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其中大小战斗380多次。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回顾伟大的长征,后人更多把焦点投注在红军的浴血奋战和艰苦卓绝之上,甚少有人去关注这样一个问题:长征中,红军的经费和粮草是怎么解决的?
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这个问题。
01 长征前的经济准备
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任何的战争行为或是军事行动都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前准备。
1934年“广昌保卫战”的失败,让红军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打赢第五次反“围剿”已经是希望渺茫了。为此,红军开始考虑战略转移,并提前进行了大概半年的准备。
准备的第一步是扩军,经过残酷战斗,红军队伍减员严重。无论是进行战略转移还是继续保卫苏区,都需要补充新鲜力量。
1934年5月5日,《斗争》杂志号召“冲破敌人封锁线去恢复和创造新的苏区 ,扩大自己的队伍和创造新的红军 ”。
5月19日,《斗争》杂志再次发布中央的号召,明确“ 5、6、7三个月扩大红军五万的计划 ”。
这一次扩编运动的效果非常显著,最后参加长征的87000多人最后,有一半来自1934年5月之后参军的新兵。
补充兵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即将到来的战略转移做好经济和各项物资的准备。
打仗军事物资消耗最大,我们先来看看红军是如何准备军事物资的。
1934年6月1日,《红色中华》在社论中提到“我们急迫地需要十五万斤的子弹壳 ,十五万斤的锡 ,十五万斤的铜 ,二十五万斤的铁 ,与十万斤的土硝 ”
面对这样一个用量,中央苏区展开了征集军用物品的突击运动。在广泛动员之下,6至8月间 ,整个中央苏区共收集到铜8万多斤,子弹壳 1.82万斤,子弹14.09万发,白硝1.53万斤,这些物资最后统一运往苏区的中央兵工厂。
收到这些物资之后,中央兵工厂开始了加班加点,不断发起 “冲锋劳动”,提高了军需物资的供应。
在长征前,红军部队的装备可以达到“战斗员们都是带着四或六个手榴弹,一支步枪一把刺刀 ,以及很多步枪子弹 。这些 (除枪外 )都是我们自己兵工厂制造的,出发前发来的新家伙。”
除了军事物资之外,红军还筹集到了被毯20680床 ,棉花8.6万余斤,草鞋20万双,备用米袋10万条,并采购了大量的药品。
对于战略转移而言,粮草的供应至关重要。
中央红军怎么筹粮呢?主要办法三个,分别是
1、开展节约运动,号召苏区上下开展“节省三升米运动”。这一波运动得到了75000担的谷子;
2、对地主和富农的粮食进行没收和征发,大约获得粮食65000担;
3、向群众借粮10万担;
截止到8月8日,苏区粮食部部长陈谭秋宣布完成了24万担粮食的动员。而这24万担粮食对于8万多人的大军而言是不够的,随即红军提出在秋收中再借粮60万担。
到了9月30日,60万担的任务也得以完成。
最终,红军在筹粮任务中共动员了68.8万担,收集58万担,共计126.8万担粮食。为长征前期准备了较为稳定的粮食供应。红军长征开始的时候还从这部分粮食中留下了一部分给当地群众。
红军筹粮的同时,经费问题也在同步进行紧张的准备。
当时按照预计,中央下达的任务是在9-11月之间筹款80多万,实际上,苏区财政部通过用挖浮财、提前征收1934年税收、增加钨砂出口的方法完成了这一指标,最终筹款150多万。
同时考虑到转移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性,红军还给战士个人发了一些零用钱,以备不时之需。这些钱有的是纸币,有的是银元,也有一些硬通货。
在这里还要提一下,当时除了红军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各项物资。共产国际也曾经尝试向苏区提供一些经济援助。
然而共产国际的想法其实是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实际,他们是想通过粤军军阀,从广州向红军提供武器弹药等军需物资。
尽管粤军陈济棠部是给红军的突围让了一条路,但是想通过他们为红军提供军事物资,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共产国际这一想法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1934年10月10日,8.6万名红军战士踏上了长征之路,当时他们没有人想到自己将会创造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02 长征过程中的经济来源
虽然中央红军事先做了一定的准备,但是随着长征路途的延伸,出发前所携带的物资被逐步消耗,或在战火中损毁。红军势必需要在长征途中进行另外的筹粮筹物。
长征过程中,红军的经济来源可以分为:取之于敌和取之于民
众所周知,红军长征途经的大部分地区都不是苏区,这里的群众对于红军是不了解的,缺乏群众基础。而且这些地区经济比之苏区更为落后,因此红军长征过程中是以取之于敌为主,取之于民为辅。
1934年11月19日晚,红军攻占湖南蓝山县,从县政府仓库中没收了5000多块银元和10多斤黄金,并且缴获了一批军装和被服。
1935年10月7日 , 红军在青山嘴全歼被誉为王牌的东北军骑兵第七师第十九团 , 共缴获了10 多辆马车的子弹和军装、布匹 , 以及100多匹战马
除了通过打歼灭战的方法从敌人处缴获物资,红军也会通过一些非战斗方式来获取物资。
譬如1935年4月29日,红九军团在打东川的时候。红军就根据东川守军想保存实力的心理,达成和平方式。守军不仅开门迎接红军,还为红军安排食宿和筹粮筹款。
红军还有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就是打土豪,分浮财。
那怎么判断谁是土豪呢?
红军在各级部队设有专门的没收征发委员,并且对于如何判断土豪,如何征收等等的工作程序有较为详细的规定。
在实战中,红军战士也会有一些判断方法。红军会进行事先的摸排和调查,对于土豪的房产数量、牲畜数量,农具数量和生活情况进行核实,确定之后再由专人完成“打土豪、分浮财”的流程。
而且打土豪获得的物资,红军并不是自己全部拿走,也会划出一部分分给当地的穷苦大众。
1936年,红一军团主力攻占茅台后 , 将从土豪那里没收来的粮食、财物和茅台酒 , 除部队留下一部分外 , 全部分给当地贫苦工农群众。
那么,红军又是如何取之于民的呢?
一种是红军在沿途中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并积极展开宣传,逐渐获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当地群众自发地向红军捐钱捐物。
再一种是在途中向当地群众采购和筹借。
红军在沿途会有一定的采购行为,红军采取的是公平买卖。
红军还考虑到苏区货币在其他地方并不流通, 为了不使当地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失 , “为着改善红军与居民的关系,已决定每到一处,以师为单位,由供给机关设临时兑换成,专门兑换居民手中的苏维埃国币”。
如果没有条件设立兑换处的,红军战士禁止用苏区货币,必须采用当地流通的的货币。
遇到情况紧急之时,红军则会留下钱物或字据向群众购买或是商借。红军还专门就此作出过统一的规定。
1935年7月,红军途经松潘恰逢各地收割季节,此时部队也缺粮严重。
红军下发了一系列筹粮通知,明确规定红军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去收割当地人的麦子,而且规定必须先收割土司头人的,实在不行才能收割普通人的麦子。
而且收割普通人的麦子之后,必须将所收数量和原因写于木牌之上,插在田中,当地老百姓可以持木牌向红军收回款项。
漫漫长征路,红军将士正是依靠上述种种方法,严格遵守群众纪律,最终完成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壮举。
而红军将士严明的纪律更是为红军在沿途做了最好的宣传,向更多的群众宣传了革命理想,在更广阔的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正如伟人所说的那样: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本文参考资料
中央红军长征前的军事经济准备
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军事经济工作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红军长征的经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