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史上,邓亚萍永远占有一席之地。她曾称霸世界乒坛8年,拿过18个世界冠军,压得所有对手都没有出头之日。退役后,她嫁给了原国家队男乒主力,世界冠军林志刚。14年前,两人生了个宝贝儿子,起名林瀚铭。
一般人可能认为,两位世界冠军的儿子,那必须继承他们的衣钵,肯定打会走路就开始练乒乓了吧。然而事实上,邓亚萍是一位难得的民主妈妈,为了让儿子练乒乓她没少动脑筋。和所有“鸡”娃学艺术、体育的妈妈一样,邓亚萍也遇到过孩子不想学的问题。
刚柔相济,严慈兼施一开始,小林的兴趣在篮球。小男生觉得打篮球比较酷,投入了很多精力去打篮球。眼看孩子快9岁了,还没定性,邓亚萍很着急。她心平气和地把儿子叫到一边,跟他谈:儿子,你看打篮球,身高你能赶得上姚明不?打篮球身高起码得1米9吧,看样子你也长不到那么高。(邓亚萍身高1米55)。你要坚持打篮球,很难打出名堂。
但是我和你爸都是打乒乓球的,如果基因能起那么一点作用,那你在乒乓球上也会有点儿天赋的。
经过妈妈的商量加忽悠,最后小林还是下定了决心,选择了打乒乓这条路。
父母一般都希望孩子能“子承父业”,尽量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鸡"娃。
就像郎朗一定会教孩子学钢琴,姚明一定会教孩子打篮球,这都是人之常情。
父母的期望固然没错,但是不跟孩子商量,强制要求孩子一定要学,可能孩子小的时候还好摆弄,等他们大了难保不逆反,认为这都是父母要我学的,不是我真心想要的。到那时,再来跟娃掰扯,就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了。
说起来,爹娘是双料世界冠军,亲妈更是退役乒坛大魔王,邓亚萍能等到孩子9岁再让孩子决定到底学什么,已经非常能忍了。
就这样,小林正式拜老妈为师,开始学习打乒乓。他学习乒乓的年龄不算早了,已经有不少同龄的孩子比他打得好。
邓亚萍说,儿子一开始对乒乓球也不是特别喜欢,为了让儿子热爱打乒乓,邓亚萍使了一个狠招,非常值得所有父母学习。
她说,人的天性就是喜欢赢,如果能让孩子一开始就尝到胜利的果实,那孩子就会喜欢上打乒乓了。
邓亚萍说,甭管多小的小孩,最开始打球肯定会输,所以她就教孩子一些方法,让他能赢。
打乒乓最直接的赢球方法就是发球得分。为此,她让小林花了整整两个半小时,啥也不干,就练一个点位的发球动作。小林咬牙坚持了下来,果然尝到了胜利的滋味。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实际上,小成功才是大成功之母。学任何一样东西,如果长时间输入,得不到输出都容易令人半途而废。
我有个朋友,她儿子起初学的是足球,那个教练很讲究基本功,一开始连球都不让他们摸,成天就是跑步,蛙跳,诸如此类的训练。不到两个月,小孩就不肯再去了,嫌太辛苦。后来改练篮球,虽然教练也教基本功,但经常会让小朋友打打3v3,1v1之类的小比赛,她儿子个子挺高的,时不时还能赢几场,慢慢地兴趣也就吊起来了。
邓亚萍很讲究,没有为了让儿子体会赢的感觉而故意输给儿子。孩子都不傻,初学就赢了世界冠军母亲实在太假了。只有在和同龄孩子的对战中,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感。
邓亚萍说,发球也不容易练,这是一个非常枯燥而寂寞的练习,需要一个人面对桌子,沉下心来练习。而小林属于性格比较跳脱的孩子,为此她还是铁腕了一把,硬是逼着儿子坚持了下来。
不过,邓亚萍不是直接逼孩子,而是事先跟孩子约定好,一定要做好发球这件事,才在儿子想要放弃的时候逼了孩子一把。
孩子学习才艺的时候,父母很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太严厉,一定要孩子完成任务,不完成不能休息。要么太心软,孩子一叫苦就停。实际上父母还可以选择折中。
邓亚萍虽然给予了孩子足够的民主和自由,但她也会逼着孩子练习,关键是,第一,她事前跟孩子约定好,要做好这件事,并获得了孩子的认可。第二,练习的效果立竿见影,孩子就更信服她,今后在完成训练任务的时候,也就更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
给孩子卸下包袱小林后来进了北京队,步妈妈的后尘,成了一名职业球员。
邓亚萍在《见字如面》节目中,也十分用心的地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邓亚萍先是给儿子卸下了包袱。父母都是世界冠军,这是一个普通人所没有的甜蜜的烦恼。小林几乎不可避免地会被拿来跟妈妈作比较。
“你够不够妈妈努力?”“你够不够妈妈有天赋?”“最关键的是,你能不能像妈妈一样拿到世界冠军?”
这种压力固然是一种动力,但也有可能把一个孩子给压垮。星二代也好,体二代也罢,成就能高过父母者,几稀。
邓亚萍则主动为儿子卸下了包袱。她说,妈妈从来不期望你成为世界冠军,但你一定要知道,关键时刻怎么赢。
关键时刻怎么赢关键时刻怎么赢,这大概是邓亚萍打乒乓多年来最大的秘密了。众所周知,她个子特别矮,只有一米五五,当年进国家队完全是破格录取。可是邓亚萍却做到了8年来,连续不断地夺冠。
个子矮矮的邓亚萍就像一枚定海神针,无论什么比赛,只要她上,就让人安心。现在想想,这是多么大的压力啊!一个人赢的次数越多,心理负担就越重。奥运赛场上,邓亚萍是如何背着14亿国人的希望,打赢一场场比赛的呢?
邓亚萍坦诚地说,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实力都是差不多的。关键时刻,谁都会紧张,谁都会失误。她邓亚萍的手会发抖,对手的手也会,而她能赢球的秘诀就在于她能控制,让手抖的幅度更小一些。
关键时刻,手抖得小一点的人才会赢。
学会跟自己较真,不甩锅不是谁都能控制手抖,控制自己的身体。邓亚萍之所以可以做到,原因在于她从不甩锅,无论何时,只要失误,她就去主动分析原因,克服困难,从不找客观原因来掩饰和解释。
邓亚萍的名言,就是“能跟自己较真,就不要甩锅给人生”。
小林曾有一次输了球,告诉妈妈,输球是因为地板滑。
邓亚萍很生气,“你在说什么?你的地板滑,对方的地板就不滑了吗?你今天甩锅给地板,明天甩锅给装备,后天甩锅给观众和裁判,到了关键时刻,你想甩锅给谁?”
身为一名身高不足一米六的球手,邓亚萍有太多太多甩锅的理由了。一开始打球的时候,因为身高不够,几次差点被队里赶回去。哪怕她已经打成了队里第一名,教练依然不想培养她,要赶她回去,因为她实在太矮了。
这时候,如果要甩锅,太容易了。毕竟她已经足够努力,而且也打到了第一名,是先天条件不足,把她拦在了球场之外。
邓亚萍没有怪老天,更没有怨爸妈,而是更加努力,更加刻苦地训练。身高矮是客观条件,可是邓亚萍硬是给自己找到了主观优势:正是因为个子矮,所以每个球都是高的,都是杀球的机会。
凭着这样的信念,邓亚萍说服了教练,继续留在了队里。
能跟自己较真,就不要甩锅给人生。这不仅仅是体育竞技中非常重要的信念,更是在学习、生活、乃至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条信念。
始终贯穿这条信念最为自己的人生格言,难怪邓亚萍等连续8年,所向披靡。
能将“不甩锅”的人生格言教给儿子,邓亚萍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鸡血妈妈们,往往热衷于四处寻觅鸡娃的术法,然而邓亚萍的这一套才是真正的鸡娃心法。
无论如何,道总是大于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