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军事才能非常高,在他长达22年的军事生涯中,他指挥了多场经典战战役。毛主席指挥的战役通常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而闻名,经常在敌人以为自己稳操胜券的时候,给对方致命一击。
此外,毛主席很多出其不意的操作还经常将敌人弄得一头雾水。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些战争就有他指挥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役,四渡赤水等战役。今天要讲的是毛主席指挥的第三次反围剿战役,此次战役充分显示出了毛主席“不按套路出牌”的套路,非常的精彩。
蒋介石为了第三次“围剿”能够取得胜利,下了很大的决心和本钱,光派兵的人数就足足是红军兵力的十倍。在应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队时,毛主席不慌不忙,下令让全体部队原地睡上三天,最终成功破局,让蒋介石自愧不如。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中到底有何缘由?
蒋介石下血本发动第三次“围剿”
故事的最开始,还要从第一次反围剿战役说起。
随着军阀混战的结束,国民党转而将枪口对准了红军,但因为当时共产党的势力还比较弱小,人少、设备也落后,所以国民党第一次围剿的时候并没有将红军放在眼里,只派了十万军队。
虽然那时红军人更少,但是依然靠着“诱敌深入”的战术取得了胜利,五天内就打了两个胜仗,最后还将国民党的师长张辉瓒活捉了。
第二次反围剿战役的时候,蒋介石相对比较重视了一些,总共派了20万军队,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采用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方针。而我军仍然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术,最后将国民党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这一次歼灭了3万多人,缴获了大量的物资。
连续两次的失利让蒋介石大为恼火,第二次反围剿战役仅仅过去了不到三十天,蒋介石就发动了第三次对红军的围剿。而且这次蒋介石下了血本,派了整整30万军队,其中三分之一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可以看得出来,这一次蒋介石是真的下了血本了,与前两次比起来,不论是部队规模还是军事装备上都上了一个台阶。
而当时红军总共才3万人,这多于我方十倍的兵力,明摆着是要将红军彻底歼灭的心思。且红军不仅人数上不占优势,军事装备上更是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面对这样悬殊的差距,硬碰硬是完全不可取的,毛主席当即决定: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先撤退。
毛主席的“磨盘战术”
面对国民党的30万大军,毛主席没有任何犹豫,直接选择让红军都撤回根据地,静待更好的时机。这让蒋介石十分的得意,因为红军直接撤回根据地后,蒋介石不费一兵一卒直接占领了瑞金等地。在蒋介石的眼中,这大概就和不战而退、弃城而逃差不多,心中一定觉得红军是灰头土脸地望风而逃了。
实际上,这只是红军暂时性的撤退。自秋收起义之后,毛主席带领红军一路走来,取得了很多次胜利,在党内的声望很高,以少胜多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因此红军都很相信毛主席。
很快,毛主席提出了他非常著名的“磨盘战术”,并且坚信只要依靠这个战术,红军完全可以仅仅凭借3万人在国民党的眼皮子底下来回穿插,将他们耍的团团转都没问题。
什么是磨盘战术?该战术的精髓在于不和敌人发生正面冲突,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像磨盘一样不断地消磨敌人,瞅准时机找机会消灭敌人。实际操作时,红军利用自身熟悉地形的优势,将敌人放进来,然后在地形的掩护下,在敌人还没有来得及合拢的地方进行穿插转移,在转移成功后,再伺机从敌人的后方进行有效打击。
“磨盘战术”的效果
蒋介石在第一次对红军进行围剿时就犯了轻敌的大忌,很显然,这一次他依旧没有记住第一次的教训。
在晚上,国民党为找到了红军的踪迹,而欢天喜地地进行包围时,红军早就找到了突破口,不费一点吹灰之力就逃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聚集在莲塘,等待攻击的好时机。终于在第三天等到了机会,红军对国民党上官云相的师团发动了突然袭击,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很快,上官云相的部队便溃散了。
“磨盘战术”第一次便完成得十分成功,士气十分高涨,于是在第四天,红军又袭击了郝梦龄的部队。
郝梦龄虽然知道红军可能会有袭击,但没有料到第二次袭击会来的如此之快,所以并没有什么过多的防备,再加上国民党派来的军队太多,很多人都存在侥幸心理,谁也不会觉得自己就是红军下一个袭击的目标,所以最终,红军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在连续取得两次胜利之后,红军又迅速撤离之前的区域,急行军三天来到了黄陂。同前两次一样,仍然是在夜间发动攻击,这次的倒霉蛋是国民党毛炳文的部队。对方仍然没有什么防备,很多敌人还是睡梦中就被红军歼灭了。
就在这短短一个周左右的时间,红军利用“磨盘战术”就取得了如此大的战果,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取得了三次胜利。不仅逃出了敌人的层层包围,还缴获了大量的军需物资。红军这边气氛一片喜气洋洋,那么相对的,蒋介石那边可就不那么美好了。
毛主席下令让全军就地睡觉三天
在顺利到达黄陂并歼灭敌军后,红军的危机并没有解除,反而还被蒋介石盯上了。蒋介石在接到消息之后很快就推断出:红军在和毛文炳作战后,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撤退。这让蒋介石精神为之一振,他很快下令让周围各方大军都围向黄陂。
此时的红军已经很疲惫了,前面连续两天的作战再加上三天的急行军,急行军后又马不停蹄地与毛文炳作战,中途根本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就算是铁打的人,此刻都需要休息了。但是大家都很明白自己已经暴露了行踪,蒋介石一定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红军派出去的各个方向的侦察兵带回来的消息,也印证了大家的想法,几乎各个方向都有大批的国民党军队赶过来。几乎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简直就是生死一线。
可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突然发布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全军原地休息,就地睡上三天觉。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当时的红军战士,那必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那毛主席为什么要下这样一个命令?
对红军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三天,这关乎着他们最后能否活着。国民党随时都有可能赶来,如果国民党在三天之内到达黄陂,那么红军完全就是在步毛文炳的后尘,很可能在睡梦中被敌人歼灭。
但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国民党军队竟真的没有在三天之内赶到黄陂。对于这样的结果,让人不得不感叹毛主席的料事如神。
毛主席在和蒋介石的交锋中,早就摸透了蒋介石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他明白蒋介石早就搞清楚了红军惯用的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撤。因此,毛主席预判了蒋介石的预判,根据蒋介石的心理,他一定认为红军会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找机会逃跑。基于这种心理,蒋介石的第一选择一定不是直奔黄陂而去,而是在沿途搜寻红军的踪迹,防止红军再一次逃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民党势必会减慢行军的速度,才能确保万无一失,所以也就造成了国民党整整3天也没有到达黄陂。
蒋介石一定想不到,红军就这样在黄陂睡了整整三天的觉,把之前没养好的精力全都养回来了。事实又一次证明,毛主席的战略战术要比蒋介石高明太多,古人说的“艺高人胆大”大概说的就是毛主席这样的人吧。
事实上,毛主席并不是十分莽撞和仓促地决定在黄陂休息的。对于黄陂的地形,毛主席都曾有过详细的勘察,对于各种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情况,毛主席心中也早就做好了预案。黄陂地处于湖北省东部,森林资源丰富,即使国民党赶到黄陂,最先封锁的地区一定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村口等区域,红军完全可以进入周边的密林大山中与国民党周旋。
要知道,国民党携带的很多重武器在密林中是无法施展的,从这个方面来看,国民党的军队离得越近,反而更加有利于红军逃出国民党的包围圈。
红军在养精蓄锐三天后,个个又重新精力焕发,但赶到黄陂周围的国民党士兵此时反而是风尘仆仆、疲惫不堪,我军正好趁此机会摆脱了国民党的合围。
最后毛主席再使一招调虎离山之计,让罗炳辉和谭震林带领12军吸引国民党的主力军。12军使了一些障眼法,果真让蒋介石以为这是红军的主力部队,连忙率军对其进行攻击,12军也不恋战,直接向着高山逃走。而红军主力也正好趁此机会,彻底逃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国民党虽然装备十分精良,但在爬山追击时却显得尤其累赘,最后只得放弃了这次围剿。
真的不得不感叹毛主席的用兵如神,假如不是毛主席在战术上十分了得,这次反围剿的胜负真的很难说。也正是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才能慢慢壮大起来,可以说毛主席对中国共产党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