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比生前还贵”,说的就是现代人殡葬成本越来越高的问题。以上海为例,房价已经高到吓人,而墓价更是房价的3~4倍。更有一些地方的陵园推出了“墓地贷”,最高能贷几十万人民币——死前当“房奴”,死后当“墓奴”,人这一辈子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同时,却有一种新型殡葬方式在前几年悄悄流行起来,它就是生态“树葬”,以省地环保为最大优点,价格低廉至只有传统殡葬的三分之一左右,多地政府甚至提出补贴,但仍然少有人问津,这很难让人不去深究其中的原因。难道昂贵的传统殡葬模式就一定比“树葬”优越吗?
传统殡葬为什么那么贵?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传统殡葬费用主要分为两部分:基本殡葬服务和延伸性服务。
基本殡葬服务主要是遗体接运、消毒、冷藏、火化、骨灰寄存等服务。这些都受到政府的直接管控,就算各地标准不同,也不会贵到太离谱的地步。
而延伸服务则是指遗体整容和防腐、寿衣和棺材等丧葬用品、墓地等方面,它也是高昂殡葬费的“大头”。
今年2月,中国“殡葬第一股”的福寿园发布了2020的年度业绩报告,其总营业额达到了18.93亿元,但最引人瞩目的要属于那高达85.58%的毛利率,而这些收益中占比最高的正是墓园服务,达到了15.97亿元。
说的这些或许有点遥远,现在我们再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看,尸体防腐、化妆整容、棺材处理、骨灰盒、悼念仪式、墓穴、刻碑、安葬仪式、葬后管理……积少成多,办下来往往不会少于3万元。
《中国殡葬服务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更提出了预测,2026年我国的人均殡葬价格将提升至4.1万元,殡葬行业的市场规模能达到4114亿元。
但上述提到的,是不是听起来都是很合理的收费项目?我们会觉得花这些钱是应该的,一方面是文化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缺乏市场竞争的原因,也就是垄断。
比如说,普通衣服的工厂和商店到处都是,但专门制作贩卖寿衣的却很少,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会觉得这些在仪式上不可或缺,自然我们就会选择接受昂贵的殡葬服务。而这又要牵扯到一个心理因素:恐惧。
死亡和尸体是可怕的、不吉利的,很多人出于这种认知,会将殡葬流程交给服务人员处理,这也是入殓师这一行常年人员稀缺的原因——他们要为人们代承担这种心理恐惧,自然也要收取高昂的服务费。
我们不能说这不合理,何况人一辈子就只能死一次,也有人认为办得隆重一些不是坏事,甘愿借贷也要花高价,只能说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了。
“树葬”又是什么?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甘肃兰州的一座公墓里,相比起人员络绎不绝的传统公墓区,生态葬区虽然干净整洁,却显得颇为冷清,推出两年来只卖出了100份,“没办法,现在老百姓还不认这个。”公墓负责人洪先生无奈地说。
短短一句话,道尽了树葬不受认可的原因:人们如今传统的殡葬理念,还不足以接受这种偏于新颖的殡葬模式。
“树葬”是什么?通俗来说,就是“埋葬一个人,种下一棵树”,墓穴和石碑被省去,生者祭拜时只需看望葱郁的树木、美丽的花朵。
树葬又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将遗体火化后的骨灰埋入土中,以树为碑,系上丝带以作区分和纪念;一种则是直接略过火化过程,将遗体用可降解棺材装起来,深深埋入地底,将降解过程交给自然,同时释放出的有机物会成为树的养料。
但不管是哪一种树葬,模式都比较简约,和中国的“隆丧厚葬”理念是相冲突的。传统殡葬主要就看三个方面:坟墓修得好不好、陪葬品够不够、出殡的人有多少。如果后代没有为长辈办到这些,很容易就被人打上“不孝”的名头。
而且长久以来的殡葬模式固化了很多人的消费观,产生了攀比心理,认为殡葬就该高价才有仪式感,于是会花最多的钱,去购买更多的殡葬实物,来彰显自己的孝心。
还有的人认为,树葬太过虚无,不足以寄托生者的精神思念:“当我想祭拜的时候,总得找到一个能祭拜的地方。”
那么,生态葬就真的不如传统殡葬吗?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客观对比。
价格
树葬也分公益树葬和私人树葬两种,但无论是哪一种,因为省略了选墓穴、刻碑等流程,价格都远远低于传统殡葬,大约低至三分之一。
甚至,政府还会给选择树葬的人提供补贴,以“惠民牌”表达对这一新型殡葬方式的支持。河南、天津、山东、辽宁、广东等多省都有城市有相关政策,最高补贴可达到每具遗体4000元。
生态
传统的棺材火化会产生很多有害气体,比如从塑料装饰和油漆彩绘中产生的二噁英,不仅会污染空气,还会损害火化炉。而如果去掉了棺木的“制约”,改成竹、纸、玉米等可分解材料作为遗体的保护,不管是在焚烧中、还是在土埋中,都不会产生太多的污染性气体,而且节省了时间和能源。
精神寄托
树葬并不是只有光秃秃的一棵树供亲友悼念,一般有生态殡葬服务的墓园,都会向提供祭奠墙或者祭奠台,上面铭刻着逝者的信息,同样可以每年祭拜。
而且,树葬在精神上最大的意义就是“物质循环,生命生生不息”,看着繁盛葱郁的树木,想到自己思念的人以这样一种方式存在于世,也算是一种变相的陪伴了。
生命归于自然的多种方式
生态葬涵盖范围极广,不仅是树葬,甚至还有海葬、冰葬、碱性水解等等形式。
海葬也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方式,起源说认为,生命源于水,所以生命的终结也理所应当回到海洋当中。
我国的革命伟人,邓小平先生就算得上是新时代海葬的开创元老。他向世界最后的告别,就是决定把自己的骨灰撒入大海。《在大海中永生》一文写道,“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其情感饱满程度,使人动容。
还有一种特殊的海葬,名叫礁葬,是将骨灰掺入在混凝土支撑的人造礁球中,让它在特定的地点化为珊瑚礁,维护海洋的生态。
但这两种方式都还是绕不过火化的过程,同样会涉及对能量的消费,这个时候我们就来看看冰葬和碱性水葬。
冰葬起源于爱斯基摩人,因为他们的居住环境过于寒冷,腐烂的速度极慢,所以有人将遗体放在天然冰雪不化的地方,作为一种保存。
但现代的冰葬已经不再保留遗体了,而是直接通过零下200摄氏度的低温将冰冻后的人“震碎”,排除水份,用仪器化为粉末,期间不需要消耗任何燃料。可惜冰葬目前还存在很多技术难题,算是一个暂未落地的美好愿想。
那么,碱性水解就是目前存在的,已经相当成熟和先进的一种技术:用热水和碱性溶液浸泡遗体,直到组织溶解。这种方法最终只会留下骨骼,且这些骨骼因碱性浸泡变得相当易碎,之后再通过晒干将骨骼化为骨灰。碱性水解产生的骨灰颜色浅淡,没有烧灼痕迹,也反映了一种死亡的平静。
死亡对于我们人类来说,遥远也并不遥远,我们从自然中诞生,最终也回归于自然。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死后要以怎样的形式安葬,又想要回到哪里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