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4日,开国中将杨国夫病逝于北京。
这一消息当即在北京,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各路将领、高官纷纷到场,在追悼会上诉说着自己对这位老将的不舍与钦佩。
这时,一群老人闯进会场,衣冠笔挺、步履一致。
这些老人一见到杨国夫中将的遗照,步伐就变得杂乱起来。
其中有一个直接小跑着扑倒在杨国夫的灵位前,嚎啕大哭,将会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
当大家知道他们的身份后,纷纷为之所咂舌。
他们居然是日本人!是日本老兵!
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之暴行迄今仍令人发指。而杨国夫是我军将领,对于他的名讳,日军应该闻之丧胆才对。
那么,为何这些日本军人不远千里,前来吊唁开国中将杨国夫?
一、草根出身,毅然从军
这位杨国夫中将原名杨国富,1905年出生在中国安徽霍邱洪家集。
和大多数红军战士一样,他是草根出身,生长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生活困苦。
更为悲惨的是,他幼年时便父母双亡。若不是叔父心善收养了他,可能历史上就会少了一位中将的传说。
常说自古英雄出我辈,杨国夫并没有因为受到幼年时期困苦生活的打击,一蹶不振。
辛勤的他坚信“双手能够成就梦想”,一点一点从基层做起,最终成为了万众敬仰的“开国中将”。
18岁时杨国夫因为接受不了资本家的压榨,选择放弃织纱厂的工作,回乡做了一名雇工。这时他接触到了一个叫“农民协会”的组织,并且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农民协会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组织,也是农民运动时打击封建势力的主体力量。
杨国夫在农协中,感受到了共产主义伟大的核心思想,并于192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于次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之后,杨国夫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随着红军一同经历了反围剿、西征入川、长征等一系列事件。
直到1935年6月,30岁的杨国夫已经是红军第一军团陕甘支队第二纵队第11大队队长,之后又升任为红军第一军团第4师第11团团长兼副团长。
期间,杨国夫在长征途中还留下了一段佳话。
红军为了规避国民党的围剿行动,不得不跨过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草地。
这一片草地实质是高原湿地,也就是泥质沼泽。一路上除了沼泽遍布,还有无数剧毒的蚊虫蛇草,可谓是凶险非常。
一路上杀死的牲口数量不去算,光是牺牲的红军就已经达到了数以万计的程度。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杨国夫带领的红军队伍在全部走过草地后,根据统计只损失了两名士兵!
他这堪称神迹的统帅能力,当时便被登报表扬,并且在史册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这辉煌的一笔之后,杨国夫面临的并不是升官调令。恰恰相反,他居然从一名团长被降为了一名连长。
不过,他之所以降级,是因为当时红军部队在大改编,团级部队都被改成了大队,同时又取消了营级干部。
虽然如此,杨国夫将连长这个职位,做到了和其他连长不同的境界。
杨国夫被降至连长后,对组织没有哪怕是一句怨言,一直勤勤恳恳地完成着一个连长该完成的事务。
正所谓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久而久之杨国夫的能力也悄然被毛泽东发现。
在直罗镇战争中,他成为了红军作战中,唯一一个由主席直接指挥得连长。
二、心怀国家,安定四方。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培养出一批精锐的抗日干部,杨国夫被组织安排前往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
这是杨国夫第一次系统化地参加学习。
杨国夫非常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每天都沉迷在知识的海洋,丝毫不敢浪费自己学习的时间。
一年后,他从抗大毕业,即刻动身前往山东清河平原地区组织,展开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
不负众望,杨国夫在今后的对日战斗中,战功赫赫。
很快,杨国夫升任副司令员,旗下所属是“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和“临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整编的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3支队。
随后,他又被调任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并参与了太和镇、刘家井等对日战斗的指挥。
战争中,杨国夫灵活运用自己在抗大所学知识,调兵遣将、运筹帷幄,总是将关键的部队安置在关键的位置。
他在日军完全没有料想到的时候来一手神兵天降,打得日军措手不及。
身处清河区任职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时,杨国夫奉命开展敌后游击战的组织。此次敌后游击战活动中,杨国夫提出了著名的“抽出铁路地带人手,集中力量坚持平原游击”理论,多次集中人手痛击日军,随后又由整化零,悄然消失。
这样的策略在当时是十分冒险的,因为当时我军的军事力量还不足以与日军正面交锋。
如果在我军集中人手时,受到了日军的埋伏,很可能有着全军覆没的危险。那绝对是灾难级别的意外。
不过所幸,杨国夫对战局的分析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力量,还为今后的游击战术策划提供了先行条件。
用兵如神的杨国夫在战场上,好似极星一样的耀眼。
很快,他就被上级发现、提拨,先是升任山东纵队第3旅副旅长,清河区司令员,后任渤海军区司令员兼第7师师长,更是在抗战胜利后率军挺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师长。
而这一系列升职的背后,有那么一群日本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便是日本战俘。
三、以德报怨,以理服人。
自古以来,兵法便有“围三阙一”一说。
意思是说,如果围城一定要给对方留有突围的通道,以此给敌人留有生的希望,弱化他们拼死反抗的念头。
“优待战俘”政策便是由此受到的灵感,以此给了敌人生的希望,弱化了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杨国夫深谙其道。
杨国夫在抗大进修后,深刻理解了毛泽东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便提出的“优待战俘”政策。
他以身作则,将“优待战俘”在其所领导军队上下贯彻到底。
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杨国夫却让日本战俘真的成为了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本人。
且不说顿顿白米、白面,时不时还能沾点荤腥,能吃到猪肉,还有杨国夫亲自让人宰杀的家禽。
这真的是将“优待战俘”做到了极致。
可是正所谓千人千面,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优待俘虏”的政策。
杨国夫这样的行为,却也让他上级和下属的眼里颇受微词,甚至被人揣测他居心不良,说他长着反骨。
毕竟在那时候的时代背景下,中日民族矛盾已经达到了高潮,把这些日本战俘碎尸万段才是人们想要看到的。
一时间,杨国夫成为了军团中的众矢之的。
谁也没想到的是,杨国夫并没有用任何的言语去替自己解释,而是用行动证明了自己。
战场上,日本军官依然视杨国夫为眼中钉、肉中刺,纷纷欲杀之而后快。
在战场上,杨国夫率部队,不遗余力。
就这样,虽然有些人对“优待俘虏”这一政治决策有所看法,但对于杨国夫却也再无法有所言论。
而在日军俘虏方面,他们对杨国夫等人的态度起初也很是恶劣。
饮食上面绝食抗议,对负责监管的战士也是又打又骂,嘴里高呼着“天皇万岁”、“为天皇效忠”。
这些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本人,不相信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
而且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认为杨国夫对他们这么好一定是另有图谋。
那么,杨国夫的目的是什么呢?
一方面的确是为了让这些日本战俘帮助中国人民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但“优待战俘”策略的另一方面却不仅仅是如此。
毛泽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败类!”
这是毛泽东为一所日本战俘学校的题词。
这所学校的校长正是一名日本人,叫林哲,原名野坂参三。
野坂参三是一名日本共产党员。他深刻认识到,中日战争的关键并不在于两个民族的冲突,而是帝国主义侵略与被侵略国家反侵略的抗争。
尤其当他眼看着日本军人以屠杀民众为乐,而不肯对民众下杀手的日本军人就会受到处罚时,他明白了日本人民真正的敌人。
为此,他专程写信给毛泽东,协助毛泽东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势力。
他于1940年3月,化名林哲到达延安,实地考察研究了半年之久。
接着,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建议中共中央成立一座专门改造日军战俘的学校。
这个提议,正符合了当时中共中央的思想。毛泽东对此,赞赏有加,并将这个学校命名为“日本工农学校”。
尔后,毛泽东便为其题了字。
野坂参三于1942年6月,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从“日本工农学校”选拔了一批反战同盟中的先进分子,在延安建立了“在华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
日后的抗战里,“在华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华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中有不少成员,正是来自于杨国夫所管理的俘虏营。
杨国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特殊服务”,让这些日本俘虏认识到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也让他们认识到了自身参加侵略战争的错误。
为了报答中国人民的以礼相待,也为了表达自身对抗日本军国主义的决心,这些战俘不仅协助杨国夫完成了诸多的日语文件翻译、协助中国军队截获日方情报,还将日方先进设备的使用及制造方法教与中方。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前线战斗、在敌后进行共产主义宣传等协助中方抗日的行为。
这些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比之下,经常传出的英法美等国虐待战俘事件,就显得如此残暴、血腥;俄罗斯更是直接驱使七十万日军战俘,前往西伯利亚成为了廉价的劳工,凡是有人胆敢反抗或是逃跑的,都会化作了白雪下的某一块冻土。
对此,外国媒体曾采访过相关战俘。
他们不相信,中国会采取如此不合常理的俘虏政策,希望从中找到打击中国的舆论开端。
但是听了日本战俘的回答后,他们震撼了。
在日本战俘的口述中,外国媒体发现中国人民居然是将日本战俘以同胞对待,不但衣食无忧,更是有着文化学习。
相比其他国家那种非死即伤的俘虏政策,中国这种对待俘虏的政策可谓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至少,这是那些资本主义国家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政策。
民间也还有着一些关于日本战俘的趣闻。
1945年8月日本作为战败国无条件投降,中国以战胜同盟国的身份,按约定前往越南进行洽谈。
就在驻守在海港的国民党60军部队与已经与日军完成了受降仪式时,一艘插着法国旗帜的船舰居然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里。
60军军长曾泽生当即就意识到了来者不善,下令发出禁行信号。
但是这艘军舰却依然朝着港口驶来,无视中方的开枪警告。
“轰!”一声,该军舰不单单是无视了中方的警告,居然主动朝着中方开炮,拉响了战斗。曾泽生也不是什么软柿子任人这样拿捏,当即就率领国民党60军开始自卫反击。
奈何此次前来本就只为了受降,不论是人员还是军备力量都时奇缺,战斗开始不多久就步入了劣势。
就在曾泽生等人以为就要这样憋屈地落败之时,居然有日本战俘从人群中站了出来,要求加入两军之间的战斗!
他们提议可以使用日军投降时上缴的重型武器。
本是败局已定的战斗在此时发生了质的转变,法国军舰在中日联合的新型军队下落荒而逃,中日交接仪式至此完美收官。
【结语】
不论是协助中方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日本共产主义者,还是在杨国夫陵前悼唁的日本战俘,他们都印证了毛泽东的那句话:
“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败类!”
有一件事那是肯定的:
人民需要的永远不会是战争,他们发自内心地渴望着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