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月,许世友将军收到一封来自潍县百姓的信,信中沉痛地控诉了国民党军队对潍县百姓的荼毒。老区人民深切地恳请许世友,率部队消灭潍县县城内的所谓“还乡团”,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拯救出来。
看到这封信后的许世友将军怒不可遏,在仔细查看了当前的形势后,他决定重拳捣毁国民党军队在潍县的老巢,为当地的老百姓出一口恶气。
但在发起作战之后,一向骁勇善战的许世友将军却犯了难——潍县这座小县城,他率部整整打了16天,还是没能攻下来。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毫不起眼的小战士站了出来,向他献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心领神会的许世友将军依计行事,解放军果然势如破竹,一个多小时之后潍县城破,红旗插上了这座固若金汤的小城城头。
那么,潍县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令许世友将军如此犯难呢?那位献出奇计的小战士是谁?他所献出的计策又是什么呢?本期内容,为您解密许世友将军与潍县战役的具体细节,带您走进那个战后纷飞的年代。
1948年,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扫尾阶段,国民党部队的颓势早已显现了出来。许世友将军坐镇的山东省,除了济南、青岛以及潍县等城市还在国民党的掌控之中,基本上全部得到解放了。这也就是说,整个山东省,只有鲁中地区还未解放。随着战局的不断深入,解放鲁中、,打通胶东、渤海地区,已经成为了许世友将军的作战重点。
而潍县无疑是鲁中地区的咽喉要塞,它既是经济枢纽也是交通枢纽,自古以来商贾云集、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自汉代开始,潍县就开始修筑高大的城墙,历朝历代更是不断加固,被称之为“鲁中堡垒”。由于此地土壤肥沃且商业发达,一直以来都人烟稠密,解放战争之初县城人口就超过10万。
故而,想要解放鲁中,必定先取潍县。
很显然,蒋介石也深知潍县的重要性。为此,他派遣了国民党第45师师长陈金城驻守潍县,兵力达到了4.7万人之多。这批国民党士兵在潍县县城内大量修筑防御工事,里外多达三层,东西城墙10多公里的范围内,密布着地雷、铁网、陷阱等种种障碍。潍县城墙本来就又高又厚,加上城内设置的大量工事,解放军要想攻下它谈何容易?
许世友将军深知潍县是块难啃的骨头,从古至今,还没有一支军队武力强行攻下过潍县城池。但这座城池哪怕是再难攻打,许世友将军也要带着解放军战士迎难而上。他根据中央的指示,拟定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避免冒失进攻造成重大伤亡。
1948年4月2日,许世友、谭震林率领华东野战军54个团近12万人,兵分两路开始了潍县战役。
其中的22个团,作为助攻的打援部队,切断蒋介石从济南、青岛方向来的援军。同时,这部分兵力在关键时刻,还应当作为攻城部队的支援力量。
另外的26个团,作为攻城的主力部队,分别布置在潍县城外的东西两侧城墙外。按照许世友将军的计划,先拿下防守较为薄弱的西城,再集中力量拿下东城。
剩余的6个团,作为后勤和预备力量,随时准备替补前线的作战部队。
面对解放军的攻势,驻守在潍县城内的国民党指挥官陈金城非常有信心,他认定许世友等人不可能攻下潍县县城。这从他给蒋介石等人发的电报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潍城固若金汤,万无一失!”
而与许世友将军一同指挥作战的谭震林,也深知潍县城防的坚固性,他在作战报告中如此写道:“潍县城防之坚固,实为华东战场所罕见。”
事实也的确如此,许世友将军率领部队连续攻打16天,才勉强肃清了国民党安排在潍县最外围的敌人。但这只是我方全部作战计划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坚固的城墙以及城内密布的防御工事,在等待着解放军战士。经过长达半个月的攻坚战,我方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再这样稳扎稳打下去恐怕不是办法。
而在城内以逸待劳的国民党部队,明显一副稳操胜券的样子。他们利用潍县坚固的城防体系,极大地消耗了解放军的力量。同时,陈金城等人一面利用自己的炮兵优势,集中兵力打击我方攻城部队;一面又积极地联系青岛、济南地区的部队,企图对我方围点打援的部队进行反包围。他们不断地袭扰我方的后勤部队,同时切断我方的补给道路,造成解放军在物资上的短缺。
在这种危急的形势之下,我军勉强打到了潍县西城之下,但此时的士气已经十分低落。16日的连续鏖战,使得解放军战士极为疲惫,反复开展的拉锯战,不仅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将我军带入了不利的境地。经过一番考量之后,许世友将军当机立断,决定利用为数不多的炸药包,强行炸开潍县城墙。
连日的消耗使得炸药包只有少量剩余,后方的补给又迟迟未到。因此,每一份炸药包在当时都显得异常珍贵,战士们必须要保证发挥它的最大用途。许世友将军一开始的设想是,将炸药包绑到树干做成的木杆上,点燃后推向西面的城墙。但经过几次试验,就发现这种办法完全行不通。
首先,炸药包爆炸的时间很难把控,有时还未等到战士举起木杆,它就爆炸了。这样一来,不仅没有对敌人造成任何打击,还损伤了我方的战士。
第二,潍县的城墙高达13米,而我方用树枝做成的木杆,远远达不到那个高度。在半空中爆炸的炸药包,完全是一种无效的浪费。
无奈之下,许世友将军又命令一批士兵挖地道,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将炸药包运送到潍县城内。但这种办法也不奏效,陈金城在西城集中大量的火力瞄准射击,根本不给解放军战士喘息的机会。就算有个别战士挖到了城墙底下,敌方的侦察兵警觉之后马上告知炮手,我方辛苦挖出的坑道又毁于一旦。
多次尝试攻城都失败之后,我方的士气低落到了极点。许世友将军知道不能再轻举妄动了,连番的失利极大地损害了军心,他必须要想出一个万无一失的法子。在与谭震林商议之后,许世友下令全军进入休整状态,暂时停止攻城任务。
率部休整的许世友将军并未休息,他在军营中集思广益,寻求攻城的良策。但大多数人提出的计策,要么就是思虑不周密,要么就是过于理想化,都不能使得许世友将军满意。正当大家陷入沉默的时候,一位无名小兵站了出来,他的一番妙计解了许世友将军的燃眉之急。
这位小兵叫宋文章,他是负责攻城作战的26个团中的一个纵队班长,手下只有几名士兵归他指挥。宋文章告诉许世友将军,在绑炸药包的木杆顶部安装一个滑轮,利用滑轮的速度,将炸药包送达潍县城楼进行爆破。
许世友将军思考了一番之后,决定试一试宋文章的计策。没想到,他的计策效果非常好,解放军的攻城行动得以顺利进行。
按照原先的攻城计划,解放军战士需要将炸药包绑在十多米的木杆上,然后竖起来靠在潍县城墙上,这样才算完成一次爆破任务。但这样的方法效率很低而且危险性极大,十多米的木杆非常重,战士们竖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炸药包往往就在半空中爆炸了。同时,战士们爆破一次就需要竖一次木杆,这样极大地暴露在国民党守城部队的面前,增加了我方士兵的伤亡率。
而宋文章提出的巧妙计策,就非常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战士们只需要预先在木杆上安装一套滑轮,而后将木杆靠在潍县城墙上即可。他们将炸药包绑在绳子上后点燃引线,快速地拉动绳子使其上升,就能够完成一次爆破任务。这样一来,炸药包在半空中爆炸的概率就小了很多,而且战士们操作起来也更为方便快捷。
经过几番试验后,许世友将军下令大量制造“炸药包滑轮”,这种简易的机械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在做好了全部的准备之后,许世友将军向潍县城内的守军发出进攻,随着他一声令下,200多架“火炮”分别架上了潍县西城的城墙。数秒钟之内,战士们完成了点火,然后快速地拉动着滑轮下的绳子,将炸药包送上了城楼顶上。
霎时间,爆炸声此起彼伏,号称“鲁中堡垒”的潍县西城墙被炸出了一道大口子。原本以为解放军已经撤军的国民党守军,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势措手不及,他们很快就失去了战斗力。一个多小时之后,潍县东西两城的主要垛口、门楼都被解放军战士摧毁,潍县固若金汤的第二道防御系统就此成为一盘散沙。
解放军战士一拥而上,控制了国民党布置在城楼各处的火力点,完全压制了这批守军。与此同时,许世友将军下令部队进行爆破,摧毁陈金城等人布下的天罗地网,剿杀躲藏在地堡工事中的伏兵。大量的泥土被炸药包炸起,填平了潍县城门口宽达5米的护城河,解放军战士趁机一拥而上,进入了潍县县城。
就在此时,陈金城布置在城内暗堡中的最后一批伏兵杀出,遭到了我军猛烈的火力攻击,国民党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此缴械投降。此后,一部分解放军战士登上潍县城头四处搜查,一部分进入城中剿杀守军。在我方的里应外合之下,残余的国民党守军不再负隅顽抗,纷纷走出战壕缴械投诚。
至此,鲜艳的红旗插上了潍县的城楼,标志着我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转败为胜的许世友将军与战士们欢呼雀跃,他们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潍县城内饱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载歌载舞庆祝解放军的胜利与到来。作为“鲁中堡垒”的潍县县城,被英勇的解放军从外部攻破,这是值得载入史册的事迹。
参与这场攻坚战的解放军战士们,都受到了中共华东局以及华野司令部的嘉奖。而在这次战役中献出奇策的宋文章,也受到了许世友的通报表扬。在这场战役中,共有9798人立功,诞生了“潍县团”、“潍县英雄战斗连”、“潍县战斗模范连”等一系列的英雄团体。在攻城的最后阶段,很多战士的子弹和手榴弹都打光了,他们利用身边的镐头、锄头、铁锹等工具继续战斗,直到取得最终的胜利。
这场极为惨烈的战争,奠定了解放战争山东地区的战局,是华东野战史上不可磨灭的生死之战。让我们向这些刚强坚定、永不言败的解放军老战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