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bang

首次授衔遇难题,3000名红军何处去,主席霸气敲定“红军不下校”

bang 2021-09-12 142
首次授衔遇难题,3000名红军何处去,主席霸气敲定“红军不下校”摘要: 1955年首次授衔准备工作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按照军衔的评定标准,当时有3000名受过伤、文化水平较低以及现任职务较低,导致他们评选为校官的条件不够,毛主席和周总理知道此事之后,便随...

1955年首次授衔准备工作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按照军衔的评定标准,当时有3000名受过伤、文化水平较低以及现任职务较低,导致他们评选为校官的条件不够,毛主席和周总理知道此事之后,便随即下达指令,将这些老红军一律授予少校军衔。

首次授衔遇难题,3000名红军何处去,主席霸气敲定“红军不下校”

谈起中国军人,热血、责任、不怕苦、不畏艰难,他们是一群为了国家敢于献身的革命战士,不管你身在何处,不管你遇到何种战乱,中国军人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战场,将中国人民带回祖国,有他们的存在中国便是一方净土,和平且安心!

1955年首次授衔仪式上,中国军人有了正规的军衔评定标准,受苏联军队体系的影响,我国领导人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第六次会议中,确定了我军所采用的军衔体制。

军衔设立了6等19级,元帅分为两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元帅;将官有四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也有四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以及尉官四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最后军士分为三级:上士、中士、下士;士兵有两级分别是上等兵和列兵。

从此中国军队越来越正规化,不再像之前一样被其他国家轻视,中国军人是中国的门面,英武的站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之上,庄严且神圣!

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国出了位伟大的领导人毛主席,让过去的旧中国逐渐焕然一新;同时中国军人也渐渐成为了世界的热点话题:中国军人的血性、中国军人的职责、中国军队的纪律以及中国军人的团结,不断的冲击着世界人民的认知。

首次授衔遇难题,3000名红军何处去,主席霸气敲定“红军不下校”

现在的中国军人是自1927年开始,便逐渐建立起的雏形,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起初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支由人民组成的起义军,竟然超越了国民党正规军,将外敌侵略者赶出了中国大地,改变了中国以往的落后面貌。

说起中国军队的雏形,那必然要提起秋收起义,这场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属于自己的旗号,也见证了人民军队第一面军旗的诞生,同样也是伟人毛主席享誉全世界的开端。

自秋收起义之后,全国各地接连不断的都出现了人民起义军的身影,1927年12月11日,一支由工人、农民以及革命士兵组建的起义军,举起了“工农红军”的旗帜,随后1928年中央发布的军事工作大纲,便正式明确了红军的称号,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军都相继按照命令更改成了“红军”。

一说起中国红军,总是会勾起许许多多的回忆,后人谈论最多的也是这支,开启改变之路的人民军队,这支军队标志着中国崛起之路的开端。

首次授衔遇难题,3000名红军何处去,主席霸气敲定“红军不下校”

在中国首次的授衔仪式上,红军的授衔却成为了一个难题。中国红军是我国第一支武装力量,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限制,参军人员年龄大多都比较小,随着战争的惨烈,战死于沙场的红军战士也不在少数,顽强存活下的红军战士,又接连在之后的革命道路上奉献着自己的才能和生命。在新中国逐渐安稳之际,他们的奉献究竟能得到什么样的评定呢?

而第一次大规模的贡献评定,就是1955年的授衔仪式,在这场授衔仪式上,众多中国军人,不论是以往的红军还是当时的解放军,都根据以往的历史功绩等各方面给予了相应的表彰。

有人认为1955年的授衔一事是“论功行赏”,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军队本就是自发组成的队伍,大家都是拥有着共同思想的革命者。并不存在邀功争功一事,大家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保家卫国,建立新中国。

首次授衔遇难题,3000名红军何处去,主席霸气敲定“红军不下校”

1955年的授衔仪式,是军队发展的必经之路,它不是为了论功行赏,而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加正规的军队,是国家和人民给予守卫者的肯定。

并且1955年并不是我党首次提出授衔的决定,这种想法自战争期间便一直存在,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才在1955年之际做了统一的安排。

授予军人军衔,并不是为军人所做的贡献做表面的“论资排辈”,而是为了确立军人在军队中的地位,利于军队的管理与指挥,同时给为国家付出的军人一种荣誉,奖章勋章的发布,是对革命战士建立功勋的表彰。同时表达了党和国家对军人的关怀,鼓励广大军人上进,激发军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对于军队建设的推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军就进行过几次授衔,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期间,中央领导人也组织讨论过军衔的事情,但由于军队人数众多,只能针对少部分表现突出的将领予以简单授衔,其中又有国民党军队的参与,导致在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之后,遂又取消了一些授衔。

当时战事紧张,授衔之事并没有细致全面地进行评定,所以在国家逐渐和平稳定的时候,才开始细致地组织了授衔活动。

首次授衔遇难题,3000名红军何处去,主席霸气敲定“红军不下校”

军队的军衔制度,是我国人民军队迈向现代化正规化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既是军事指挥中所具备的需求,也是世界各国军队通行的惯例。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开始逐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切“内忧外患”难题逐渐消失的新中国,对于军队的管理安排便成为了重点,于是在1955年逐渐开展了授衔仪式的工作。

第一次的授衔准备工作很是繁重,“万事开头难!”在准备期间就遇到了不少的麻烦,虽然最终确立了明确的军衔制度、评选标准、参选人员以及授衔时间等等,但是由于授衔人员过多,甚至还有归侨将军和外籍将军,所以许多细节问题总是难以确定。

其中就包含授衔人员的最终确定,以及给予红军的授衔两大瞩目难题。

军衔的评定需要根据战士的参军资历,所立战功,所作贡献,以及现在所拥有的职级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细致综合的评定考量,根据最终综合测评给予最准确的军衔分配。

首次授衔遇难题,3000名红军何处去,主席霸气敲定“红军不下校”

当时设定的元帅军衔有两级,而最高级别的大元帅,自然毫无异议地给予了毛主席。毛主席作为军队的最高领导者,加上其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自红军建立之初便一直参与领导战役,多次战役中反败为胜,多次挽救紧迫局势,最终成立新中国,方方面面都做到了最优,最高军衔必然非毛主席莫属。

对于毛主席授予大元帅军衔,任何人都没有任何异议,但毛主席本人却不断拒绝,不接受大元帅的授衔。毛主席拒绝大元帅之衔,在中央高层各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随后就此事也曾展开了讨论,各界人士纷纷抒发自己的意见,都认为大元帅的军衔必定是毛主席的,而且其他国家大元帅的军衔,也是给予了他们国家的领导人。最典型的实例就是苏联的领导人斯大林,就拥有着最高的军衔。

首次授衔遇难题,3000名红军何处去,主席霸气敲定“红军不下校”

如果最高军衔不给毛主席,那又有谁有能力接下这个军衔呢?对此一位民主人士便直白地说道:“我们人大作了决定,毛主席也没有办法,必须要接受的嘛”。

主持会议的刘少奇同志听后,随即便笑了笑说:“人大可以作决定,但他是国家主席,要他签署命令才行啊”。

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最后如果毛主席就是不同意当这个大元帅,那人大做的决定还是没用,最后的决策人是毛主席,他要是不当,谁也没有权利强制安在毛主席身上。在会人员听后,觉得也是这个道理,一时间只能再次陷入争论当中。

但是争论来争论去却还是没有一个结果,刘少奇只能作罢,于是说:“你们平常不是都可以经常见到毛主席吗?你们可以去试试当面去说服他,争取他的同意,现在我们先不作最终的决定。”

首次授衔遇难题,3000名红军何处去,主席霸气敲定“红军不下校”

针对毛主席不当大元帅的事情,还专门组织了一场讨论会,由此看来,毛主席不当大元帅的决定是非常坚定的,那毛主席为什么就是不接受大元帅军衔呢?

这场讨论便在“不作最终决定”的决定下就此结束了,之后又过了几天,中共中央再次举行了一次讨论,这次的讨论内容,重点是放在了授衔元帅军衔的事情,最终人选的敲定还是需要大家都认同的。

在这次会议中,毛主席也说出了自己拒绝大元帅军衔的原因,毛主席说到“众位领导人对于评衔一事操劳很多,很是辛苦!对于大元帅的军衔我就不要了,如果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那多不舒服呀!到群众中去讲话也不方便呀”。

听了毛主席这番话,在座的领导人暂时没了反应,随后毛主席也开玩笑的问道刘少奇,说“你也在军队中工作过,你也应该评个元帅”。

刘少奇同志回复说:“不要不要,我已经不在军队工作了,还是不参与了”。

毛主席做了个表率,已经拒绝了大元帅的军衔,其他领导人其实也是一样的想法,也都纷纷拒绝了评衔,表示自己已经不在军队工作了,不需要参与评选。

随后周总理、邓公等人都表示他们不需要参与评选,这样下来,再也没有人去纠结毛主席不评衔的事情,毛主席的反问,让大家都站在被授衔人员的角度进行了思考,也就更好理解毛主席这样做的原因。

首次授衔遇难题,3000名红军何处去,主席霸气敲定“红军不下校”

其实按照中央的决定,已经到地方参与工作的部队干部人员,在原则上是不授予军衔的,但是结合现实因素以及历史情况,有些到地方工作的领导人,既参与了军队军事工作,又担任着其他政府和党务的工作,虽然没有在军队直接任职,但结合工作内容,倒也可以参与授衔或者不授衔。

中央的领导人聚在一起,皆是为了新中国的发展与富强,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他们是人民和军队的服务人员,毛主席不当大元帅,也让领导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授衔的内在意义。

军队人员众多,优秀的战士也比比皆是,但是授衔总要有个名额限制,优秀的人总会被更优秀的人替代,中央领导人纷纷表示不授衔,这也算是让更多将领有了机会,如此看来,毛主席不接受授衔的做法,也是有众多考量的。

随后初定的授衔名单已经列举出来,大部分将领知道自己的军衔之后,纷纷开始向毛主席写信,请求降衔和让衔。

首次授衔遇难题,3000名红军何处去,主席霸气敲定“红军不下校”

但其中也有自恃功高之人,错误的认为评衔是一种论功行赏的事情,对这评衔之事期望值过高,对自己的认定也比较高,但当知道所评定的军衔不似自己内心所期待的那样,于是便有人感到委屈不平,甚至还向有关军委领导提交了意见。

毛主席知道后,也是不太高兴,带有无奈的叹息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因为没有到授衔的时候”。

这些评选名单,是经过中央领导人多方面考究,反复权衡,又多次进行调整修改,一步一步按规定选定的名单,如果因为个人思想随意可以进行更改的话,这场评选也就没有了意义。

于是毛主席并没有接受任何人的让帅让衔等意见,对于一些“思想执拗”非要让帅的老将领,便展开了各种沟通疏导工作,随后他们的思想也逐渐开始有了转变,接受了安排。

在众多的授衔将领中,有被选上的自然也会有不足而落选的,其中便有一批特殊的人员评定陷入了难题,那就是最早的红军战士。

首次授衔遇难题,3000名红军何处去,主席霸气敲定“红军不下校”

起初人民起义军人员的参与并没有太多的局限,只要是拥有共同的革命思想,共同的奋斗方向就可以加入进来,再加上以前的旧中国,很多贫穷人家并不注重教育,很多人并没有上学的经历,还有一些老红军自十几岁时便参与了进来,自然没有了学习进修的机会。

由于思想的解放,人们逐渐发现了教育的重要性,许多人开始注重学习,注重文凭,而对于正在发展的新中国,自然也逐渐开始注重学识。

授衔参与人员中,有3000名红军战士,自小就跟随部队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动荡不安的战场前线,哪里会有机会走进课堂,这也致使3000名红军过不了文化审核这一关。

自1927年开始,红军的队伍便逐渐开始组建起来,他们经历过两万五千里的艰难长征路,爬过草地,越过雪山,吃尽苦头,又在今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有出色的表现,如果只单单因一个文化不符而失去军衔的评定,实在是有些难以接受。

首次授衔遇难题,3000名红军何处去,主席霸气敲定“红军不下校”

毛主席接到这一报告,也明白评衔之事不能一刀切,虽然规矩立在那里,但规矩也是人制定的。于是毛主席便给予了五个字的特批,也就是“红军不下校”。

意思就是我国的老红军战士都不能低于少校的军衔,这让自小便离家的战士们,多少都获得了一丝安慰。

对于毛主席这一决定,全军和全党都没有任何异议,于是1955年的授衔名单中,便多出了3000名红军少校。

1955年的首次授衔仪式,在中南海举行,典礼会场布置的庄重且朴素,在奏响的中国国歌下,授衔仪式逐渐步入进程。

当天下午五点整,毛主席以及各个中央领导人走入了会场,在热烈掌声的烘托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正式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在他高昂且极具激情的嗓音之下,在雷鸣般的掌声之下,毛主席站起了身,亲手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军令状,一一授予给了在场的元帅们。

这场授衔仪式结束之后,伴着柔和的晚风,伴着欢声笑语,伴着迷人夜色,大家一起围在木桌周围,享受着丰富的餐食和美酒,在欢呼声中共同举杯,庆祝幸福时刻的来临和延续。

首次授衔遇难题,3000名红军何处去,主席霸气敲定“红军不下校”

这次的授衔仪式是在10月1日国庆节进行的,许多战士并未能到场参与授衔,于是在国庆过后,各大军区的授衔活动也陆陆续续的展开了。

由于授衔人员较多,所以授衔仪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还有在国外举行的授衔仪式。

当时新中国正在稳步发展,军人的学习渠道也更加广泛,有一些高级将领被指派到国外进行学习和工作,他们无法回国参与授衔仪式,于是便在国外展开了授衔活动。

他们接收到祖国发来的请柬之后,便在规定时间,整理好着装,擦亮了皮鞋,兴奋地换上了中国式军衔服,踏上去往列宁格勒的军官之家,接受了党和国家以及人民授予他们的军衔。

首次授衔遇难题,3000名红军何处去,主席霸气敲定“红军不下校”

中国军人永远是中国人民和国家的“卫士”,保卫着人民的安稳与幸福,保卫着国家的和平与富强。他们的腰杆笔直,他们的胸襟宽广结实,他们的背脊宽阔可靠,他们是将陷于危险的人民拯救出来的英雄,也是在任何国家都可能出现,带着中国人民回家的指路人。中国军人是最帅的英雄。


篇幅较长,感谢您耐心观看,创作不易,您的支持是我们创作最大的动力,喜欢不要忘记点个关注,如有任何意见欢迎评论区留言探讨。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