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识货识物,由作者 吾言足 投稿)
一些新人球手在开始打球的时候,往往是不太会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球鞋的。而这个时候,一些市面上好评较多的新品实战鞋款就会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不过,许多的实战鞋款建议,尤其是所谓的“实战测评”都是由有一定实战经验和喜好,会给出较为专业的实战鞋款选择建议的人事给出的答案,多多少少会让新人们产生“这双鞋真的适合我吗”的怀疑。
首先,不要因为自己的球技不精湛,处于初级水准而随意选择球鞋!这样的选择只会让技术不成形的你双脚更容易受到伤害。其次,如果在球鞋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疑惑,你不如看看以下的这些建议,说不定能很好地在你初识篮球的这段时间,选择到一双“不会错”的实战鞋款。
没有“新鲜科技”
所谓的“没有新鲜科技”,指的是在鞋面,缓震以及系带系统上使用尝试性的新科技。即便是科技本身之后在其他球鞋上的表现会越来越好,首次出现在球鞋上的它大概率还是处于一个不成熟的状态,而这样的“不确定性”还是比较不适合新人球手去尝鲜的。
之前的Super.fly 2017和Hyperdunk 2017上的React就是这样的例子。虽然是受到万众期待的缓震科技,React在这两双鞋上的表现并不适合所有球手。“难踩开”,“软弹感缺失”成为了一部分球手不满的原因所在(这也导致了Hyperdunk 2017的实战测评毁誉参半),而这样的两极分化也很容易干扰新人球手的选择。
之后的Kobe 360 NXT也是个不错的例子。React缓震发展喜人的情况下,Flyknit 360这样充满想象力的科技配置在这双鞋上被证明了“并不适合大部分球手”,难以言喻的支撑性能和后跟易形变的迷之稳定性使得这双“跨时代球鞋”早早地进入了折扣店,也成为了新人球手必须避免的实战鞋选择选项。
前后掌缓震配置均匀
在没有经历一定的篮球时光,了解自己对球鞋的喜好之前,我们更建议大家选择一些前后缓震配置较为均匀的鞋款。一方面是为了让你在着地时更好地受力(没有长期打球的新人球手经常会因为落地姿势不稳而崴脚),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平衡的受力了解到自己的一些发力和着地习惯,为将来更精准地选择球鞋打下基础。
中小体重球手(80公斤以下)前期也不宜选择太软的球鞋,基本上全掌Bounce或是全掌Lunarlon,或者前后掌分区zoom的配置就能满足你的所有缓震需求。如果买鞋的心理价位较低,也可以尝试像Flytrap这样只有鹅蛋Zoom+全掌Phylon的,仅在重点发力点区别缓震的球鞋。
除了一些国外品牌,国产实战鞋因为会更大频率地使用整块中底材料,在缓震也就更适合新人球手。例如驭帅10,霍华德3这样鞋身表现不错,缓震表现也比较均衡的鞋款,会更加适合新人球手选择,同时也能更节约挑选球鞋的资金。
后跟稳定保障模块
作为挑选新人球鞋最容易忽略的一个部分,我强烈建议大家优先选择后跟有TPU模块环抱的实战鞋款!
在不确定自己要选择高帮还是低帮的情况下,后跟有外置TPU环抱是最能稳定后跟的方法。大面积的后跟环抱能够很好地压迫跟骨位置,再联合后跟内部填充和内部固定材料来稳定后跟,保证转身动作时的稳定性。
当然了,光是后跟“有TPU”是不够的。为了稳定着想,可以选择TPU蔓延到中底且向前延伸面积较大的鞋款。经典的Lillard 2以及FlyTrap 2,Air Force Max等球鞋都有这样的部位配置,相对没有后跟TPU的球鞋稳定性差距还是能很好感受到的。
非编织鞋面
最后,新人球手在球鞋鞋面材质的时候,要尽量避免编织鞋面。编织鞋面的支撑性普遍低于其他材料的球鞋,处于一个开发中的状态,很容易导致发力不注意的朋友因为侧向用力过度导致崴脚。
我们在这里推荐新人球手主动“消费降级”,购买一些基础的厚实网布鞋款球鞋。如果对双脚包裹要求较高,可以选择Why Not Zre0.1这样高压包裹的鞋款或者Hyperposite 2这样全鞋面包覆全掌内靴的球鞋。
不过,如果编织鞋面内部有附着延展性差支撑能力强的内侧网布时,球鞋的实战性能也会更适合新手。包括Air Jordan 32等球鞋都是不错的实战例子,而Curry 6虽然在其他方面表现一般甚至可以说不符合性价比,但是在鞋面支撑上的确有着不错的优势。
虽然在刚刚接触篮球的期间,因为运动习惯和选鞋经验还不够成熟,往往会导致选择球鞋的失误,但是希望在这篇文章的指导下,即便是刚刚接触球鞋的你也能选择到比较适合新手的篮球鞋,能够在早期没有伤病顾虑地开始自己的“篮球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