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bang

蒋介石退守台湾的真正原因:是孙中山的遗训,还是李宗仁的逼迫?

bang 2021-09-12 128
蒋介石退守台湾的真正原因:是孙中山的遗训,还是李宗仁的逼迫?摘要: 1949年1月31日,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百万军队土崩瓦解,蒋介石开始考虑退路。4月下旬,蒋介石做出撤守台湾,建立“反攻大陆,复兴党国”基地的决定。在这之前,他即便被逼下野,也没有...

1949年1月31日,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百万军队土崩瓦解,蒋介石开始考虑退路。4月下旬,蒋介石做出撤守台湾,建立“反攻大陆,复兴党国”基地的决定。

在这之前,他即便被逼下野,也没有产生过迁台的想法, 那么,他是什么时候打算去台湾的?让他最终决定撤守台湾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

蒋介石退守台湾的真正原因:是孙中山的遗训,还是李宗仁的逼迫?

台湾岛鸟瞰图

去台原因并非孙中山“遗训”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在江南赖以生存的“半壁江山”失去了最坚固的一道防线。

蒋介石心急如焚,立即在浙江定海举行紧急军事会议。

会上,蒋介石宣布撤守台湾,并称,孙中山先生有“遗训”:外战不出川,内战不出湾。退守台湾,是中山先生的伟大预言和英明决策。

这句话是不是孙中山说的不得而知,却很好地成为蒋介石退守台湾的一个理由。

此后,他为国民党撤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先是将国民党海空军主力南迁,把经营的重点从长江沿线转移到上海、福建沿海及西南地区。

又于1948年12月24日,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省党部主任委员,蒋经国为省党部主任委员。

至此,好像一切都在遵循孙中山的“遗训”做着部署,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所谓中山先生的“遗训”,并非蒋介石唯一的退路。

蒋介石退守台湾的真正原因:是孙中山的遗训,还是李宗仁的逼迫?

在做出撤守台湾的决定之前,他其实还有多个打算:

第一,国民党政府和军队迁移到西康,建立以西南广大地区为依托,以西昌为中心的所谓根据地,伺机反扑;

第二,撤退到海南岛,以该岛为中心,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凭借,坚守待势;

第三,以台湾为最后的存身之地。

并且,早在三大战役还没结束的1月17日,蒋介石写信给妻子宋美齡,还表示“政府绝不迁台,兄亦不即刻赴台。”

信寄到了美国,此时的宋美齡正在积极争取美国的援助,试图借助外力对共产党进行最后反击。

2月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近日关于迁都与政府裁员一事,谣诼[zhuó]纷纭,人心动荡,致公务员与社会皆呈紊乱不安之状,乃由行政院院会决议,表明决不迁都,以辟谣言。”

即便南京被解放军解放,蒋介石离开溪口时给宋美齡的电报中,他仍未想过离开:

“南京国民党军全部已于今晨撤退,但上海准备固守,绝不放弃。”

在他心里,江南是他的家,这样狼狈离开,实在是不甘心。

蒋介石退守台湾的真正原因:是孙中山的遗训,还是李宗仁的逼迫?

当然,他还没有固执到孤注一掷的程度,对战争的部署是多方面考虑了的:

为固守南京,他打造了长江防线,试图以长江为界,与共产党形成南北分立的局面。

蒋介石在长江防线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从几个数字就可以看出来:

防线上共构筑各种永久工事约5800个,正面上来看,大约每公里有15个之多。

所有工事均用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其坚固程度让人咋舌:

工事顶盖和墙壁最厚的有3.5米厚,装甲塔堡用了300毫米厚的铁板,能经得住两发420毫米炮弹的直接打击。

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多公里的长江沿线,共部署115个师70余万人。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和江防舰队100多艘舰艇,日夜沿江巡弋,空军4个大队也随时整装待命。

但是,蒋介石和他的将领们认为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也并非蒋的全部依托,作为一名军事指挥者,他自然有多种打算。

他的计划是:一旦长江防线被突破,则全力守上海,上海再失守,则将重心转移到广州、重庆及台湾。

蒋介石退守台湾的真正原因:是孙中山的遗训,还是李宗仁的逼迫?

台北市自由广场

蒋介石心里未必不明白,以长江为界与共产党分而治之,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退守上海、广州或重庆,也是权宜之计,只有台湾才能给国民党提供最后的保障。毕竟台海两岸还隔着一条几百公里宽的海峡。

因此,台湾成为蒋介石最重视的地区之一。

1949年4月底,蒋介石作出去台湾的决定;整个国民政府迁台的决定,则是5月份在定海的军事会议作出的;5月16日,国民党中央会议上再度重审了政府迁台的决定。

这在蒋经国的日记中也有体现:

“此时中枢无主,江南半壁业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父亲决计去台,重振革命大业。”

5月18日,国民政府简化了入台手续,大批军政机关人员陆续迁台。

由此可以看出,迁台固然是蒋介石计划的一部分,但最终去台则是时局变迁的结果。

于他来说,退守海岛,确实是无奈之举。

蒋介石退守台湾的真正原因:是孙中山的遗训,还是李宗仁的逼迫?

台北故宫博物院

蒋经国、陈诚等人建议去台湾

其实,迁台之前,蒋介石就很看好它:

1946年10月21日,蒋介石与夫人到台湾一游,认为“台湾尚未被共党史分子所渗透,可视为一片净土。”

作为我国沿海最大的一座岛屿,台湾气候宜人,物产丰盈,矿藏资源也极为丰富。加上在日本的长期占领下,台湾经济脱离大陆独立存在,自成系统。

尤其是100多公里宽的台湾海峡,成为阻隔“共军”解放台湾的一条天堑。

因此,蒋经国、陈诚、陶希圣、张其昀等人纷纷建议蒋介石去台湾。

1949年3月24、25日,陈诚到溪口向蒋介石汇报台湾的情形,建议蒋去台湾。

国共谈判无果,中共渡江后,4月29日,陈诚再次电蒋,请其早日进驻台湾。

5月15日又电:“乞钧座径飞台北,一切不必顾虑。”

5月17日,蒋介石即飞抵澎湖县马公市。

蒋介石退守台湾的真正原因:是孙中山的遗训,还是李宗仁的逼迫?

蒋介石、陈诚

至于蒋经国,自蒋介石下野后,他一直长侍左右,代蒋处理一些重大问题,对台湾也有相当的了解。

他曾建议蒋出国至加拿大,局势危险之际,也曾向蒋建议迁台。

曾揭露汪日秘约的陶希圣向蒋建议说:“台湾以海洋为基地,英美是海权国家,因此台湾可与太平洋对面的美国打交道,大有可为。”

著名地理学家张其昀则从地理的角度建议蒋介石迁台:

“其一,台湾海峡能阻止没有海军、空军的共军的乘胜追击;其二,台湾土地利用率高,粮食农产品能满足军民所需。

“岛内交通便利,有工业基础,有利于经济发展,军事上易上防守……”

以上这些建议,对蒋介石迁台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

蒋介石退守台湾的真正原因:是孙中山的遗训,还是李宗仁的逼迫?

李宗仁再三逼蒋出国成为最根本的原因

三大战役中,国民党一败再败,李宗仁对蒋介石在国内操控政局耿耿于怀,二人隔阂日益加深。他让黄启汉转达意见:有蒋在国内,有碍和谈,促其出国。

1949年3月8日,南京《救国日报》也发表了“蒋不出国,则救国无望”的文章,表达了李宗仁对蒋介石的不满。

甚至连张治中也建议蒋介石出国,认为:

一、可避免成为攻讦目标;

二、卸去和战失败之责任;

三、使国军将领减少依赖心理;

四、可增长见闻;

…………

蒋介石退守台湾的真正原因:是孙中山的遗训,还是李宗仁的逼迫?

左起:李宗仁、蒋介石、白崇禧

他建议蒋介石“及时痛下决心,毅然放下一切暂时出国。”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逼迫,蒋介石的态度与其下野时却有不同,一再表示:

“他们逼我下野可以,要我亡命就不可以。”

蒋经国在日记是则记载了蒋介石那段时间的凄惶:

4月间,父亲在上海支撑危局,谁知李宗仁竟写了一封信来,要求父亲离开上海。

父亲离开上海的时候,并没有说出要到的目的地,座舰到达舟山,也没登岸,只是到附近的许多小岛上去视察。

前后在海上漂泊了10天,真是乾坤万里,沧海茫茫,处着这样逆境、绝境,无论谁都要心灰意冷、走投无路的父亲……

父亲的内心沉痛,是不难想象的,因此用坚决的态度, 给李宗仁复信,大意是说,“你要求我出国,这是办不到的,因为我不是军阀,至于要求我不管政事,这是可以答应的,明天起我就可以不管。”

蒋介石退守台湾的真正原因:是孙中山的遗训,还是李宗仁的逼迫?

蒋介石与李宗仁

从以上可以看出,李宗仁的要挟的确起了作用,蒋介石在回信给他的第二天就离开上海,先到了定海及附近群岛视察,后经马公抵达台湾。

总之,国共谈判失败后,蒋介石已产生迁台之念;中共渡江又使上海危机重重;李宗仁的一再进逼更是雪上加霜,让蒋介石最终痛下决心,退守台湾。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