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八路军一般要用一个团,或者一个营打日军一个小队,大约是500:50 也就是八路军10人打日军1人。但这也要分对方是什么种类的日军。
日本兵的概念非常笼统,有精锐部队、普通部队、也有其他质量较差的部队与武装人员。不同的日军战斗力完全不一样,确实有的日本兵能以一当十,也有的部队十个顶一个;有的骁勇凶狠;有的就是憨B;
比如关东军绝对是日军精锐部队,在1943年之前和之后的战斗水平完全是两码事,原因很复杂,这里不再多说。
今天说的武岛骑兵中队属于关东军战斗序列,是日军精锐中的顶级水平。
关于武岛骑兵中队全是精英之说,白草洼战斗唯一生还的日军老兵这样说:骑兵是一战中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武岛骑兵中队士兵都是在一战时入伍,官兵的战斗素养都非常高,而且大部分军官和士兵都是贵族。
武岛中队参加过918事变、江桥战役、热河战役还参与围剿抗联等等战役;参加过南京大屠杀。
这时骑兵陆续被其他兵种取代,武岛中队从130余人的满编部队缩减到78人(到白草洼战斗被全歼前)没继续补充兵源。
但活下来的肯定都是久经战阵的精英,几乎全部都是晋升到准尉的老兵。
武岛骑兵中队在由北至南的大半个中国版图上,历经百余场战斗从未失手,是日军公认的“常胜军”,是日军旗帜一般的偶像部队。
中队长武岛须田,是贵族,出身于武士世家,军衔为准尉特务曹长(相当于连级高级士官)。
他“屡立战功”,军龄长达30年,地位相当高,佐一级军官见到他,接受完他的敬礼之后,会鞠躬还礼。
再来看八路军方面。1938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冀东大暴动,10余万人直接编入冀东抗日联军的战斗序列。
八路军第4纵队数千人挺进冀东,协助抗日联军作战,攻克近十座县城……
但由于抗日联军西撤失误,加上管理不善、导致10万抗日联军分崩离析,后来恢复到不足一万(包括无武装的民兵)。
尽管如此,能留下来的人非等闲之辈,都是骁勇善战的老战士。
包森部队西撤时,因为他指挥能力强悍,被留下来继续战斗。
八路军的指挥官包森,29岁,曾参加陕甘宁游击队,后来成为西安地下党,然后到抗日军政大学培训。
一开始,包森手下只有200多人,但由于在战斗中太亮眼,不久就发展到了1000余人,还开辟了天津的盘山根据地。
1940年,遭遇武岛骑兵中队时包森才正式参军3年。
包森仅以四个连的兵力大战鬼子一个中队(前面说过一般八路军用一个营500人打日本50人的小队);而且主动迎敌,成建制地全歼敌军——而且是堪称精锐中精锐的日军王牌部队。
震惊了整个战区,成为抗战中中国军队打得最为经典的战斗之一。
双方主官都是顶尖军事人才,硬是把一场伏击战,打成了对攻遭遇战。
战斗几经反转,险象环生,非常像古代宇文泰和高欢的那场传奇的邙山大战。
但是绝代双雄宇文泰和高欢最终谁也没吃掉谁,而包森却把武岛灭得连渣都不剩,八路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940年7月27日,包森将军刚开辟出盘山根据地,他派出两名侦查员混进县城侦察敌情——杨泽带着14岁的高大章扮成爷孙俩潜入县城……顺利完成任务后,爷俩连夜返回,根据地较远,爷孙俩一直在赶路。
第二天一大早,爷孙俩突然看见一队日本骑兵,正向盘山根据地方向进发,想跑回去送信是来不及了,他们只好一路尾随。
日军骑兵半路上闯进石佛村,吃早饭,稍事休息,顺便有抓了老乡给他们饮马。
杨泽、高大章爷俩玩了命地往回跑,把重大敌情报告给包森司令。
无巧不成书,正赶上第12团参谋长欧阳波平带了两个连,护送200多名干部来盘山。
时任军分区副司令员的包森、参谋长曾克林率部前来接应,部队暂时驻扎在一个村子里,这里离盘山根据地很近了,高大章来报告有敌情时,才早上5点,战士们正在村外吃早饭。
听说鬼子骑兵进犯盘山,又正好有足够的兵力,而且大部分是能打硬仗的主力,包森将军决定主动迎敌,消灭这股骑兵。
据小侦查员高大章回忆(今天还健在),包森一拳砸在桌上说:“打个兔崽子”。
部队集合,全体急行军,奔向白草洼。
包森想用四个连,对阵日军一个中队并不是冲动,他知道鬼子骑兵要进入盘山扫荡,只能走石海白草洼,那里是南北走向的山沟,属于两山夹一沟地形,非常适合打伏击。
而且沟内巨石密布,山洞众多,道路崎岖,马匹奔跑不起来。
不过包森此时完全不知道对方日军骑兵的身份,所以一开始低估了对手的水平。
根据参加过这场战斗的老兵回忆:当时临近的蓟县也有日军骑兵,不过那些人大部分是伪蒙古联盟过来的伪蒙骑兵,战斗力一般,为虚张声势,他们行动时都穿日军军装。
在地利优势下,四个连足以消灭他们。战斗打响之后才发现,八路军碰上的是战斗力极强的鬼子顶级精锐。
武岛骑兵中队驻扎在大稻地村距离盘山有一百多里——是伪满洲国和华北日军控制区的交界处,所以谁也想不到他们会来盘山根据地扫荡。
。
白草洼战斗对双方都是意外,而且有诸多巧合。
如果不是杨泽、高大章爷俩意外地发现骑兵,绝对不会运用伏击的办法应战——骑兵悄然进攻,一个照面下来,根本来不及布置伏击。
如果不是这爷俩点清人数,如果不是恰好护送干部的部队在附近汇合,包森将军临时调兵也会贻误战机。
而如果没有白草洼这一特殊地形,压制了骑兵速度,装备落后的八路军也没办法伏击。
另一方面说:如果知道是关东军里的骑兵精锐进犯,八路军武器处于绝对劣势,在根据地没有时间组织援兵的情况下,八路军很可能也不会贸然行动。
论资历,武岛须田要比包森丰富得多——良好教育加上30年军龄的常胜军头领,对战抗大短期学习,参军3年的29岁包森;
论形势,冀东有数万日军,八路军主力不足4000,存在质与量上的差距……
那么这次战斗究竟如何?
包森和曾克林紧急商定的作战计划,详细配置兵力。
一、 曾克林指挥总共不到两个连的兵力设伏于百草洼西山坡——1总队一个连170余人;3支队特务连的两个排100余人。
二、负责护送任务的12团参谋长欧阳波平、1营长杨作霖率正好是两个连的兵力占领白草洼东山——12团2连、3连、通讯排共380余人。
三、包森亲率特务连一个排、12团的一个排、司令部一个警卫班、一个通讯班,配两挺轻机枪占领白草洼北山,截断武岛中队后路——人数总共不到一个连(大致不到80人),但战斗力较强。
四、随营的学校干部,团直属队、没有长枪甚至很多人连枪都没有,负责建立包扎所,组织群众运送伤员、做饭。
八路军此次伏兵总数正好是四个连,大致700多人(八路军建制和当时实际情况如此,军迷们别费事按什么百科计算了)。
伏击计划是:等这78名鬼子骑兵进入伏击圈后,由包森北山部队率先从背后突袭,之后再转攻为守,截断退路。
等战斗打响之后,欧阳波平、杨作霖的东山部队,分兵堵住另一出口,形成合围。
最后,后东山,西山主攻部队两面夹击,力求全歼日军骑兵。
作战方案很完美,但是计划没有变化快!
一场伏击战活生生让日军变成了一场硬碰硬的遭遇战!
1940年7月28日上午6点左右,八路军兵分三路抵达白草洼预定位置,半个小时后日军骑兵进入伏击圈。
武岛骑兵中队老兵都久经沙场,他们发现白草洼特别适合设伏。
于是,先派出一名尖兵进沟侦察,这名老鬼子发现了两名埋伏在西山上的战士,马上开枪——两名战士不幸中弹牺牲。
骑兵中队的鬼子都非常厉害,骑在马背上端持“小马枪”,两三百米的距离几乎能枪枪命中目标(这是包森的1团指导员李梅溪说的)。
这里插一句:之前我有篇文章说过八路军为什么拼刺刀——不是子弹打光了,而是因为武器太差,一般在150米左右才能命中目标,大多数情况下两军距离小于150米,在敌人换弹间隙,冲到鬼子眼前,搏命拼杀!
论射程,射速,八路军的武器和日军武器间有巨大的差距。
日军200—300米可以射击,而这时八路军子弹根本够不到他们。
发现白草洼西山有埋伏,武岛须田立刻意识到:东山和北山上很可能也有八路军!
不过百战百胜的“常胜军”——精英骑兵的骄傲让他们根本不考虑退却。
指挥官武岛须田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他只派了一名骑兵回城搬救兵,率领骑兵中队避开北山,直接向西山发起猛攻。
武岛须田的厉害在于他迅速观察地形,做出了正确判断,打了八路军一个措手不及!
据包森特务连李梅溪回忆:“鬼子尖兵发现有埋伏后,还没等咱们做出反应,大队鬼子骑兵就突然扑向西山——后来仔细分析起来,鬼子的这一招很是高明。
两山夹一沟的白草洼,东山和西山之间的距离较远,鬼子集中扑向西山,就避开其他两面——东山和北山的火力范围。
西山坡度较缓,鬼子骑兵可以直接打马上山。”
武岛须田剑走偏锋,明明中了埋伏,竟然能迅速从八路军射程和地形找出 “致胜”办法,战局迅速出现变化。
“鬼子骑兵端起端持‘小马枪’,在两三百米外就开始射击。
西山上1总队1连的两个班最靠前,他们冲下山,想集中扔手榴弹,但还没冲到投弹距离……二十多名战士全部倒在鬼子骑兵枪下。”
日军的快马突袭战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八路军本来埋伏好了,没想到第一声枪响便落入被动。
形势立刻危急起来——日军一旦占领西山,就攻破了伏击圈,八路军将与机动性极强的精锐骑兵形成两军对垒之势。
到时候八路军想撤出战斗都会变得很困难,就目前战力而言,八路军极有可能会被反噬。
幸好西山上的曾克林将军见过大风浪,面对战局突变,他保持了足够的冷静。
曾克林命令身边一个排的战士准备手榴弹,一声令下:同时拉弦,朝着迫近山顶的鬼子骑兵,集中一点扔了出去。
“轰,轰,轰,轰……”,三十来颗手榴弹飞向一处,几乎同时炸响,巨大的爆炸火焰,迫使最近的十几个鬼子勒马躲避。
紧跟在后面奔跑的马,向上急停,无法继续冲锋,突然顶在一起,有的马开始转身往后跑,前边的十几个鬼子骑兵也往下跑,然后更后边的日军骑兵只好也退了下去。
曾克林急中生智,暂时逼退日军,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来调整战术。
曾克林敏锐的注意到日军支援火力较弱——骑兵两翼只有两挺轻机枪掩护,他亲自指挥枪法较好战士沉着应战:机枪手在几名神枪手的配合下,有效的压制了日军机枪火力。
包森将军的特务连战士,很多都是来自“铁道南”的神枪手。
“铁道南”是现在唐山市南部——大致是乐亭、滦县、滦南地区,一条连接关内外的铁路线从北面穿过,于是被称为“铁道南”地区。
这里盛产大白菜,这可是在冬天北方唯一能吃到的绿色蔬菜,因能窖藏,因此身价很高。
铁道南的白菜靠近铁路,能卖到更远的地方,因此当地百姓相对富裕一些。
同时,这里是扼守关内的咽喉要地,常年匪盗猖獗,兵祸不断,所以“铁道南”老百姓几乎家家养枪。
冀东大暴动时“铁道南”10万百姓奋起抗战——都是拿着自己的枪参战,很多好枪比如“英七七”、“马四环”比八路军正规军的装备还要好,而且参军之前,很多人都练就了一手好枪法。
“铁道南”八路枪法精湛的名头很响,伪军只要听见乐亭口音就哆嗦,(电影《风声》里张涵予和周迅对暗号用的就是乐亭口音,)据点里的伪军如果听见对面八路是乐亭音,吓得都不敢从射击孔冒头——因为操着这种口音的八路军能把子弹打进射击孔。
包森将军的特务连里的“铁道南”神枪手,在白草洼战斗中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日军骑兵第二次冲锋时,八路军机枪手和神枪手配合压制住了日军机枪; “铁道南”八路的枪法让日军感到浑身颤抖。
作为关东军精锐的武岛中队骑射本领高超。
再怎么高超,在颠簸的马背上也不如阵地上的神枪手打得准,日军骑兵很快落了下风。
冲上来的日军骑兵不断落马,一下子死伤十多人,第二次冲锋跑到了半山腰便被压了回去。
武岛须田知道碰上了硬茬,突袭战术失败,他当即调整战术——放弃进攻,想直接靠速度冲出山沟。
武岛须田再次突然进攻西山另一侧山坡,西山八路军一度再次陷入紧张状态。
包森发现西山这一侧战士完全能顶住骑兵的疯狂,因此没有下令东山和北山部队支援,包围圈的队形始终没变化。
武岛须田三次突袭不成,想从进来时的山口原路撤退,包森在北山已经等候多时了。
北山上特务连里有一个排的神枪手战士(满编30人),终于开始放大招了,面对日军精锐骑兵,神枪手还以颜色。连续重创日军凶悍的冲锋,武岛须田又付出了二十多人的死伤代价,回到原点。
武岛须田如梦方醒——这次遭遇到了八路军的主力!
这时武岛骑兵已经伤亡近半,武岛须田的临场指挥反应相当的快——他认为突围只能徒增伤亡,于是下令骑兵下马,原地死守,等待援军。
根据参战的老八路回忆,“鬼子停止突围后,留下了几个人继续佯攻,其余人马上撤到南边,迅速开始修工事,把马匹放到了后边,等我们发现鬼子要死守待援时,鬼子已经用石头修好阻击工事了。”
此时,八路军并无援军可派——这场虎口拔牙的战斗必须速战速决。
经过前几轮激战,八路军伤亡很大,包森还要分兵力去对付随时可能出现的日军援兵,只留下了不到两个连的人。
包森将军必须发起围歼战,一举战胜顽抗的日军。
机枪子弹基本打光了,围歼战斗将没有火力支援,要命的是步枪的弹药也已所剩不多。
这就是从红军开始的,一直到朝鲜战争中始终困扰中国军队的“火力恐惧症”根源所在!
包森将军为了尽快结束战斗,他快速重新配置兵力,他命令集中弹药,他从特务连里选出枪法最好的战士,组成神枪手小分队;将12团的两个连战士分成四个突击队。
围歼战战术是:以神枪手精准射击为掩护,突击队发起连续冲锋,投掷手榴弹。
包森准备拼死一搏——在没有机枪掩护,弹药奇缺的情况下,用不到两个连的兵力消灭近四十名凶悍的精锐日军。
前面说过双方的战损比大约10:1——现在包森剩下300多人,想灭了40个精锐日军,后半段的战斗惨烈艰苦的程度可想而知。
14岁的小侦查员高大章回忆说:打到最后,八路军的手榴弹还算够用,但盘山根据地使用的手榴弹质量很差,大部分都是用罐头瓶装黑火药做的,连“边区造”的那种铸铁手榴弹都不如。
“铁道南”神枪手分队再次挑起大梁,他们凭借精湛的枪法,以单发射击硬是压制住了日军机枪手,让他根本抬不起头来。
在神枪手的掩护下,突击队发起了死亡冲锋,抱着“罐头瓶”手榴弹连续扑向日军。
一批战士倒下了,下一批战士继续冲,如此悍不畏死的冲锋,手榴弹不停地飞向鬼子兵头顶,大部分突击队员倒在冲锋的路上,那些扔出手榴弹的战士,基本也都没能活着撤回来……
写到这里,鼻子都酸了,致敬突击队英雄!致敬“铁道南”神枪手!致敬包森将军!
打遍了大半个中国的武岛骑兵中队,从没见过如此轮番拼命冲锋的部队,从没遇见过如此怪异的神枪手配手榴弹的战术。
战斗从太阳升起打到太阳落山,有的鬼子死在“铁道南”神枪之下,有的死在了“罐头瓶”手榴弹的硝烟里。
武岛须田也被一枪毙命。
这时,武岛中队的日军骑兵只剩下了十余人,有十人钻进山洞拼死顽抗,剩下几个被压制在了石头后面。
日军增援部队马上就要赶到了。
此时,12团1营的突击队也已伤亡殆尽,但是活着的人全部都杀红了眼……
战士们血战到底,就算同归于尽也要全歼武岛骑兵中队!
最后,负责掩护的神枪手分队,子弹几乎也要打光了。
这时,一名战士把满满一篮子的手榴弹扔进了山洞里,山洞里一声轰然巨响,最后十来名日军终于灰飞烟灭。
躲在石头后面的日军眼看着等不到援兵,眼看着战友不断的爆炸声中倒在血泊里,最后剩下的两名伤兵选择自杀。
白草洼结束时,已经晚上9点多。在日军增援部队赶到之前,八路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最终全歼了关东军顶级精锐的武岛骑兵中队。
此战,武岛骑兵中队78名精锐高级士官级老兵,除被派回去送信的那名日军,以及一名受重伤昏迷——因天黑被以为是死了的日军塚越正男(后面说他),包括中队长武岛须田在内的76名日军全部被消灭。
战斗历时14个小时,武岛骑兵中队最后陷入绝境,无一人投降,这支精锐鬼子之凶悍可见一斑。
被日军奉为偶像的武岛骑兵中队,在白草洼一战被成建制团灭,给华北日军造成了极大震撼。
日军增援部队,收完尸就撤出了战场,根本不敢追击报复,而此后半年多的时间日军都没敢再进犯盘山根据地。
白草洼战斗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日军对包森将军的威名又害怕又敬重——1942年2月17日包森将军在遵化野虎山不幸战死沙场,日军报纸以 “包森司令长官战死”为题作了极为尊重的正面报道。
包森将军战死沙场,驻遵化的一支关东军精锐骑兵部队曾集体列队,为包森将军举行过一次军礼式的悼念仪式。
1991年5月,那个侥幸生还的日军老兵塚越正男,来到盘山烈士包森将军墓前叩拜,他亲笔题写挽联:惊弓之鸟,漏网之鱼;不死之人,拜谒包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