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生态圈
广东宏远集团与职业篮球队、宏远时代体育与主业篮球培训……说真的你是否因为这样两个名称而感到过混淆?你是否又因为融资5亿的动因体育从何而来感到迷茫?
今天,伴随着宏远集团一纸诉状将宏远时代体育告上法庭,并索赔9000万,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
而在滚滚资本之下,体育培训机构的扩张之路,究竟该怎么走?
文/ 刘 金涛
编辑/ 郭 阳
宏远集团状告宏远时代,索赔9000万!
1月31日,相信不少体育人的朋友圈都被这样一条消息刷屏了——广东宏远集团有限公司在其官方微信平台今日发文称,“宏远时代体育”对俱乐部构成了名誉侵权行为,将对其提起诉讼。
而后,根据腾讯体育报道,广东宏远集团已经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北京宏远时代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并连带起诉其各地共18家子公司,索赔金额9000万元。
据报道,广东宏远集团、广东宏远俱乐部、广东宏远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此案三位联合原告,一共提出7点诉求,包括要求对方停止使用“宏远”字号;停止在体育以及宏远集团已经注册是商标领域注册雷同商标;要求对方公开道歉消除影响;索赔9000万元人民币,并要求对方承担所有诉讼费用。
从这次起诉可以看出,宏远时代体育产业集团与广东宏远集团并无直接关系。这可能解开了一些人心中的疑惑,但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宏远时代体育是什么来头?
广东宏远获中国篮球职业俱乐部突出贡献奖
曾喊出要IPO的宏远时代体育,究竟是什么来头?
公开资料显示,宏远时代成立于2010年,起家于黑龙江哈尔滨,主要为4-17岁青少年提供体育培训服务,在短短6年间里迅速在体育培训领域发展起来。
天眼查上宏远时代公司的相关信息,可以看到很多直营分公司
2016年9月份,生态圈曾报道过该公司A轮3亿元的融资事件。当时其负责人接受生态圈采访时表示,他们采取的是直营分公司的扩张形式,外派总经理进入分公司,然后在当地培养与选拔人才。这种方式也帮助他们快速扩张,目前已经进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8座城市。
而在这轮3亿元融资之后,宏远时代开展了五个体育培训项目,分别是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击剑,据了解目前已合作的可用做培训的体育场馆近千家,旗下职员近万人,并逐渐确立了培训、场馆运营、赛事、智能设备等核心业务,逐渐成长为了中国最大的体育培训机构之一。
在2017年9月份,动因体育获得了曜为资本5亿人民币投资。当时很多人都在找圈哥打听,动因体育何许人也?
事实上,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动因体育与宏远时代划上等号,虽然从天眼查资料显示,此次融资的股权转变并未发生,但多方报道中表示,这次是宏远时代旗下的子公司——北京韵动汇体育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来自曜为资本的5亿元融资。当时,公司发布了全新品牌“动因体育”,以全新品牌战略的方式,在多个维度与之前“宏远时代”名称进行了割裂处理。
伴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宏远时代曾在2016年7月向外界透露,希望能够在4年的时间内登陆A股市场,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们将是体育培训领域中第一个上市企业,成为体育服务业里毫无疑问的行业巨头。
而两轮融资并寻求IPO之后,主动以新的名字和Logo亮相,或许也是在主动避开“擦边球”行为所带来的伤害。毕竟,中国乔丹品牌就曾因为接到美国乔丹品牌的侵权诉讼,而错失了IPO登陆资本市场的机会。
但目前看来,即便是名称进行了更改,也没能躲过这一遭——在动因体育完成5亿元融资后的第四个月,广东宏远集团发表了这份起诉声明。
名称类似背后,是否侵权仍有待审理
当然,如今处于法治社会,起诉也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并不意味着一定构成侵权。
生态圈向律师求证后了解到,商标侵权与否,在于宏远时代是不是突出使用了“宏远”这两个字。也就是说,如果是正常使用“宏远时代体育”这个公司名称,实际上是没有问题的,但突出使用“宏远”两个字,给消费者造成混淆的概念,便可能涉及侵犯商标权或者构成不正当竞争。
因此,在宣传和开展业务上,如果宏远时代体育对外表达与广东宏远有关系,或者有意让消费者认为他们两者间有关系,那么便有可能被认为是侵权行为。
不过目前我们并不清楚,宏远集团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侵权行为真实存在,有关这个案件的相关进度,生态圈也会在未来进行跟进报道。
事实上,有关名称侵权的案件有过不少,典型的相关案例为“宝岛眼镜”与“杭州宝岛眼镜”之间的纠纷案件。
2015年,最高法院二审判决认定,杭州宝岛公司及其两分公司对“杭州宝岛眼镜总店”、“杭州宝岛眼镜”服务标识的使用,不属于对“宝岛”字号的突出使用,未损害原告北京宝岛公司的合法权益。
从案例上讲,宏远集团与宏远时代的纠纷,一定程度上与宝岛眼镜案有着相似之处。而对比两次相似的案件,相信大家对于本次事件的法律认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及时进行了名称更改的宏远时代,或许有望摆脱诉讼的纠缠。
山寨还是擦边球?也论体育公司的品牌名称
当我们跳出本案件来看,即便是在国内体育行业中,商标案件着实不少。
在早年间晋江的发家故事里,充满了山寨的影子。某克、某迪、某步的品牌屡见不鲜。这还是倒下的例子,在如今的赢家中,361度早年叫“别克”,匹克也有搭“奥林匹克”便车之嫌,更不用说艾迪耐斯和阿迪王等通过擦边球拥有了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了。
而这其中,延续了4年之久的“乔丹”商标之争成为了影响最大的案件,虽然最终的判决并未撤销乔丹体育的商标等权益,中国的乔丹体育仍然可以继续使用他们的主营商标,但这家白手起家做到10亿营业额的晋江公司,还是受到了这一事件的深度影响,IPO之路因此被几度叫停。
事实上,无论最终案件如何判罚,这些体育公司在起价的时候,想要搭上品牌的顺风车,是明眼人都能看到的事实。无论是乔丹还是广东宏远篮球队,在行业中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这对于相似赛道创业的公司而言,无疑有着一定的擦边球效果。
山寨曾一度作为中国特色,是很多如今大企业的发家之道,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颇为常见。但选择这样一条道路无疑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再继续使用擦边球名称,一方面这给企业带上了一个可以看到的天花板,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吃到法律诉讼。
纷乱背后,培训市场还需不忘初心
应该说,很长时间以来,体育培训行业汇聚了最多的体育基础从业者,也就是很多人眼中真正的“体育人”。对于这些从小练体育的人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只想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往往能够在一个城市的拥有一个几十人到数百人的培训机构。
不少体育教练和中小企业的创业者认为,快速扩张的培训机构往往会造成课程质量的下降,而频频融资拥抱资本也是过去数代体育人所未曾见过的场景。因此,有人为体育培训机构频频融资叫好,也有不少从业者忧心忡忡的看衰这样的行为,认为这导致了体育培训市场的混乱不堪。
事实上,不管大家怎么看,在资本涌入体育行业以后,培训行业因为其出色的现金流与清晰的模式,成为了资本青睐的领域。不光有前后获得8亿融资的动因体育,很多培训机构都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体育培训仍是卖方市场,想练的人太多了,”依靠棒球培训起家、刚刚获得千万级融资的强棒联合的创始人孙岭峰这样向生态圈解释着目前培训行业的火热局面。
但是问题在于,体育本身是一门慢生意,而体育培训的本质又是发展很慢的教育,在当前局面下,融到资之后该怎么办反而成为了一大难题。
有不少培训机构跟圈哥进行过探讨,拥抱资本之后,再精耕细作、脚踏实地的发展教育,或许已经跟不上资本期待的高速增长速度,而一旦选择变身“体育产业公司”,寻找类似地产、更多体育项目、更全产业链的方向等等,或是向其他城市的扩张和向三四线城市的下沉,往往会面临着不小的转型难度。
在菲戈站台的情况下,还去寻求入股职业俱乐部,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出现拖欠学费、老板跑路情况的胜利联盟,就是一个典型“步子迈大了”的例子。
即便是单说培训行业,教练员能力、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以及配套的场地和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能力限制,都导致培训机构的扩张难度加大,因此,降低标准成了不少培训机构在全国化扩张过程中的一种妥协选择。
由于体育培训机构不受体育机构管理,也不受教育机构的管理,在扩张过程中,吸纳的人才是否真正符合上岗需求、资质如何取得、怎样的培训是合格的培训,都是由培训机构自己说了算。市场的反馈成为了唯一的判定标准。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企业被同行diss、被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不来继续参与培训,而有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培训企业,则及时反思,开始了团队、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加强。
事实上,市场并不排斥资本进入,也期待着行业巨头的出现。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情况是,在我们言必称欧美的当下阶段,欧美均为出现巨头型的体育培训机构,在此前生态圈梳理的世界千亿级体育公司里,没有培训公司的身影,这似乎一定程度上为这条赛道的天花板进行了定义。
有资本的青睐是好事,这给了更多体育培训机构尝试的资本,也给了这些企业更大的知名度与空间。但另一方面,如果发展速度过快,这种作坊式业态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能否在规范化的市场环境里生存下去,无疑也是需要行业考量的问题。
毕竟,无论是做大做强还是做小做精,无论是请明星站台还是在名称上打擦边球,体育培训都不能脱离教育的本质。
体育产业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