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 “一路走来这些日子啊,我如今想起来,都好像跟昨日一般,又好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所以还念吗?不念了。”如懿在枯死的绿梅边“晒着月亮”平静地说出这些话时,戳中了好多观众的泪点。情起情灭不由人,花开花落自有时。繁花似锦深宫梦,浮华旧事终成空。《如懿传》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向着镜头走来的青樱格格。那年她走进弘历选秀的绛雪轩,带着憧憬和羞涩。如今枯梅边,如懿了解了“花开花落自有时”的真谛:这不是伤感的事情,而是在一步步选择下,自然而然走到的终点。周迅觉得如懿最后“如愿”地离开了。在《如懿传》的最后篇章,一支如懿角色特辑,带观众回忆如懿和弘历一路走过的岁月。这对帝王夫妻的婚姻围城带给我们唏嘘的同时,也带来警醒。而这首封建皇权下的女性挽歌,更让观众们看到古装宫廷剧的另一种可能性。《如懿传》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人,珍惜平凡的幸福。
一生一次心意动 如懿保持初心坚守德行
乾隆继后乌拉那拉氏,一个存在于历史之中,记载之外的人物。后人只知她姓氏,不知名字;只知结局,却不知她的经历。但正因为空白无迹可寻,所以在塑造角色时相对比较自由。周迅遇见《如懿传》,如她自己所言:“拍《如懿传》就是我生命里面一定要去碰到、一定要去做的一件事儿”。导演汪俊说:“周迅是无形中把整部戏的品格,是往上抬了。”周迅赋予了这个角色新的生命:从懵懂少女到断发继后,如懿成为一个有着独特气场和超时代格局的女性,她在封建皇权下做了所有女性都不敢做的事情。无论周围环境如何风云变幻,无论遭受什么样的不公与伤害,如懿始终保持自己的初心:一生一次心意动——“我一直要的是情分,不是位分”。同时她坚守德行,不伤害无辜的人,有着很高的道德标准——“善恶有道,生死无冤。”这些品格让她与整个后宫格格不入,如同她最爱的绿梅,只适合开在江南,到了北方只会枯萎。在剧终时,枯萎多年的绿梅再次抽芽,仿佛预示着如懿和弘历在另一个世界获得了新生。
在整部剧的播出中,周迅的演技一直被观众赞叹不已,多个情节都值得写入“表演教科书”。周迅谈到角色塑造时,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着力点:前期如懿还不够坚强,面对诬陷背叛,更多是独自流泪,内心还是有脆弱和委屈的;等她从冷宫出来,内心已经对皇帝有了失望和芥蒂,但因为深爱,因为听到皇帝的“你放心”,愿意放下怀疑,勇敢地走到皇帝身边,陪他携手登上紫禁之巅,与皇上一起微服私访是如懿最放松最幸福的时刻。这阶段的如懿已经成长,变得更加坚强和果断,比如惩罚金玉妍,训斥卫嬿婉。但皇帝带给她的伤害却在一点点加深:那些伤害是在皇帝轻信钦天监认为如懿克死儿子时;是皇帝对寒香见的痴迷,不顾如懿的感受,让她去行使皇后职责安抚寒香见时;是皇帝不问青红皂白当众打如懿一巴掌时;是伤害凌云彻羞辱如懿时……如懿变得越来越沉默,她不愿放下尊严,不愿修复关系,她面对着心爱的竹马到君王的改变,从心底透出失望和悲凉。“原来年少情深,也可以走到相看两厌,古今之情,原是相通。”周迅认为“这就是一个爱情慢慢消失掉的过程,是两个人的成长和改变造成的感情破裂。”所以在断发那场戏后,如懿反而平静了,这种平静是解脱,是看透,也是哀莫大于心死。
如懿心无执念终得自在 周迅认真走过如懿的一生
如懿断发祭奠曾经的青樱和弘历,决绝告别。她放弃吃药,最后独自登上城楼,看着困住无数人的红墙默默无言,她剪开帝后画像,烧掉自己的部分,没有给皇帝留下一句遗言,最后静静的在枯梅边离去。周迅认为如懿最后真的“如愿”了。
如懿最后一次和皇帝见面时说“皇上,你知道兰因絮果这句话吗?我少时读的时候,曾觉得惋惜。如今却明白了,花开花落自有时。”周迅对这段话有着自己的解读:“不是说两个人不在一起就代表这段感情不好,而是说感情这件事本来就是花开花落自有时,不是伤感的东西。”“这两人一路走来,两人的选择,两人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完整的过程,到最后是顺其自然地分开了,这不算是不幸,只是人生必然的遗憾。”
拍到最后,如懿这个角色仿佛已经与周迅融为一体。尤其在杀青时,周迅说“根据我之前对自己的了解和经验,我会非常的舍不得,我以为会大喜或者大悲,但反而还好,好像没有什么离开的感觉。只是说起如懿还会动情”九个月时间,周迅过完了如懿的一生,经历了如懿的生命和情感历程,她觉得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
《如懿传》虽然发生在宫廷中,但如懿的经历向观众展示了宫斗有多残酷。“人的一辈子,不要让别人不愉快,这种不愉快都会回到自己身上,造成自己的不愉快。”而如懿的结局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心无执念“有些感情升华了就是升华了,分散了就是分散了。它在就珍惜,不在了就让它好好的散,以一种爱的方式活在人世间。”如懿就这样安详地离开人间,获得想要的自由,留下很多人对她的怀念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