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通北林业局红星林场(今冰趟子林场)东南10余里的山谷中,有眼山泉,常年不断,一到冬季就结成一片大冰川。冰面宽约1.5公里,长约3.5公里,因高低不平,当地人称之为 “ 冰趟子 ” 。
东北抗联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伏击战--冰趟子伏击战,就发生在这里。
1936年秋天,日寇妄图把北满抗日部队包围在三江地区,聚而歼之。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抗联三军决定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远征黑嫩平原,开辟新的游击区。
12月上旬,军长赵尚志率领骑兵和第六师张光迪部共200余人,从汤原根据地出发西征,经过多次战斗后,到达海伦与通北交界,与在此地活动的五师蔡近葵部会合。
汇合后继续北进,于1937年初到达通北县东部地区。
敌人得到赵尚志北进的情报后,立即调集大批兵力进行堵截。
此时,赵尚志已带领队伍先于敌人进到通北县东150多里的“冰趟子”。
“冰趟子”的东、北两面是大山,两山间的道口是通北县城从西向东进入山沟里的必经之路。
山上有木营和炭窑。抗联战士就在伐木工人空闲的木营里宿营休整。
这时候,外出帮部队采购物资的炭窑工人,回来报告了一个重要情况:通北县城里集结了大批日伪军,准备了很多马爬犁,可能要进山讨伐。
获悉此情报后,赵尚志马上召开干部会议,决定利用“冰趟子”的有利地势进行伏击,痛击来犯之敌。
会上,赵尚志作出战斗部署:
指挥部设在“冰趟子”东北角的小山上;2师的200来人据守在东面山上,伏击线长达2里多地,担任正面阻击;
军部教导队100多人埋伏在半山腰;
3师的100来人隐蔽在东南边山上,防备敌人迂回包抄2师。
自己则通过传令兵打旗语指挥战斗。
部署完毕,队伍即刻进入伏击阵地,
利用木营、岩石、树木,搭建战壕掩体,还用冰雪浇注了交通壕,在山路南的沟林旁也布置了伏击阵地。
次日上午10多钟,日军竹内部队守田大尉率20多个大马爬犁,气势汹汹向“冰趟子”扑来,每个爬犁上坐着近20名日军,架着一挺机枪。
伪军第3、4警备团400多人则尾随步行,最后面是十几辆拉给养的卡车。
因为飘着清雪,视线不清,不便于观察。
于是,赵尚志命令2师派出一个排做前哨,带2挺机枪和1门小炮,到离山边子2里多地,一个废弃的大车店处侦查敌情。
这个排发现敌人马爬犁后,立即开火,向山上报警,然后边打边撤,诱敌深入。
等小鬼子的马爬犁冲进伏击圈,抗联2师率先发起攻击,敌人顿时人仰马翻,活着的滚下爬犁趴在冰上,受惊的马拉着空爬犁四处狂奔。
后面跟进的伪军步兵,看到日军被伏击,马上分散开,从南、北两侧摸索前进,企图包抄抗联2师。
当伪军接近半山腰时,等候多时的军部教导队猛烈开火,2挺轻机枪同时向敌人扫射。东南面的抗联3师也同时向伪军射击。
伪军被打退了。
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则在机枪和炮火的掩护下,向2师的木营阵地扑来。
我军六挺机枪同时开火,子弹、手榴弹雨点般地飞向敌群。日本鬼子倒下一排,又一排冲了上来,战斗异常激烈。
为减轻正面部队的压力,赵尚志派出多股小部队,从两侧密林和北部河沟中拦腰突袭敌人。
仗着人多势众,敌人继续集中攻打正面的木营阵地。20多名日军一度占领了左侧一个木营。
赵尚志迅速命令少年连出击。少年连部分战士,在排长赵有财带领下,与敌人殊死相搏,很快就把这部分鬼子又赶回沟里了。
战至中午,天放晴了,视野清晰了。只见敌人都趴在冰上的蒿草丛里,背包上都裹着一块黄白相间的狍子皮,这原本是防凉用的,此时却成了最显眼的目标。
只要日伪军一动弹,抗联战士就瞄准那块狍子皮射击,一打一个准。打得日伪军趴在冰上一动也不敢动。不少受伤的日伪军因流血过多,活活冻死在冰上。
抗联三军居高临下,以逸待劳。战士们轮班监视和射击敌人,换下来战士就到山后烤火取暖吃饭。
一直对峙到天黑,趴在冰雪中的日伪军冻得再也无力还击,借着夜色,爬起来拼了命地往回跑。
这时,赵尚志又下令追击,我军战士如猛虎下山,杀得日伪军大败而逃。
此次战斗共毙伤日伪军300多名,其中包括日军守田大尉等7名军官。缴获了4挺重机枪、3挺轻机枪和100多支步枪及大批弹药、给养。
事后,敌人在战场附近竖起一块木碑,碑上刻有被打死的7名军官的名字。从此以后,日军再也不敢从此处进山“讨伐”了。
冰趟子战斗是抗联斗争史上敌众我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这次战斗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我抗战军民的士气。
此后两年,抗联六军从冰趟子出山,先后在北安市东胜、胜利等一些村屯建立了抗日救国会,建立起大片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