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 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美苏冷战”已经过去快三十年了,虽然前苏联已经解体,但由“美苏冷战”演变而成的“美俄斗法”一直仍在继续。
这不,前些日子美国人拍了部《切尔诺贝利》,着实“黑”了俄罗斯一把。
虽然这部5集美剧号称“还原历史真实”,但真正了解那段历史的观众还是能看出来美国人只是找了个新题材“日常黑俄罗斯”,尤其是剧中将前苏联当局对这类事故的“反映迟缓、应变不足”刻意渲染成“极力压制真相”。
我们希望看到历史的真实,但为了剧情效果如此恶意编排实在是过于丑陋。
这边俄罗斯人也不是软柿子,6月13日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即将登陆内地,片中俄罗斯人也狠狠揭了美国人的伤疤,将1972年奥运会决赛苏联神奇绝杀美国男篮的旧历史搬上了大银幕。
对比《切尔诺贝利》,《绝杀慕尼黑》同样是改编自历史,但俄罗斯人拍的是真真切切的事实,有奥运录像资料印证,然而自负的美国人至今不愿意承认这次赛场失利。
不仅拒绝承认比赛结果,因为碍于“霸主地位”的脸面,这批美国队员至今拒绝领取银牌,甚至不让自己的家人、后代去领取。
可惜即使美国人再自大,仍被保管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那些银牌不会说谎,保留下来的实况录像也会还真相于明镜。
那么讲述这次“赛场逆袭”的《绝杀慕尼黑》又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
在俄罗斯上映期间,它的票房达到了30亿卢布,豪取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冠军;
它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激发了俄罗斯全民的观影热情,甚至连普京都为本片点赞;
它的豆瓣评分高达8.2,近五年俄罗斯电影中评分位居第一,让人无限期待。
端午节期间,本片千场点映零差评,微博大V推荐度更达到100%——从票房数字到观影口碑,无一不在佐证这是一部值得驻步停留的好电影。
除了质量过硬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够做到男女老少通吃,120分钟的影片更是看点多多。
▌第一大看点:还原历史真实——3秒钟3次改判,造就1次神奇绝杀
体育界的逆转数不胜数,可是逆转美国男篮国家队的难度可谓独一档。
喜欢NBA的朋友都知道美国“梦之队”的恐怖,他们的强大让NBA几乎等同于篮球本身,甚至连篮球世界杯也因为缺少悬念而失去了不少关注度。
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迈克尔·乔丹领衔历史上第一支“梦之队”参赛,他们的对手参加比赛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获得他们的签名,所有人都明白一个事实:要想战胜美国男篮简直是痴人说梦。
同样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虽然彼时“梦之队”还尚未成立,但美国男篮却已在此前连续7届包揽奥运会金牌,只要参赛就从未允许金牌旁落。
而且比起后来的全明星“梦之队”,70年代前夺得金牌的美国男篮主要还是由高中生或大学生球员组成——但即使依靠这样的阵容美国队也能轻松夺冠,篮球底蕴之深厚可见一斑。
而在72年奥运会,美国队12人大名单中,最终有10人进入了NBA,创下了当时美国奥运队的新高,这样的阵容深度及实力更是让其他国家难以匹敌。
但就是在这届慕尼黑奥运会,奥运男篮霸主地位悄然间发生了改变。
《绝杀慕尼黑》正是还原了这段“逆袭”历史——苏联队在最后3秒钟完成神奇绝杀,已经在庆祝胜利的美国队只得把金牌拱手相让。
因为年代过于久远,许多年轻人那时都没出生,且当时我国并未参加奥运会,这一段历史并不被年轻观众熟知,所以重看这段历史有足够的新鲜感。
另外这场比赛戏剧性十足,比赛之外的恐怖袭击事件,比赛之中的最后三秒争议判罚都让这场比赛看点十足。
本片描写这场比赛几乎白描,完整记录了整个过程,从0:0到最后的51:50的绝杀,将那段已经尘封的历史进行了纤毫毕现的呈现,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无与伦比。
▌第二大看点:场上比分因场下故事有了温度
如果只是复刻一场体育比赛,有了硬度,但丢了温度。
好在导演发掘出比赛背后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冰冷的比分一下子因为有了情感而沸腾。
比如那位绝杀队员的爱情故事,他身患重病,忍痛与女友分手,可是女友不离不弃,上天也眷顾了他,将绝杀的机会交给了他,完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上篮,奇迹完成后,女友兴奋朝他跑来,那一刻多少观众为之流泪。
再比如教练背后的故事,他有一个坐轮椅的儿子需要做手术,为此他不惜背负着压力做着走私买卖,表面沉稳的他随时可能被一根稻草压垮。
片中有一幕很经典,他陷入绝望后满眼呆滞,甚至连自己球队赢球都没有感觉。这样的处理让教练不再是一个战术机器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的隐忍让人心疼,他崩溃后的重新振作则让人肃然起敬。
▌第三大看点:场上场下的剑拔弩张
对于年纪大的观众,他们不止满足于去影院看一场篮球赛,更希望看到比赛背后的历史,当时美苏正处于冷战的高潮期,双方从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到体育竞赛,处处能闻到剑拔弩张的气息。
片中通过很多细节展现了这一点,比如苏联队员到美国求取经验,但常年处于封锁状态的他们打篮球竟然被美国街头混混完虐;
再比如奥运会期间那场恐怖袭击,也是冷战期间两种意识形态斗争下的一次突然性爆发。
而美苏的篮球决赛,某种程度上说也超出了体育范畴,是两股力量的角力。
而最终3秒钟判罚的争议,逆转,再逆转也是冷战期间双方拉锯战的一种逼真模拟。
不信你看看最终比分,从49:50到51:50,这个比分几乎是五五开,双方拉拉扯扯,有时候不得不感慨,历史比电影精彩,连好莱坞最牛的编剧也不敢这么写。
▌第四大看点:竞技体育的热血传奇催人奋进
年轻观众都喜欢“热血动漫”,英雄主义+主绝光环,可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没有金头发的超级赛亚人,没有环游世界的海贼王,有的只是一个个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
而《绝杀慕尼黑》则给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一个正确的引导,即使不能飞天遁地,一个普通人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不妨品味一下电影里教练的那句台词:
“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
的确,身为篮球运动员就努力拼搏每一分,身为学生就好好掌握每个知识点,身居职场就完成好每一份业绩,只要足够努力,你也可以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完成逆袭,书写属于自己的“热血传奇”。
当然,如果联想一下,在中美局势的这个时间点上映这样一部电影,还真的是有点应景。
最后皮哥大胆预测,《绝杀慕尼黑》会像另一部体育片《摔跤吧!爸爸》一样全年龄通吃,在剧情呈现上也同样有燃有情有真有热血,如此电影,怎能不大卖?
去年夏天,俄罗斯给我们带来了一届梦幻的世界杯,今年夏天,俄罗斯必将用《绝杀慕尼黑》给我们一场久违的视听盛宴!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