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街巷口
1938年12月,八路军386旅第二次越过平汉路,一边在冀南平原上发展抗日力量,一边伺机消灭敌军。其间,旅长陈赓经常带着部队打击日伪军。几次战斗下来,总结出日军的一条规律:喜欢报复。陈赓觉得,日军的这一特点,只要掌握利用好,就可以寻找和创造战机。他要求大家都注意开动脑筋,想办法在平原上设伏,狠狠地打击一下日军。
然而,此时正值寒冬,整个冀南大平原上空旷无比,既无树、也无禾,很利于日军摩托化部队机动,八路军想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设伏,可谓困难重重。
就在众人苦思冥想之际,参谋长周希汉意外地找到了适合伏击的地点:香城固。
为什么会选在香城固?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首先,香城固西北有个大沙滩,西面靠张家庄,有一道数十米高、南北1公里长的大沙岗,东面的庄头村与张家庄互相对应,正好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钳形防御阵地,将地势有些倾斜的洼地紧紧夹在当中。如果能将日军引诱至洼地,必能痛击敌人!
周希汉将设想向陈赓作了报告,陈赓很有兴趣,问题是,怎么引诱日军入圈呢?
当时已是2月,日军正在对冀南地区实施第二次大规模的“扫荡”作战,动用兵力多达3万人,已连续占领了广宗、临清、威县等地。此时,敌人正集中主力,准备对我枣强、南宫、冀县地区实施合围,并分出部分兵力保护其补给线。而威县正好是敌人补给线上的一处重要据点,由敌第10师团40联队的部分兵力防守;在周遭的清河、曲周城也留有少量敌兵,一旦威县有难,必然会倾全力来援,所以周希汉认为,以消灭香城固以北15公里的威县之敌最好。
陈赓没有马上拍板,而是和几个指挥员一道前往现场勘察地形。勘察地形后回到旅部,副旅长许世友还没坐下就开了腔:“香城固的那处沙滩,确实是一个打伏击的理想阵地,我赞同!”
随后,政委王新亭、副旅长韩东山等人依次表态,支持周希汉的方案,陈赓最后拍板。随即,全旅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准备部署战斗。
为诱敌出城,陈赓又命东进纵队3团、新1团、688团,各派出一部组成“袭扰部队”,连续三天对威县发起佯攻,营造出“攻城”假象。
一切安排完毕,许世友被派往688团、新1团方向指挥战斗,韩东山则被派往东纵3团指挥战斗,陈赓、王新亭前往师部,向刘邓首长汇报,司令部只剩周希汉一人。
很快,陈赓从师部向周希汉发电,提出“大胆打、坚决打、放开打”三点,大大增强了周希汉的自信心。同时,陈赓还让周希汉全权指挥,足见对周的信任。
2月10日,386旅骑兵连在威县城南活动,连续遭到袭扰的日军再也耐不住性子,命40联队的补充大队、安田步兵加强中队出击,发现八路军骑兵的踪迹后,就如饿虎扑食般杀去。骑兵连的战士边打边撤,一直牵制着敌人,渐渐向南香城固奔去。日军坐着汽车、大吼大叫地向那块大沙滩开,全然不知已经陷入绝境。
周希汉在望远镜里,看见日军不顾一切地向伏击阵地扑来,大喜过望。等到敌人尽数进入大沙滩,他一声令下,担任伏击任务的688团1营集中轻、重火力,对着日军不断倾泻弹雨。如此打击之下,敌军的头、尾汽车均被击毁,无法动弹。带队的安田中队长见状,马上让一部分士兵原地固守,另一部分人则绕道庄头村,企图向香城固右侧迂回。谁知这群敌人一到庄头村,又迎面撞上了我东纵3团的防御火网。三面受击之下,日军这才意识到自己中了埋伏。
眼看伤亡越来越多,安田慌忙坐上还能开动的汽车,急急向北逃窜,试图返回威县。但他们没料到,许世友、丁思林的等人早已率新1团主力封锁住了伏击圈北口,敌人多次发起冲锋,被我军的手榴弹、机枪依次赶回。打到下午时,垂死挣扎的敌人开始用上了毒气试图突围。因为事先没有防备,因此386旅有不少战士中毒失去意识。关键时刻,周希汉让战士们把手榴弹捆成集束状投掷出去,居然奇迹般地炸散了毒气。
此时,陈赓已赶回旅指挥所。他大大赞扬周希汉的指挥很出色,用望远镜观察战情后,下令发起总攻。部队从四面八方冲向残敌,枪炮声、军号声、喊杀声混成一片,战斗很快结束。事后统计,386旅在此战中以伤亡50余人的代价,毙敌安田中队长以下官兵250余人,还生擒了8名日军。缴获长、短枪120支,山炮、迫击炮2门,而日军最依仗的九二式步兵炮,也被我军缴获2门。刘伯承称赞这次战斗是“平原模范诱敌战”,当地百姓则编出了“386旅、好儿郎”这样的歌谣颂扬香城固伏击战。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