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由来还得从20多年前说起:
当年这位局长在部队当炊事班班长时,和这位嫂子是邻居,嫂子刚随军,宿舍就和炊事班同住一排,紧挨着她家的旁边就是部队食堂。
那时的嫂子又年轻又漂亮,她又是从事文艺工作的,对战士们非常热心,平时战士们洗衣服总是到他家借大洗衣盆,有的人衣服一泡就是一个星期,嫂子从来没有说过什么,有时战士们找嫂子缝缝补补,她都是尽可能的帮战士们做好。星期天战士们有战友带着乐器来玩,大家就让嫂子参加,还给我们唱两段。她虽比我们大几岁,但和我们玩儿的很开心,很融洽,象我们中间的小女兵。
在同一排住的几年里,见证了她家的生活状况,也见证了这位嫂子的优秀品质,和高风亮节。
七十年代是计划经济,粮食是供应,粗粮多,细粮少。副食全部是凭票购买,跨且她和大哥两家都是农村的,各自家里都是兄弟姐妹好几个,除了自己生活还得接济老家。她们自己的家除两个孩子外还有大哥照看孩子的妹妹,要知道那时候家里添一个沒有口粮的人吃饭要增加多大的困难。大哥为了能让家里人多吃点细粮,所以不上灶在家吃饭,就那也是很免强生活。
大嫂的生活很节俭,穿着很朴素。有点钱也总是先给孩子们和孩子的姑姑添置衣服。
就她家这样的生活状况,而紧挨着的就是部队食堂,部队的生活是可想而知的,就是在那个年代,也不会亏了军人的,最起码主食是大米白面管饱,肉类和副食应有尽有,当时最好的东西都能吃上。有些干部家属经常到食堂让炊事员帮她们加工这加工那的,有的还提些不太合理的要求,炊事员们心里虽不乐意,但又不好意思拒绝。
但就是这位嫂子,离食堂一步之遥,和炊事员是邻居,又是这样特别的熟悉,在别人看来是近水楼台,这么优越的条件下是多么有利的事啊,但她,确从来没有和战士们要求过什么,更不会跨进食堂一步,那怕是孩子,也不准进食堂去玩,更不让去吃食堂的一口馒头。
她家的饭经常是以粗粮为主,不是窝窝头,就是抿乞斗。有时战士们打上饭刻意去她家串门,说想和嫂子换着吃她的家乡饭,嫂子很朴实,以为是真的,就让我们吃他家的稀罕饭。我们借顾才可以把馒头放下。在和嫂子相处的几年里,不但她自己是这样做的, 包括孩子的姑姑和孩子都做到不踏进食堂一步,更不沾灶上的一点便宜。直到她们搬家离开炊事班。
嫂子是位普普通通的党員,在自已家生活困难的情况下,面对如此有诱惑力的处境她能那样自律,不能不让起敬!和现代板的好多人相比真是难以做到的!
所以无论是她的邻居(战士们),还是老炊事员们,对这位嫂子及她们全家都非常敬重。无论多少年,想起她的品德,行为,都会用现在最时 髦的语言说一句,为这位嫂子点赞!
嫂子虽然当年在物质上没有得到什么,但她收获到的是很多物质换不来,而更宝贵的东西!
这就是我今天讲的故事,虽然很平凡,但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