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月7日,被称为“夜老虎团”的原兰州军区47军139师417团发起了“1.7”拔点战斗,在这次惊动世界的战斗中21位勇士壮烈牺牲。
刘亚苏时任417团团长,在老山轮战时亲自组织指挥了著名的“黑豹”行动,其中“1.7”战斗震撼了老山,也惊动了世界……1月9日,“美国之音”报道称:“1月7日,在中越边境爆发了自197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1月8日晚,河内广播电台称:“1月7日,中国军队向我边境地区发动了两个团规模的进攻。”其实,这是“夜老虎团”在老山前线发起的一次出击拔点167高地的作战,作战主力仅仅是417团4连。
刘亚苏少将(左)与刘亚洲上将祭奠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马占福烈士
亲历者讲述惨烈至极的“1.7战斗
他叫李玉山,是“1.7”战斗中涌现出来的二等功臣,至今在他的身上,还残留着几十块弹片。“1.7”战斗中,李玉山在第二突击队,主要任务是带领三名战士保护三位团政治处派来收集战斗资料的摄录人员。战斗快要结束时,他们在向顶峰冲击途中,敌人的几发炮弹在他们几人中间爆炸,被冲击波冲倒的李玉山当即昏迷过去,随后而来的暴雨般的敌人炮火使他身中一百多块弹片,然而,死神最终败给了这位幸运的英雄。其他五位战友却永远的无法回来……
在战友们的反复鼓动下,他在自己的QQ里向记者回忆了“1.7”战斗中自己的经历,并写下了十分真切的人生感受。
“…… 我为此非常愧疚,把他们带上去,可都没有带下来,只是自己苟活了下来,真是愧对他们,也愧对他们的家人,但愿死的是我,不是他们……”一提起当年带团政治外资料收录人员参加战斗的情景,李玉山声泪俱下:“……我幸运的回来了,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到现在比他们多活了20多年了。可他们哪?还有他们的家人哪?他们享受到了什么,冰冷潮湿的石棺,一尺见方的骨灰盒,就是他们的归宿,永远的归宿。那里很寂寞,很孤独,没有亲人的陪伴,没有女友的相随。他们也应该和家人团聚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享受人世间美好的幸福快乐的时光……”
“那是1987年1月7日,在战火纷飞的老山前线进行的一场异常惨烈的突击拔点战斗,战斗之激烈、残酷、艰辛让人难以想象。参加“1.7”突击拔点战斗的是我们“英雄四连”。
几十名突击队员分三个梯队在我方阵地潜伏了24小时,火力队、军工队、炮兵都已做好了周详的准备,就等着1月7日7时的到来。6日晚上零点按计划突击队员开始行动,一组接一组向敌人阵地匍匐前进,一寸一寸的向敌人阵地接近。到两点多,第一组突击队员已到达预定地点,悄悄的潜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后面的突击队员也在按计划前进中。当李玉山所在的第二组前进到一片开阔地中段时,突然阵地上响起了几声炮响,突击队员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赶紧趴下不动,观察情况。当时非常紧张的,就怕被敌人发现。突击队员们在外面,敌人在洞里,此时如果进行战斗,我方将非常吃亏。好在过了一会没有任何动静,突击队又继续前进了。原来是已潜伏在敌人阵地前的第一组突然遭到敌人的炮击,他们也不知是怎么回事,不知是敌人发现了,还是无意的举动,但按战前的规定,任何人不能独自行动,即使是受伤了,都要严格的遵守纪律,不能发出任何声音。
这次炮击的真正的原因是战斗结束后才知道的,原来是敌人壮胆式冷炮袭击。
就在这次炮击中,果然就发生了这种情况。第一突击队战士董永安就被炮弹击中,身负重伤,但他勇敢的咬紧牙关,忍受住剧烈的疼痛,到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就拿出光荣弹塞在了嘴里,直到光荣牺牲了都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第二组主要负责保护团政治处派来摄像和拍照的干事的任务,还有消灭一个敌人哨位的任务。摄像记者名叫袁熙,是一个相当出色的战地记者,战前他拍摄的很多摄影作品。录像的叫李兵,也很优秀,战前就给我说,上去一定要录下战士们英勇作战的珍贵镜头,回来后做宣扬前线战士的资料,让全国人民知道战士的伟大和勇敢。我们组有一个战士叫包双全,是个藏族兵,来自甘肃省,才19岁,个子长得很高,人也长的很帅,是个英俊的藏族少年,平时很老实,乐于帮助别人,大家都很喜欢他。我们组的战士还有一个叫徐开军,一个叫张榜群,加上我一共六个人。上阵地前,团政委还专门交代我,就是负伤,也要把袁熙和李兵带下来,我当时向首长报告“坚决完成任务”,希望我们都能活着回来,一起回家。
七时整,我军的炮火开始了,也是这场战斗开始的信号。说实话,当兵五年了,也是老兵了,可这样的场面我也没见过。我当时在阵地上听到头上有声音的时候就抬头看了,只见我所能看见的天空由远至近,一股红流滚滚而来,整个天空都是亮的,就象白天一样。炮弹形成的红流飞快的划过头顶,流向敌人的后方。就像在影视里看见的钱塘江每年涨潮时的画面,更有比它还壮观的景象。瞬间就听见炮弹落地爆炸的声音,非常刺耳,到最后是什么都听不见了,耳朵已被震聋了。过了几十秒,越军的炮火也开始开炮了。
敌人的阵地其实并不大,只是一个小山头,但是易守难攻,敌人都在洞里在暗处,突击队在明处,所以攻击难度非常大。
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马占福是第一突击队的,他们组在消灭掉敌人的一个屯兵洞后,再打第二个洞时,遭到敌人的顽强抵抗,洞里的敌人用机枪猛烈的扫射着,突击队员一时无法靠近洞口,马占福将自己被机枪射击流出体外的肠子塞进去扎好后,又强忍剧烈的疼痛匍匐前进到敌人洞前,先扔进几个手榴弹,但敌人的机枪仍在扫射,看到后面的战士已经负伤,还是无法靠近洞口,他毅然扑向敌人的洞口,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洞口的机枪,然后塞进了一爆破筒,爆破筒在被敌人推出来的瞬间又被他顶回去时爆炸了,洞里的6名敌人全部被消灭,他也献出了自己年仅20岁的年轻生命。
史正德也是“1.7”战斗的幸存者,战斗结束的当天晚上,他冒着敌人夜间反扑的危险,独自一人留守在阵地上,按他家乡的习俗为在战斗中牺牲的21位战友守丧,他是所有“1.7”战斗英雄的见证者和英雄事迹材料的收集整理者。史正德当时是团政治处的组织干事,他向记者讲述了他参与“17”战斗的所见所闻。
史正德说,那是1987年的1月7日,兰州军区“夜老虎团”四连及其配属部队组织了自1984年收复老山以来战斗最激烈的一次出击拔点战斗。战前,上级清楚这次战斗的残酷和艰难,也知道这次战斗肯定要出许多战斗英雄,便从政治处抽调搞文字的史正德、照相的袁熙和摄像的李兵三名干事随突击队一起参加战斗。史正德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和熟悉英雄事迹,为报战斗英雄和一等功掌握第一手材料,并负责清点人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数字对不上,战斗不结束,袁熙和李斌的任务很清楚,就是拍摄这次战斗的影像资料。
凌晨7时,随着我军万炮齐鸣的火光映红天际,潜伏在敌人眼皮底下的第一突击队员在队长郭继额的带领下,迅速发起冲击,采取打、炸、堵、烧、围等手段,仅用37分钟就全歼守敌,攻占了敌167高地。
顽强的敌人对我方这次偷袭似乎早有防备,前指在其他方向组织的佯攻并未使其判断失误,战斗才打响2分钟,就对我进行疯狂反扑,在对我第一突击队进行炮火覆盖的同时,集中火力封锁我进出通路,企图隔断第一突击队的退路,阻止第二突击队增援以及第三突击队抢运伤员和烈士。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艰苦和残酷,第一突击队在这个才几千平方米的阵地上,遭受了敌人近数万发大小炮弹的狂轰烂炸,暴雨般的炮弹将阵地炸得如同火海,第二、三突击队更是前仆后继,伤亡惨重。战斗持续了10个多小时,一直打到双方准备的炮弹消耗贻尽,幸存的8位突击队队员在打扫完战场,和史正德沟通核对确认无一位烈士遗体遗少时,才奉命相互搀扶着撤出战斗。
当这8名突击队员从史正德身边走过,史正德再次确认这次战斗生、伤、死总额后全部撤回时,已是下午5时了。天慢慢黑了下来,而21位牺牲的战友的遗体如同堆麻袋般堆在洞外,配属作战担负运送伤员和烈士遗体任务的导弹三连在抢运了近百名伤员后已筋疲力尽,无力再将他们运送回去。最后撤离的军医担心他一个人待在离敌人不足200米的地方很危险,说有可能被敌人特工“抓俘虏”,劝他一起撤离时,他的心比刀绞还难受,他相信一天前还朝夕相处的他们和自己已是生死相隔,他不忍心在他们把鲜血和生命献给祖国的第一个晚上无人陪伴。并暗下决心,纵然是被敌人抓了俘虏,也要在这个晚上和他们在一起。此时,史正德对生死已无所畏惧,别无他求,只有一个心愿,要按家乡的风俗,为他们守丧,为他们驱赶蚊虫。送走了军医后,史正德才有时间,有精力第一次认真细致的去看看这些与自己阴阳相隔的战友们。他们有的血肉模糊,有的残肢断臂面目全非。最使他难忘的是战后被授予“钢铁战士”称号的邱少云式战士董永安的嘴里含着一颗“光荣弹”,事后才知他在潜伏时被敌人冷炮击伤,他怕不由自主的呻吟声被四、五米外的敌人听到,便将“光荣弹”塞到了嘴里;黄继光式的一等功臣马占福在自己身负重伤和情况下,又奋不顾身扑向敌人机枪火力点,将爆破筒塞进了敌人的暗堡里;一等功臣袁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拍摄战斗资料而痉挛成鸡爪状手,付志宏全身一丝不挂被烧的焦黑……
这一夜,史正德的幻觉里,总觉得他们似乎有的在动,走到旁边一摸,全身冰凉,不一会,似乎又听到有的在呻吟,走过去查看,只听到自己在心里哽噎。这一夜,他一遍又一遍的呼唤着他们的名字,期待有人给他最微弱的回答。这一夜,他不停的给他们哼唱着“血染的风采”,还有一等功臣郑武军烈士填词的“等到凯旋的那一天”。这一夜,他既期盼天快点发亮,战友们能早点“回家”,又希望夜再长些,再长些,让自己和他们多待一回儿。这一夜,是史正德最为刻骨铭心的一夜……
时至今日,史正德在梦里常惊喜的与他们苟然相遇。史正德说:“这一夜,是我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情感的这一夜……”
这21位在“1.7”战斗中牺牲的烈士是:“钢铁战士”董永安(甘肃文县);一等功臣马占福(青海大通);一等功臣郑武军(陕西西安);一等功臣刘志强(陕西延安);一等功臣徐 明(甘肃临泽);一等功臣付志宏(四川古蔺);一等功臣王新华(江苏南通);一等功臣袁 熙(甘肃庆阳);一等功臣李 斌(陕西西安);一等功臣严树军(江苏南通);一等功臣连开耀(陕西澄城);一等功臣师永军(陕西楡林);二等功臣徐开军(甘肃古浪);二等功臣包双全(甘肃迭部);二等功臣张榜群(陕西 洛南);二等功臣李秋平(甘肃文县);二等功臣张卫军(陕西西安);二等功臣 郗文华(甘肃兰州);二等功臣张文年(宁夏隆德);三等功臣周兆平。
时任417团团长刘亚苏宣读战斗命令
刘亚苏团长(左一)向师首长汇报战斗情况
摄影干事袁熙烈士出击前留下的影像
帅气的马占福与战友们在出征前留影
战斗誓师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