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一战。
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却要带兵走出国门对外作战,并且敌人还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尽管毛主席一直力主出兵朝鲜,但大多数人都持反对意见,理由就是新中国才成立一年,我军的武器装备与美军有着巨大的差距。
这对于毛主席麾下的战将来说也是一次艰巨的任务。谁能担此重任呢?领兵入朝的人选过程也与决定出兵的决策一样颇为曲折,毛主席对于入朝部队最高指挥员的选择尤为慎重,为此甚至将东北边防军司令员的位置空缺,等了粟裕三个月。
但粟裕由于有病在身,无法领兵打仗,这时粟裕的老上司,已经转入地方工作的陈毅主动“投笔请缨”,对毛主席明确表示自己可以穿上军装去朝鲜作战。陈毅支持出兵的态度得到了毛主席的欣赏,但他的主动请缨却被毛主席拒绝了。
今天博览历史就来带大家一起了解抗美援朝,陈毅主动请战,为何遭到毛主席的拒绝。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点个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文章,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主动请缨 陈粟之情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了,这场发生在新中国家门口的战争必然地影响到新中国的国家安全。此时的新中国急需要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国家建设,中国人民也以万倍的热情投入到了经济建设当中,既要抚平百年来旧中国的战争创伤、落后贫困,又要打下新中国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这一任务并不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8年革命事业轻松,这是一场更艰巨、漫长、曲折的革命。
毛主席在1949年即将取得中国革命胜利时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
当揭开中国革命的28年序幕,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首个“更值得骄傲”的成就,则非抗美援朝战争莫属。
通过“流血的革命”而建立起的新中国只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奏,1950年的中国国内还需要不断清除国民党残余力量,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中。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令一些领导人在出兵援朝问题上一时模糊了方向。
1950年6月26日,美国在调动其驻守在日本的空军和海军支持韩国作战外,还派遣了其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在朝鲜战争的最初阶段,朝鲜军队节节胜利的情况下,毛主席观察局势发展,就得出了这场战争不会轻易结束,甚至战火会烧到中国的判断,于是在军事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作未雨绸缪之计。
7月13日,中央军委拟定《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的正式文件,决定召集25.5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毛主席当天即批示“同意,照此执行。”
在8月4日,毛主席又在会议上提出,要做好出国作战的准备。毛主席说“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的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适当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
毛主席以他一贯的高瞻远瞩,为之后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定下了基调。但其他领导人却多数反对出兵,如今我们已然得知出兵援朝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打出了未来70余年的和平,但在彼时,面对复杂未知的时局,武器装备落后的志愿军与先进装备的美军作战,谁也不敢保证志愿军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这些反对出兵的人理由听起来也很切实。一是新中国百废待兴,经济建设摆在首位。中国先是经历14年抗日战争,又打了三年解放战争,急需要休养生息,不宜再打仗。二是我军打日寇有信心,打国民党军也有把握,但跟美军较量,心里没底。一旦打输,后果不堪设想。
总结起来就是从局势来看敌强我弱,因此“攘外必先安内”,扫清国民党残余势力,恢复经济建设,解决内部矛盾显然更为实际。但这些理由都一一被毛主席反驳了。
毛主席表示抗美援朝不得不打,一是新中国刚刚诞生,就遭到了美国的全面围堵,此时美国已经插手台湾问题,南部的越南、北部的朝鲜都在爆发战争,就好比美国将三把尖刀分别插在了中国的头上、腰部、脚下。为了避免新中国未来恶劣的地缘政治环境,现在必须打破困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二是为了从苏联获取援助,经济建设想要更快,就需要有外国的援助,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急需经济援助,因此抗美援朝可以得到苏联更多的经济援助,帮中国进行工业建设。
三是为了向世界证明新中国的实力,新中国刚刚成立就面临美国的挑衅欺辱,如果这次妥协,那么美国必定会认为新中国是软弱可欺的。因此必须通过硬碰硬的战斗,让世人真正看清,中国早已不再是以前的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现实。
在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主席在开幕词的最后铿锵有力地说“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在战场上将这些反动派打败,他们又怎么可能在我们面前发抖呢?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打定了出兵援朝的决策,毛主席不同于其他害怕出兵的人,他在战略上藐视敌人,美国尽管实力强大,但也并非不可战胜,这一仗可以打。而在战术上,毛主席极为慎重地考虑领兵入朝的人选。
由于没有与美军作战且是大兵团作战的先例,毛主席只能从中国革命战争中最接近的解放战争来挑选入朝部队的最高指挥员。
朱老总是解放军的总司令三军之首,且没有直接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历,同时年龄偏大1950年时已经64岁。而贺龙则在解放战争中主要负责西北军区的后勤工作,在1949年11月才指挥一野18兵团配合二野从陕西进军四川战斗,同样也不再适合领兵出征。罗荣桓、聂荣臻擅长的是政治工作,自然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可以说号称毛主席“五虎上将”的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粟裕、林彪五人中,粟裕和林彪在解放战争中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时间更为久一些。
至1949年12月第三野战军发展到了82.5万人,在1950年准备攻台战役时,粟裕直接指挥的最大兵力近65万人,而在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称赞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居首功,同时点名让粟裕准备攻台事宜。足可见毛主席对粟裕的重视。
而由林彪指挥的四野在1948年8月时兵力就达到了70余万人,1950年1月又指挥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部队共150万人,可以说四野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综合实力最强的一支战略机动部队。其火炮、坦克、运输车数量等明显超过其他兄弟部队。在组建东北边防军即中国人民志愿军前身时,抽调的就是原四野的部队。
彭德怀和刘伯承两人在战争尾期指挥过大兵团作战,但兵员数量显然低于50万人。特别是这五人中粟裕被中央军委评价为“尤其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如果粟裕身体好的话,无疑将统帅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0年8月26日,周总理在主持的东北边防军准备工作会议上说明东北边防军暂时不设司令,等迫切需要开战时,再委派指挥员。这个指挥员有可能是粟裕,也有可能是林彪。9月3日,毛主席在电报中称林彪、粟裕均有病在身,几个月后可能来,时间是有的。
粟裕身体状况不好,每天头痛难忍,但仍在坚持工作,在得知毛主席点将后,他深感这是毛主席对他的信任,便立即投入到了准备工作当中,他要求华东军区司令部选配指挥部的参谋、通信班子,并要求华东空军调查研究侵朝美军空军的飞机数量和作战能力,并向中央军委建议增调三野九兵团参战。
但不料他的病情日益加重,已经难以坚持工作。粟裕不得不托罗瑞卿带信给毛主席,表明自己的病情。
毛主席看到粟裕的信后立刻回信表示“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粟裕的病情不见好转,无法带兵打仗,毛主席这时犯了难。
此时与粟裕长期共事工作的陈毅挺身而出,主动请缨。
1950年9月,陈毅在北京出席各大军区负责人会议,商讨出兵朝鲜的问题。陈毅对毛主席说:“我如今虽担负地方工作,但只要前线需要,一声令下我马上可以穿上军装去朝鲜作战。”
陈毅明确出兵的态度令毛主席十分欣赏,但是考虑到陈毅的特长在于政治,即使是担任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但实际上的战役指挥也是由粟裕负责的。陈毅在粟裕病重无法领兵的时候,主动请缨,也表明了他与粟裕之间的情谊。
在革命战争时期,“陈不离粟,粟不离陈”就如同毛主席和朱老总的“朱不离毛,毛不离朱”一样脍炙人口。
陈毅和粟裕早在1927年的南昌起义期间就已经相识,彼时陈毅担任第25师73团党代表,粟裕则是起义指挥机关警卫队的班长,这一年粟裕20岁,陈毅26岁。
陈毅投身革命的时间比粟裕要早,在起义军南下遭受挫折,朱老总所率部队独自转战之时,许多战士在这一过程中纷纷打起了退堂鼓,最后整个团级以上的军队干部仅剩朱老总和陈毅两人,就在这个危急时刻,陈毅和朱老总一起站了出来,他给战士们打气“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
粟裕深受鼓舞,他跟随着朱老总来到井冈山,逐渐显露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朱德也发现了粟裕这位年轻好学的小伙子,经常教授其军事知识。
有次朱老总、陈毅带着部队去收麦子,当时朱老总年纪大了,炎热的天气下劳动了一个小时之后就汗流浃背,有人劝朱老总多休息,朱老总却说“没关系,革命就像是接力跑,一棒一棒传下去,我老了,还有粟裕。”
正是在毛主席、朱老总身边不断地学习,粟裕才逐渐学会了带兵打仗。在中央苏区陈毅担任过多项领导职务,而粟裕也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从连长晋升成为了红十军团参谋长。
但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陈毅和粟裕分别带领着部队留在了南方进行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直到1938年,粟裕率领着浙南根据地的游击队和陈毅的部队在皖南汇合,部队重新进行整编为新四军,陈毅和粟裕才开始了并肩作战。
粟裕在抗日战争中打出了一定的名声,在解放战争中被委以重任。陈毅并不善于军事指挥,因此部队具体作战完全交由粟裕负责,陈毅则负责统筹部队支持粟裕工作。粟裕对陈毅也极为尊重,在1948年毛主席决定将陈毅调离华野,由粟裕接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一职时,粟裕请求继续保留陈毅在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职务。
粟裕和陈毅结识于1927年的南昌起义,至1949年两人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合作结束。而在出兵援朝粟裕因病重无法担任职务时,陈毅敢于主动请缨,足以看出陈毅的果敢。但陈毅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相比于战场他更适合在政坛。
最终领兵入朝的重担落在了彭老总的肩上,彭老总不负众望,指挥着英勇的志愿军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本期文章的朋友点赞评论关注支持一下吧,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