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4月21日,签署保密协议后的杨洪旺,上交了手机,端坐于电脑前,作为第十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评委中唯一代表农民身份的成员,他仔细评阅着屏幕上来自全国最基层农民摄影人的投稿。
5月17日,该展入选作品公示期结束,对于从6.5万余幅作品中脱颖而出的120件作品,日前接受极目新闻记者连线专访的杨洪旺用“完美产生”四个字来形容。在杨洪旺看来,拍照并不是只有按下快门那么简单,而是靠相机后面的脑袋,这是他四十多年来拍摄经验的总结,也与这次评审心得完美吻合。
见识你还不知道的新农村
第十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起初接到中国摄影家协会的电话邀请时,这位宜昌市远安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喜忧参半。“喜的是受宠若惊,老天为我掉下来这么一个大好事儿,忧的是我一个普通的农民能否胜任这么高规格的评委工作。”杨洪旺说。
他向极目新闻记者回忆了4月下旬赴北京参与评审工作的过程。“现场评委共九位,评委每人一台电脑,独立的评选账号,全程录像,大家认认真真地对来稿作品进行了初评。然后进入终评环节,终评时用大屏幕显示,评委们每人手里一台表决器,集中对初评作品进行了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经过复议表决,最终完美地产生了本届大赛的拟入选作品共120件。”
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卖货的果农、第一次佩戴3D眼镜阅读的留守儿童,还有乡村涂鸦墙、悬崖晒秋、一粒稻种的历程……大量作品记录着新农村发展的变迁和劳动人民勤劳致富的场景,定格着城市人无法触及的画面。
海量作品中,令杨洪旺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别走》。“乡村支教老师与学生分别时依依难舍的场景,让人过目不忘。无论是抓拍、构图以及特写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老师,别走》由农民摄影家林漫拍摄,描绘了学生们从紧紧抱住支教老师、挥手送老师走上返城的大巴,到明知不可能却倔强追着大巴狂奔的场景。每一张稚嫩皴裂的脸上都挂满泪水,而这组12张照片每一张又都是催泪弹。透过它们,仿佛能感受到支教老师趴在后窗回望学生时颤抖的身体、听见学生们痛哭着大喊“老师,请不要忘记我们……”
评委会推荐作品-组照《老师,别走》(其一)-林漫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官网
除了感动,他说包括自己在内的观者,皆能透过作品打破地域限制,增长见识。“陶艺制作、传统手工粉制作、牧区生活、海产品市场、盐场作业的场景、土特产柿饼制作等等,很多画面是平时难得一见的。”在杨洪旺看来,纪实类的农民摄影大展来稿,比商业类、艺术类作品更真实,更接地气。
当然通过观看来稿作品,杨洪旺也发现许多遗憾,譬如有部分作者投稿作品主题不明确,组图不严谨,色调不统一,特别是风光作品中一张带有瑕疵或不完美的照片影响整组作品的效果而被否定,“这是我们初学者都喜欢犯的错误,所以在参赛时如何切题和组图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摄影人应多思考问题。”
跋山涉水的农民摄影人
杨洪旺感叹自己评阅的照片无不出自起早贪黑、跋山涉水的农民摄影人之手,而他何尝不是如此呢?
今年53岁的杨洪旺生长在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的一座大山里,家里开了一个农村超市。“我从小爱好艺术,当家里的经济稍微宽裕后就买了一台卡片相机拍一些照片仅作纪念之用,2007年我买了一台小型手持DV摄像机,村里有红白喜事也尝试拍摄纪录片之类的,有一次在拍摄过程中见一客人手里拿了一台单反相机,我非常好奇,通过他的介绍,我第一次认识接触单反,回去后就一直琢磨自己应该拥有一台,于是第一台单反相机入手了。”
杨洪旺平时出门机不离身,车里随时都放着照相机,办事之余遇到好的镜头、好的画面都要记录下来。
他第一次获奖是在2011年宜昌市首届“园林城市杯”大赛上,“我的两幅作品入选,其中一幅是雪地里一排排被修剪后即将发芽的桑树枝向温暖的阳光招手欢呼‘春天来了’。当时我到了领奖现场,看到市领导当场对我的作品进行了点评,对于初学摄影的我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另外一幅作品《灵龙峡之秋》多次被客户购买后装裱商用。”
远安县县域面积为1752平方公里,辖6个镇1个乡103个村,这些年杨洪旺几乎走遍了县里的每个村落,好多地方去过无数遍,他家附近尚未开发的自然风景区灵龙峡就是其中之一。
2015年,远安县举办首届“美丽远安村村诗画楚园春杯”全国摄影大赛,设置一等奖奖金十万元,全国各地的摄影家蜂拥而至,灵龙峡峡谷风光秀丽,群山险峻奇特,自然是无数摄影师必到之处。“那时还没有无人机,全靠脚步在山上寻找合适的机位,记得有一处非常险峻,我租借了一艘小木船来到湖中央的山脊上,然后背着相机在六十多米高的绝壁上攀爬,脚下就是险滩,若有不慎就会有生命危险,直到现在想起还心有余悸。当时我没有超广角镜头,照片是竖拍5张后期拼接而成,是获奖作品《峻美灵龙峡》组照里的压题图片,由于它来之不易,直到现在都成了绝版。”杨洪旺回忆道。
杨洪旺常和好友在一起探讨学习相机的使用技巧,有一次为了夜拍山城小镇,天黑之前他和朋友爬山来到小镇对面的山顶。拍完照后的两人挤在一张事先绑好的露营吊床上休息,不想半夜时下起了大雨,吊床上的被褥慢慢被雨水浸湿,因害怕受到大山里的野兽攻击,二人大气都不敢出,一动不动地熬到天亮才狼狈收摊下山。“不过这一趟收获也不小,熟悉掌握了相机的慢快门艺术。”
靠相机后面的脑袋留住情绪
在杨洪旺看来,摄影也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但只要勤奋,平时有充分的准备,往往好事也会不期而遇。
去年秋天,杨洪旺在灵龙峡拍摄风光作品,一折腾就是一个多小时,等到拍摄结束正准备收拾器材回家时,发现所站机位下面的一棵小树上,有一个黄色的东西一动不动的呆在那儿,透过夕阳显得金黄透亮。“我以为是哪位摄影师忘了收拾带走的道具之类的东西,正准备下去看个究竟,忽然那小东西一惊一乍地动了一下,我不敢轻举妄动了,慢慢地蹲下来换上长焦镜头,躲在茂密的树枝后面透过相机一看,好家伙!一只红白鼯鼠正在东张西望,或许它是近视眼的缘故,没有受到惊吓,我瞧准时机拍下了红白鼯鼠乐趣生动的画面。”
光线、构图、画面,杨洪旺理性地向观者展现其眼前所见的美,也往往能用感情细腻的镜头述说一张平面照片背后引人深思的故事。
高山上交通不便,山里的土特产需要大量的劳力付出——马帮运输。杨洪旺的获奖作品《远安马帮》即拍摄于离他家不远的大山里。当时,杨洪旺背着相机、带着好奇心,一路跟随马帮的队伍。从陡峭的山顶下山时,他发现有一匹受了重伤的病马一直在坚持运输物资,其它马匹跌跌撞撞驮着几百斤重的物资陆续下山了,但那匹受了伤的病马实在支撑不下去,索性与主人杠上了,任凭主人好言相劝,或是鞭打脚踢,就是在悬崖处一动不动。过了好一会儿,马儿像发了疯似地突然驮着重物向崎岖的山下冲去,主人也吓坏了,在后面拽着马尾巴跟着一路小跑而去。“听说这匹马儿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如今回想当时的情景心中还是有股强烈的怜悯之情涌动,这些就像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一样,为了生活苦苦挣扎,竭力逃脱命运。”
杨洪旺每张照片都有不同的情绪,而通过它们背后的摄影经历,他慢慢明白摄影要靠相机后面的脑袋而不是相机本身。“远安有很多民俗,特别是非遗文化,像远安的道教、皮影、篾艺、丧葬习俗,地方的一些传统制作等,它们正在逐渐消失。”杨洪旺希望今后在风光摄影之外,用镜头展现出更多的人文内涵。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