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于训练的你,要是遇上这两件事都会特别开心:训练效果越来越明显,刷新了自己的训练记录。你都做到了吗?
每个月都要进行至少4次的深蹲,如果没有掌握,肌肉也不会受到刺激,再大的记录也不会得到想要的效果。我们从4点来重新熟悉深蹲。
1. 深蹲要从错误中学习这一点相当重要,可能有些小伙伴花了5年时间练深蹲,而且是往死里蹲,而且还是在严格控制下使用“教科书”般的技术来完成的。但考虑到关节问题、肌肉持续性紧张、乳酸堆积、运动力学的改变,蹲到底并不一定是最佳的深蹲方法。
正当长期进行蹲到底深蹲的小伙伴,也会明白泡沫轴和拉伸放松为什么变得那么重要。如果小伙伴的运动范围过大,那么,花大量时间去做拉伸工作,就变得必不可少的。然而,这样的训练方式,效果并不是绝对好的。
这些问题让我们意识到,蹲到底这样极端的深度在视觉上看上去很酷,并且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这些好处并不值得自己去损害身体。
2. 现象: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在过去,很多小伙伴听到的深蹲问题是蹲得太浅,没有达到适当的深度。再提前3年,蹲得太浅依然是常见的问题。现在情况变了,很多小伙伴反而变成蹲得太深。深蹲的深度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这情况确实很普遍。不少小伙伴给别人的建议都是蹲到底,蹲得浅的小伙伴都会感觉自己蹲错了。
因此,很多小伙伴也开始增加他们的运动范围、灵活性和柔韧性,尽可能地蹲到底,这反而破坏了身体力学。虽然你仍然可能遇到半蹲和四分之一深蹲,但现在大多数小伙伴宁愿牺牲动作也要蹲到底。
3. 不同的体型,相似的蹲姿导致过度深蹲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没有做好灵活性的评估。你可能认为,个体的差异会导致,即使蹲到最佳深度,蹲姿是不同的?
但一项研究对数百名不同体型、身高、年龄和围度的运动员进行训练发现,虽然每个运动员的最大运动范围和运动边界都有很大的不同,但适当的深蹲深度、力学和理想的运动范围都是非常相似。
事实上,在适当的训练和指导下,一名1米5的女子体操运动员和一名1米8的男子篮球运动员的蹲姿是非常相似。从本质上讲,个体差异只会影响运动的最大范围,而不是理想的或适当的运动范围。
同样,仅仅因为一个人可以蹲到底,而在技术或姿势上有明显的毛病(例如,屁股眨眼),这就意味着这不是理想的深蹲深度,只能表明最大深度是多少。他们的髋部会松弛一点,这种情况也是很大的问题。
4. 不要像婴儿一样蹲不少小伙伴会认为,婴儿蹲是深蹲力学的黄金标准,事实上,这一假设也是错误的。首先,婴儿的运动控制能力和肌肉功能都不强。
婴儿几乎没有稳定,运动控制,或力量来平衡双脚,但我们认为他们的肌肉功能和灵活性是最强的。如果婴儿的动作代表了最佳肌肉功能,那么也许拥有吮吸脚趾的能力是测量髋部灵活性的新标准。
事实上,婴儿体内的骨骼比成人多,而这些骨骼并没有融合。这也导致了他们的灵活性过度和运动范围过度,所以,成年人不应该试图复制婴儿蹲的动作。
深蹲是当之无愧的动作之王,在没有掌握正确的深蹲技巧前,千万别选择大重量做危险的尝试,反而逐渐改善深蹲姿势,获得看得到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