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在电影《业余警察》中饰演何大壮开始,冯巩涉足电影圈,开始塑造热心肠、胆小、小聪明、本事不大但是爱管闲事的小人物形象,至今已主演十六七部电影,四部电视剧。身为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冯巩拍出了“天津三部曲”,《没事儿偷着乐》《别拿自己不当干部》《生活有点甜》,他在这三部影视剧中说天津话,讲天津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留下了与天津有关的三个时代的传奇影像。
(《没事偷着乐》)
拍《没事儿偷着乐》,冯巩把北京作家刘恒的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搬到天津老城里,改编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天津故事。这一年冯巩40岁,这是他最有天津味的一部作品。
冯巩是天津人,天津人怎么说话?怎么为人处事?他太熟悉了。于是早在编写剧本时,他就跟杨亚洲导演一起,把电影中的语言、结构、情节、细节,整个按天津味儿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
《没事儿偷着乐》一开头,镜头俯瞰天津老城厢,满眼灰瓦绿树,胡同密密匝匝综合交错,早晨的日常生活一幕幕展现——刷牙漱口,吃早点,上厕所,邻里之间打招呼问候,局促的室内空间里一家七八口人闪转腾挪,冯巩和邻居云芳两人骑着自行车上班边骑边聊天……
(《没事偷着乐》)
冯巩扮演的张大民是暖瓶厂工人、家中五兄妹的大哥,性格幽默善良,为人大度,正是冯巩擅长塑造的普通小人物,也是80年代天津普通市民中最常见的一种男人,最终呈现出“没事偷着乐”的天津性格。就像冯巩在影片结尾说的那句话:“好好活着,你就能碰到好多幸福,没事偷着乐吧。”
《没事儿偷着乐》还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天津话对白,比如:“您又练刀七啦?”“介肆刀嘛,介肆斧砸!”;“说你是变戏法的,你不会变鱼缸;说你是济公吧,你身上还没那么脏;说你是佐罗,你手里妹有枪!”;“世界上最好的,就是这饭,饭里最好的,就是这面,面里最好的,就是里边这蒜,蒜再好,也不如你好看。云芳,你就算了吧!”
拍《没事偷着乐》时,冯巩觉得在具体拍摄中还是没把自己的感觉完全解读出来。电影是剧本的艺术,是导演的艺术,作为演员,更多的只能服从。所以他希望能有机会自己当导演,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没事偷着乐》)
冯巩来天津拍《别拿自己不当干部》,这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二部电影(第一部是2004年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是一个发生在纺织车间的故事,冯巩认为这个题材非他莫属,因为他年轻时在纺织行业工作了许多年,电影圈儿里没有人比他更熟悉纺织工人了。
《别拿自己不当干部》改编自长春作家齐铁民的小说《豆包也是干粮》。原著故事发生在东北,主人公制线车间工段长王喜在别人眼里官职小得可怜,只是个兵头将尾的小角色,可他心里“干部”二字充满神圣感,他处处以干部标准要求自己,干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虽然他的感觉有点儿错位,处事有点儿令人可笑,但却仍然不失为正派、善良、有责任心、有担当的工厂好干部典范。
冯巩仍把这个故事“嫁接”到天津,影片中所有人物,包括小孩都操着一口天津方言。冯巩是在天津长大的孩子,到了天津就等于到了自己的“地盘”,说天津话、按天津人的脾气办事儿,他得心应手,能拍出浓重的天津味儿。而天津味儿、天津话本身就有幽默感,即使是天大的困难,用天津话说出来也显得并不绝望甚至有几分调侃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