞋款的设计简化,从而将原本琐碎的组成部分进行整合。
而相信全自动系带系统是追求美观与便利一体的极致追求。
比如出现在《回到未来》、会自动系带 Nike Air Mag,每次它一出现,所有潮流媒体的头条就都是它。当年还有一个段子:
“那天约你出来玩,我穿着耐克,刚见面你就回头跟着那个开着宝马、穿着一身潮牌的帅哥走了。可是你不知道,他的宝马车 60 万,而我的耐克鞋 80 万。”
不过现在不用怕付出天价才能享受全自动系带的乐趣,新出的 Nike Adapt BB 依然贯彻全自动系带理念,核心固件 FitAdapt 的自动系带系统。此次采用全新设计,体积更小,功能也更为强大,被放置在中底的足弓区域。
经过 Nike 长期测试,这个位置能够更加便捷的进行自动系带线缆的收紧与放松。均匀受力的同时,不会造成过多的行程浪费,进而达到省电的目的。
能够通过手机软件调节包裹松紧这项功能,还能够选择鞋身灯光的颜色,并能够监控两只鞋各自的剩余电量情况。
每只鞋内嵌 550 毫安时电池,理论上支持 0 - 14 天的续航时间。并且在极低电量下,保留最后一次松开脱下的冗余,避免套在脚上脱不下来的尴尬。
其实 PUMA 也早在 2016 年就首次推出了 AutoDisc 自动系带设计,不过在 Nike Adapt BB 推出后,PUMA 也对自己的自动系带系统进行了升级,推出全新自动系带技术 “Fit Intelligence”(简称 Fi)。
PUMA 将首次应用 Fi 技术打造一双自动系带版本的训练鞋,专为训练与跑步的场景设计。PUMA 全新自动系带鞋款也将可以通过手机调整松紧度,以达到最适合自身的包裹感。
值得一提的是 PUMA 自动系带训练鞋,还将具有智能感应能力,通过感受使用者的脚型,自动调节松紧度,科技感极强。
不过这款 PUMA Fit Intelligence 估计2020年才会发售,不知道想尝鲜的你会选择Nike Adapt BB 还是跺跺脚等待 FI 的到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