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24日,成昆铁路云南黑井隧道正在紧张的施工中,担任隧道施工任务的是铁道兵8师36团4营,而其中的17连四排都在一个工段紧张工作,当时四排有三个班,分别是13班、14班和15班。14、15两个班是木工班,13班的任务是排里的机动队,也就是说根据工作需要,随时机动调整工作。
晚上,团部下达命令,让部分战友去看电影放松一下,隧道里只留下13班值班。
13班的班长正在和全班战友做扩边墙的工作,所谓扩边墙,就是扩大混凝土边墙的厚度。战士们正在紧张地用钢钎、铁镐把突出的岩石刨掉。战友们正埋头干活的时候,他们的排长赵锦坤突然走进隧道,对13班班长说:“你们班暂时不要扩边墙了,今天翻斗车通过的时候,支撑排架晃得厉害,你们就先加固支撑排架吧。”13班班长急忙招呼大家来加固支撑排架。
赵排长还找到当时正在指挥施工的营指导员罗喜,向他报告了险情,罗指导员马上派袁运重技术员前往出险情的地段,打算查看之后,研究解决方案。
此时的13班班长正带领全班战友给支撑排架增加楔子,来加固支撑排架。但就在大家紧张作业的时候,突然听到轰隆一声闷响,长达20米的排架带着上面的岩石一起落下,隧道里激起一阵烟尘,照明灯瞬间熄灭,整个隧道一片漆黑。
这样突然的险情,排架下面的战士根本来不及躲闪。一部分战友被压在了下面。没有压在下面的战士们抓紧拼命抢救战友,他们还派出一个战士到外面去求援。
经过紧张的抢救,被压在下面的7名战友都被救出,其中13班班长伤势最重,最后不治牺牲。这位13班班长是谁,他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1、熊汉俊烈士其人
这位牺牲的13班班长名叫熊汉俊,是江西省樟树人,他出生于1944年,牺牲的时候,只有21岁。
小时候,他的家乡有一条铁路经过,他曾经梦想为我们的国家修建铁路。1963年3月,他参加了解放军,巧的是他参加的是铁道兵8707部队,这样他就可以圆他小时候的梦想了。
当时我们的国家正在进行大规模的铁路建设,35万铁道兵战士参加了各地的铁路建设,熊汉俊有幸参加了成昆铁路的施工。
熊汉俊身高1.70米,身材偏瘦,但他长着一副机灵相。他不是那种高大威武的身材,但是他却有使不完的力气,部队里只要有脏活、累活、苦活他都抢着干,只要是上级安排的工作,他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他干起活来可以说既不偷工减料,也不偷奸耍滑。他靠着踏实的作风和聪明劲,入伍两年就被提拔为13班的班长。
他们的部队进入云南参加成昆铁路建设,成昆铁路的建设是出了名的难度大。因为沿线多山,地质条件复杂,工作辛苦还是小事,因为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很多战士受伤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据统计,每修一公里的铁路,就要牺牲一名战士,这个代价是非常高的。
熊汉俊和战友们自从进入建设工地,就没有怕过累,也没有怕过牺牲。在运输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他带领本班战友,硬是用肩膀把各种建设材料搬运到山上。
修建隧道的时候,因为地质条件复杂,岩层松软,施工的时候必须分外谨慎。而爆破也必须采取浅炮眼、多炮眼和小药量的方式进行爆破。
尽管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但是在修建黑井隧道的时候,还是出现了险情,熊汉俊不幸被压在了坍塌的岩石下面,壮烈牺牲。
2、失实报道误导公众
熊汉俊烈士原本是牺牲在黑井隧道的修建过程中,但是后来却出现了一些失实的报道。
2009年,《中国军网》上发布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武警云南总队某中队深山守桥三十年》,其中有这样的内容:“在浇灌7号桥墩时,一位年仅19岁的铁道兵战士由于疲劳过度,不慎跌入了30米深的桥墩柱心里。无论当时的硬件设施还是医疗条件,都无法和现在相比,没有先进的救援设施,即使是救出了这个战士,山上没有路,也不能及时地把这个小战士送到医院进行救治。他的遗体没有取出来,于是在一位将军的主持下,全师官兵围在桥墩下,向这位战友敬了最后一个军礼,然后战友们满眼饱含泪水地用水泥将大桥紧紧地浇铸在了一起。”“每一次传统教育,武警二支队的官兵们都会举起右手面对7号桥墩庄严宣誓:“请放心,我们会牢记忠诚、不辱使命、为祖国守好大桥,为大桥奉献青春!” 这篇文章提到的烈士就是熊汉俊。
这篇文章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反响,很多网站纷纷转载了这篇文章,而且很多网站还添油加醋作了一些想象和发挥,写了新的文章。有的文章还想象出这样的情节,说熊汉俊烈士牺牲前对战友说:“大桥修好之后告诉我!”还有的文章写火车经过时都要鸣笛纪念他,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对这类的文章,很多读者是深信不疑的,甚至连很多当年的铁道兵战士也相信了。有的战士自费到云南的铁道兵烈士陵园去扫墓,有的战士听说熊汉俊被埋到了桥墩里,还专门请一位老将军题写了“汉俊之桥”,打算在大田箐大桥旁边立碑,他们还在浙江的战友们中间开展募捐,征集立碑的费用。
有的驴友看过这类报道之后,路过大田箐大桥的时候,还摆上酒和香烟,用来祭奠熊汉俊。
但是有人也对这类报道提出质疑,特别是一位原36团5连的一位班长许钧华,他因为也是当年参加了成昆铁路的建设,亲历了很多艰苦的建设过程,他对报道中的很多细节提出质疑。
比如关于熊汉俊掉到30米深的桥墩一说,许钧华就提出了质疑,他说,当时浇筑桥墩不是一次把30米的桥墩浇筑成型,而是一节一节的往上浇筑,也就是说每次浇筑4到5米,30米的桥墩需要好几次才能完成。并且混凝土的凝固也不是瞬间完成,而是需要十多个小时,如果加入速凝剂也还需要十多分钟的时间。也就是说即使发生战士掉到浇注的水泥中,也有足够的时间把他救出,甚至他也完全可以自救。
特别是在作业面上还有战士负责捣固,即使有人不小心从上面掉下来了,下面作业面上的战友完全可以对他进行施救,根本不会造成把战友浇筑到桥墩里去的后果。这样说的人对桥梁建设过程绝对是个外行,而事实上发表在中国军网上的那篇文章的作者就是一位武警战士。
也就是说,许钧华从情理和逻辑上否定了那种说法。
3、同连队战友怎么说
许钧华是个爱较真的人,单纯从情理上否定那种说法可能说服不了所有人,于是他就进行了正面的调查。因为熊汉俊的牺牲毕竟是一件大事,部队的战友有很多当事人,他就从熊汉俊的同连队,同排、同班的战友开始调查。
他找到了熊汉俊所在四排排长赵锦坤,找到了同一排14班的班长胡士良。因为在铁路建设施工的时候,同一排的战友都是在一起工作的。
这样赵锦坤和胡士良就提供了熊汉俊烈士牺牲时的真实情况。
正像本文开头描写的一样,熊汉俊是在云南黑井隧道施工时牺牲的。当时的确切情况是这样的:
熊汉俊所在的整个四排都在黑井隧道同一个工段施工。14班和15班是木工班,负责竖立排架和拱圈,同时负责混凝土模板的制作。而13班则是一个机动班,哪里需要去哪里,哪里缺人就顶上。
当时他们排所在的36团第四营都在黑井隧道作业,全营官兵斗志昂扬,战友们在地质条件恶劣、技术条件差的情况下,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克服了无数困难,创造了每月成洞100米的好成绩。
1965年8月24日,团部安排连队的战士们晚饭后看电影,而当晚该熊汉俊的13班值夜班,吃晚饭的时候,伙房做的是糯米饭,胡士良还对熊汉俊说:“汉俊,你晚上要干重活,多吃一点。”熊汉俊对战友的关心非常感激,笑着答应道:“我会的。”
14班和15班按照连队的安排去看电影,但是排长赵锦坤不放心,因为白天的时候,他发现翻斗车经过的时候,排架抖动得厉害,他不放心,就安排14班班长胡士良带全排战士看电影,他自己却来到了隧道,交代熊汉俊加固一下排架,同时他还向营指导员报告了这一情况。
但是就在熊汉俊和战友们加固排架的过程中,险情发生了,赵锦坤刚从营指导员那里汇报完回来,带着技术员准备研究排架加固问题,赵锦坤和技术员也被压在了排架和岩石下面。当时遇险的战友共有7人。
在场的没有压到岩石下面的战友在紧张地营救遇险兄弟,一名战士火速去搬救兵。这名战士来到看电影的战友们中间,报告了情况,大家立即赶往出事地点。途中,他们拦下了一辆汽车,火速来到出事的隧道里。经过大家的抢险,7名战友都被救了出来。
7名战友都被送到卫生队进行救治,但是熊汉俊伤势最重,最后因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赵锦坤排长当时被砸得昏迷过去,他醒来后,听说熊汉俊牺牲了,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
而胡士良亲自领导战友抢救被埋的兄弟。熊汉俊是他朝夕相处的战友和兄弟,汉俊的牺牲让他夜不能眠。
他带领好几个战友连夜从木工棚里搜集木材给熊汉俊制作灵柩。当战友的遗体运回连队的时候,胡士良亲自给战友整理遗容,他给熊汉俊戴上新军帽,又给汉俊穿上新军装,最后亲自把战友装殓起来。他还亲自带领战士们护送汉俊的灵柩到墓地安葬。
对于亲密战友熊汉俊的牺牲,赵锦坤和胡士良记忆太深刻了,可以说终生难忘。
云南的战友还到36团查找烈士的记载材料,而查到的材料也显示,熊汉俊烈士是在黑井隧道建设中牺牲的。这可以说是对前面两位战友说法的有力佐证。
4、负责安葬烈士的战友怎么说
关于熊汉俊烈士的牺牲,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那就是他的陵墓就在黑井铁道兵烈士陵园里。当然对此有网友有提出质疑说,虽然有烈士的陵墓,那也可能是烈士的衣冠冢,也就是说烈士的遗体并没有安葬在那里。
36团18连连长张金华当时负责全团牺牲战士的安葬,他对网友的质疑做出这样的回答,他说:“我们连负责全团牺牲战友的安葬任务,包括初葬和最后的安葬。初葬的墓地是我负责选定的。烈士陵园也是我们18连负责修建的。烈士的初次埋葬和迁移都是我全程指挥的。”
面对网友的质疑,张金华说:“我们团共有36名烈士,没有一座衣冠冢,全部都有烈士的遗体,对此我用党性作保证。”
至此,熊汉俊烈士的牺牲地点和牺牲原因可以说完全澄清了,关于他被浇筑在桥墩中的不实说法,无论在情理上,还是在事实上都被彻底否定了。
铁道兵,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兵种,几十万将士为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在艰苦的工程建设中,广大将士不仅付出了辛劳,很多战士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些将士们虽然牺牲了,但他们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铁道兵精神。
但是对于这些英雄的宣传报道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负责任的瞎编乱造,不仅是对读者的不尊重,更是对英雄的不尊重。他们的故事已经足够感人,何必再去编造一些经不起推敲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